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4.7,迪士尼的《花木兰》为什么讨好不了中国观众
微博用户 @仓鼠的薛定谔 的一番言论获得了数万个网友的支持。紧随起来的,便是网友关于《花木兰》电影在「文化挪用」的不同讨论,再加上影迷与粉丝的争议,国内和国外观众对电影的不同评价。一时间,《花木兰》成了最魔幻的电影,你不知道它好还是不好。
当时,距离《花木兰》正式在国内上映还有 4 天,但你已经能在不同的社交网络看到观众的差评和抗议。而我,则是在对电影质量不抱任何期望的情况下,走进了电影院。
真人版《花木兰》,让国内观众无所适从?
公允地说,《花木兰》4.7 分的豆瓣评分确实有些过低,但我却很能理解那些给出了一星、二星的观众。原因无他,因为电影所呈现的内容和观众的期待非常不符。同时作为一个在中国成长、生活的普通人,你也会因为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和细节感到违和。
《花木兰》是一部献给中国观众和女权主义者的电影。电影中的女主角经历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过程,女性之间的互相帮助让花木兰走向荣耀。而在讨好中国观众方面,电影其实也做了不少的功课。
片头的两只兔子就是大家熟悉的《木兰辞》中的那句「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嫁个好人家,为家族争得荣耀的背景设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部分女观众的认同,而忠、勇、真、孝也是中国宣扬的传统品质之一。
▲ 贯穿全片的剑很像景区周边,铁剑黄字让人感到违和
但电影中还有更多充满违和感的元素,有很多非中国本土的东西被糅进了电影中,会让观看电影的观众缓缓打出一个问号。
巩俐饰演的女巫仙娘出场时将五彩香料混杂的场景就很印度,木兰装扮时努力收腰的细节就很欧洲,片中战马和佩剑的华丽装饰让人想起孕育了爱马仕这个奢侈品牌的法国,电影中服装的设计也不太符合大家的传统印象,朝堂上站立的妃嫔让看宫廷剧长大的观众无所适从。
总之,很多表达都不太中国。
如果你带着看花木兰真人电影的心去看,那你大概率会失望。因为影片中的情节和故事看上去是改编,和原版却差了不少。
原先走投无路只能替父从军的艰难被淡化了,个人身份的认同反而成了主角。明明是一个被逼无奈的故事,却被迪士尼拍出了一种英雄的宿命感。再加上剧情中加入的女巫角色,更是让一个历史故事变成了奇幻故事。
▲ 电影中的御花园
但这却是一个非常迪士尼的真人电影。
如果它不是中国文化背景,也不叫花木兰,可能会收获很多中国观众好评。但它叫花木兰,前期还一直在围绕花木兰这个 IP 进行相关的宣传,观众的失望似乎是可以预想的。
与其把花木兰作为宣传点,迪士尼不如把「首位从军公主」作为噱头,说不定还能吸引更多观众。
躲不开的「文化挪用」,逃不过的错误解读
在花木兰国内口碑滑坡的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关注起了文化挪用的现象。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是「文化挪用」?
声音更大的人影响更大,全球的听众很可能只会听到这个音量最大的故事,而这可能让原来的声音无人关注。在这个例子中,迪士尼的全球观众很可能以为花木兰的故事就是这样,它让更多人认为花木兰故事的内核就是一个人必须诚实,才能发挥所有的潜能。
1998 年的《花木兰》动画电影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 IP,而国内几部关于花木兰的影视化改编则无法在全球获得同样的影响力。介于迪士尼在全球各地都拥有极为庞大的粉丝群体,我们似乎也可以说花木兰的解释权在很大程度上来看并不在我们手里。毕竟知道《木兰辞》的外国人一定比知道电影《花木兰》的外国人更少。
而这种误读也不仅存在于迪士尼与《花木兰》之间。
提起孙悟空,中国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那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但在对日本动漫很了解的人眼里,那可能是日本动漫《龙珠》的主角,赛亚人悟空。在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放出试玩片段让不少国外游戏玩家关注时,国外科技媒体就为这个游戏做了注解 —— 游戏中的人物和《龙珠》中的悟空同源,他们都是孙悟空。
爵士乐本身是被压迫的黑人音乐家生存的土壤,所以《爱乐之城》让白人男孩拯救爵士乐也曾引发争议;汉服本身是中国的历史传统服饰之一,但今天很多人看到这些服装时,大多会猜测它们是韩服或和服,因为汉服的知名度更低;在时尚界,很多异国特色的设计往往会翻车,因为设计师大多借用元素,而非理解内涵,《维多利亚的秘密》中国风秀场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这确实是一种误读。
▲ 男主是爵士乐高手的《爱乐之城》
这种文化挪用出现在了文化、艺术、时尚、娱乐等不同领域,而被错误解读的原文化却无法改变这一切。
Gucci 在秀场中误用了锡克教的头巾,但这无法阻止类似帽子的面世;好莱坞电影中的日本忍者执拗凌厉,这也不是日本文化中所有的忍者形象;黑人的脏辫开始出现在全球人民的脑袋上,但黑人觉得这些人可能都不了解脏辫代表的文化特色。
▲ 图片来自:《特种部队:眼镜蛇的崛起》
「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在文化传播中同样适用。
话语权不够,你的传统故事就会被别人进行创作,由别人进行反向输出,最后是别人的东西获得了更多的认可。
《花木兰》确实是文化挪用,但千万别矫枉过正
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文化挪用的案例,但我们还看到了更多矫枉过正的事迹。
文化挪用这个词第一次被中国人知道得从 2018 年的一件旗袍说起。那一年,一个没有中国血统的美国高中生选择了一条红色旗袍参加毕业舞会,其后她被网友指责「我的文化不是你的礼服」,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少讨论。
此后,普通人在尝试别的文化背景的服饰和元素时,都要被讨论一番这到底是文化挪用还是文化欣赏。
这就是一个有点矫枉过正的案例,因为一个普通人、个体很难被称为强势文化。很多人在指责这个高中生不知旗袍文化随意选择服装时,自己可能也不知道自己穿着服装的设计思路。要求一个普通人在选择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时必须了解传统文化背景,不仅不利于文化输出,还是在拿自己做不到的事要求别人。有点「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味道了。
这种文化挪用的指责在公众人物的身上则被进一步放大了。
英国歌手阿黛尔在诺丁山狂欢节穿的比基尼由于印有牙买加国旗,被认为窃取了牙买加文化。再加上她头上梳着黑人特有发型班图结,也被认为窃取了黑人文化。美国演员塞巴斯蒂安的女朋友因为在 2018 年把穿着和服的照片上传社交网络,被认为是文化挪用。林书豪曾经梳过的脏辫,也被黑人球员指责为文化挪用。
文化就这么好「挪用」吗?还是他们的正常使用被扣上了更大的帽子?
这些公众人物其实只是在正常的使用这些有文化元素的商品,他们不带恶意,也并不想掠夺某个民族的文化。就像我们去了日本也会租和服拍照,对脏辫这种发型充满兴趣,穿着印有星条旗、米字旗的文化衫一样,很难说我们是在文化挪用。
因为在做这些事情时,我们确实对这些文化抱有善意,我们的一次选择也不会对这种文化造成太大的影响。
▲ 塞巴斯蒂安女友被骂的照片
迪士尼的电影则不同,在全球都设有发行机构的迪士尼拥有众多粉丝。迪士尼一部电影的全球影响力可能大过很多国家,在这种情况下,强势文化群体(迪士尼)确实会对声音更小的文化主体产生破坏。至少在全球范围内,更多人就会认为故事本就是这样。
你看 YouTube 上越来越多的木兰仿妆视频就知道,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在全球范围内会有多大的影响力。
▲ 国外仿妆博主的木兰仿妆
不满美国误读的苏联人在美版《战争与和平》上映后,耗资 5.6 亿拍出了史上最豪华、评价最高的《战争与和平》。用不计成本的决心,为属于自己的文化扳回了一局。
要拒绝「文化挪用」带来的误读和伤害,最好的方法不是抵制,而是用更好的作品呈现自己的文化故事。
一部完成度足够高的作品,远比抵制和谴责来得更有效。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