为了更好地传承,姜昆建议相声进课堂,师徒制是否应该被废除?
相声作为一门传统曲艺模式,近些年来确实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欢和青睐。因为这门艺术,将汉语文字的语言魅力表现得淋淋尽致。它在给大家带来乐趣的同时,也让人们领略到了汉字的博大精深。
但这门传统艺术虽然俗称“草根艺术”“街头艺术”,看似行业门槛很低。但一个演员要想说好相声,那是非常难的。因为这需要一个演员打小日积月累的学习、积累,想要速成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说相声艺术的传承一直都是相声圈探讨的命题。尤其是如今随着老一辈相声艺人逐渐老去,这门艺术的传承显得更加紧迫和艰巨。
一方面因为当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曲艺兴趣不大,所以说希望从事这一行业的年轻人并不多。
另外一方面,也是目前最为尴尬的是:如今相声艺术的传承依然主要还是依靠,旧社会一直沿袭下来的“师徒制”。这无形中,给行业设了一个很高的门槛。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相声行业没有成体系的教材,只能依赖口传心授。
其实这个问题在侯宝林时代就已经凸显,为此侯大师退居幕后以后,将精力全部用到了相声教材的编纂上来。
他通过对相声和曲艺的源流、原理、规律和艺术技巧的理论研究 ,撰写了《相声表演艺术》、《曲艺概论》、《相声溯源》、《戏剧杂谈》等一批宝贵的早期相声教材。
他的徒弟马季,也一直致力于相声理论的体系化研究。为此他也出版过《相声艺术漫谈》、《马季相声选》等相声书籍。
马季的徒弟姜昆,也出版过《姜昆幽默诗书集》、《中国曲艺概论》、《中国曲艺通史》等相声教材。
所以说他们这代人,对于相声的理论研究和体系化传承非常重视。这不就在近日,为了广东卫视《美好生活欢乐送》第四季节目的录制,姜昆携众徒弟组团前来助阵,为大家奉上了一场喜剧盛宴。
通过现场视频来看,无不凸显了相声艺术在老、中、青三代人之间传承的主题。
老一辈相声演员以姜昆、戴志诚为代表。中年相声演员以李菁、郑健、大兵为代表。青年相声演员则是以卢鑫、玉浩、金霏、陈曦为代表。
在此期间,姜昆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相声传承的问题。他表示:
与此同时,他还谈道:
目前我们已经在一些高校进行相声等传统文化教材的编纂工作,也在尝试在学校建立曲艺类学科。
客观来说,这种探索对于相声艺术的长期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我们以往的那种“师徒制”的传承方式,确实暴露出了诸多弊端。
首先来说,这种师徒制的拜师传承仪式,很多时候早已沦为一种形式。
我们熟知的很多相声演员,他们虽然名义上是谁的徒弟。但是他们中间,很多人几乎没跟师父学过一天相声。
比如我们熟知的喜剧演员侯耀华,他虽是相声名家常宝华的大徒弟,但他对相声确实没有过多研究。甚至在很多同行眼中,他不是一位专业的相声演员。
他如今也是收了好几十位徒弟,但客观来说,有多少是冲着学艺来的呢?我想他们更多的是,仅仅为了一个辈分罢了!
更有甚者,所拜师父已经故去,有大师哥代拉师弟完成拜师。比如我们熟知的相声演员侯耀文,他的师父正是相声名家赵佩茹先生。他拜师的时候,师父早已故去多年。
所以说,这种旧社会延续下来的师徒制,早已丧失了其本质意义。
其次来说,如今师徒制成为了相声圈“拉帮结派”的工具。
因为我们都知道,目前的相声界并非那么团结。我们经常会从媒体上看到,关于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
在这种背景下,拜师只会让这种“帮派”、“组织”更加牢固和明显。因为作为师父,即使他天赋再高,你也不会收一个与自己思想不统一的人做徒弟。
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势必会让相声界的矛盾更加尖锐,更加不可调和!
对此著名相声大师马志明就曾多次公开表示:相比师徒,我更喜欢师生。你们不懂的,我可以教你,但我不收徒弟,只收学生。
再就是,很多优秀的年轻相声演员,因为投师无门,一直不被相声圈接纳。
比如我们熟知的相声演员张番、刘铨淼,他们在拜师郭德纲之前,一直都是“海清”。
虽然他们过去已经在很多相声比赛中屡获大奖,但只因没有相声门的师父,一直不被相声同行认可。他们甚至一度没有勇气,说自己是一位相声演员。
其实还有很多相声老艺人,同样因为师承问题,至今不能正大光明的收徒,为相声艺术开枝散叶。
比如我们熟知的相声演员杨少华,只因当年拜师郭荣起没有正式“摆知”,师承不被认可,至今依然在很多同行眼中是“海清”。
所以说,目前师徒制的传承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相声艺术的发展。我们理应探索一种新的、现代的传承模式。
姜昆同志上文提到的学校形式的培养模式,虽然目前也存在诸多困难,比如有谁来教的问题。
但这一创新模式,确实值得探索和学习。师生制似乎更加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更有利于促进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