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被杠精“杠”到爆火的新加坡老江湖,要登上大银幕了
华舆讯 综合报道 这段时间,一位花白头发竖直朝天,系着发带,神似漫画人物“卡卡西”,却满口操着闽南方言和人吵架的大叔走红网络。这位名叫王雷的新加坡歌台艺人,在疫情期间帮助当地渔民直播带货,销售海产品,结果遭遇网友“抬杠”式的无厘头提问。一气之下用一连串闽南方言把网友骂了个狗血淋头的王雷就此得了个“卖鱼哥”的绰号。
据新加坡眼报道,随着卖鱼哥的故事越来越广为人知,已经有导演盯上了他的故事,准备改编成电影搬上大银幕。确实,有一个困顿中的开头,有一个不怎么体面的过程,有一个热闹的结尾,不管是作为新加坡的“歌台一哥”,还是作为网红“卖鱼哥”,王雷的故事都有足够的戏剧性。
困则思变的转型
因为疫情,新加坡特色的歌台演出被迫停止了,这是“歌台一哥”王雷走上带货网红之路的直接原因。
在新加坡旅游局的官网上,如此介绍当地的歌台演出:“千万别错过体验歌台的机会。歌台歌手不但唱功扎实、台风稳健,服装造型更是争奇斗艳,夸张吸睛。亮片和羽毛是必不可少的设计元素,颜色方面多选鲜艳的亮色系,目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
当地的商家、庙宇为了招徕人气,会露天搭建舞台,找来艺人登台表演。观众来去自由,可以随意走动说笑,也没有什么“舞台礼仪”可言。显然,这是一种很接地气的表演形式,对歌台歌手而言,除了唱歌唱得好,能够随机应变,客串主持人跟观众逗乐也很重要。王雷便是个中翘楚。阅历丰富,风格多变,曾连续三届成为新加坡歌台评选的“最受欢迎歌台男主持人”。
“卖鱼哥”王雷(图来自王雷新浪微博)
有人考证,新加坡的歌台文化起源于上世纪40年代被日本占领的时期。正规演出场所遭日军封禁,一些滞留新加坡的中国文工团便露天演出,为抗战募资。而此次疫情,又成了歌台歌手转型的契机。据新加坡眼报道,因为疫情发生后歌台演出被禁止,王雷赋闲在家。此时正好有受疫情影响卖不出鱼的渔民找上门来求助,便开起了网络直播为渔民“带货”。
带货惨遭“朱振亿”,“林北王雷”上热搜
靠着歌台歌手兼主持人的功底,在直播里讲讲段子,王雷的带货直播还算红火。但真正让王雷大火,拿到“卖鱼哥”头衔的,还是一位名叫“朱振亿”的网友。
当时,王雷正在自己的直播间里卖鱼,这位名叫“朱振亿”的网友突然在弹幕里发言,留下一连串驴唇不对马嘴的问题:“你这个鱼,他有死亡证明吗?”“你这个三文鱼真的有三条纹吗?我要买四文鱼可以吗?”“你的鲍鱼是公的母的,可以拿去放生吗?”
抬杠式的互动提问,成了王雷直播间一“景”(直播截图,图来自新加坡眼)
被一连串无厘头提问持续骚扰,王雷当场爆发,用一轮让人眼花缭乱的闽南脏话骂了回去。这段视频被反复传播后大火,“朱振亿”也成了“网络杠精”的代名词,被人称为“卖鱼哥的一生之敌”。
渐渐地,主播和杠精对喷的场面成了王雷直播间最大的卖点。视频被传播到中国的微博和哔哩哔哩,“林北王雷”(“林北”来自于闽南话“恁爸”,是一种比较粗俗的自称)甚至上了中国的微博热搜。
网友制作的“卖鱼哥”表情包(图来自网络)
生意大火,也让王雷成了新加坡首屈一指的“带货网红”。曾有当地媒体采访王雷:直播间里的粗口对喷是节目噱头吗?王雷则十分无奈的表示,“我是在生气的,真的,因为我用心在卖。”
被“誉”为“行走的闽南话骂街宝典”却并不乐在其中,或许有王雷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关。王雷出身市井,家境贫寒,早年染上赌博恶习,后来因为歌台成名,也只是有了更多赌博的资本而已。直到2010年母亲去世,才开始在家人的帮助下斩断恶习,努力偿还赌债。
王雷拍摄的反赌博公益广告(视频截图)
近些年来,歌台行业也在努力移风易俗,改变原先较为低俗的形象。一些公益组织也开始借助歌台,向市民进行反赌博、反家暴的宣传。王雷本人也拍摄了不少反赌的公益广告。一个历经多年挣扎成功上岸的“戒赌偶像”最后因为骂人成名,也着实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弄潮新时代,卖鱼哥成“海外网红”标杆
不管自己愿意不愿意,“卖鱼哥”都成了一个大火的商机。王雷成立了自己的电商公司经营带货直播业务。新加坡、马来西亚政府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虽然仍在疫情当中,仍然给与“绿色通道”的待遇,让王雷在马来西亚进行巡回直播售卖海鲜。
王雷享受两国间“绿色通道”待遇,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巡回卖鱼(社交媒体截图,图来自新加坡眼)
新加坡名导演梁志强也盯上了王雷的故事。据新加坡眼报道,梁志强决定将他的奋斗励志路开拍成电影《卖鱼哥的故事》。眼下剧本已写好,目前正在寻求政府基金资助。梁志强以喜剧成名,此前曾和王雷合作反映新加坡时代变迁的电影《我们的故事》系列,颇受好评。
王雷此前与梁志强合作的电影《我们的故事》(电影海报)
同样盯上王雷的,还有来自中国的互联网从业者。中国的科技自媒体“懂懂笔记”援引一位杭州的直播策划从业者表示,许多中国公司目前正在往东南亚国家发展签约网红艺人。
“卖鱼哥”这样极富创造力,并在海外市场拥有一定流量和知名度的华人圈网红艺人是他们的首要目标。毕竟,海外华人网红拥有与国内网友相同的语言、文化底蕴,演绎内容里有许多的“梗”都是相通的。这位从业者表示,中国的市场规模对当地网红们也是吸引力十足。“卖鱼哥”直播间里有五万观众在新加坡就算是首屈一指,但在中国,这个水平只能说是刚火起来而已。
在中国的直播从业者看来,“卖鱼哥”的“一骂成名”,也是当地行业特定发展阶段的体现。中国的直播和短视频领域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严格的约束机制,逐步形成了相对良好的行业氛围。能否适应中国的市场规则,将是“外来和尚”们最大的挑战。相比于深不见底的“词库”,“卖鱼哥”从赌博泥潭里拔身的毅力,和为带货精心了解商品特性,再无厘头的问题都要一一回答的敬业,或许是中国企业更加看重的特质。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