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蒙面”主题新可能丨《蒙面舞王》初评
270度开放视野的舞台上,6组“蒙面”舞者带领着自己的助力舞团进行两两对抗的舞艺比拼,除了猜评团的鼓掌,还有各种猜测——“他/她究竟是谁”“他/她是专业的(舞蹈演员)吗”……
8月16日晚,由江苏卫视与灿星制作联合打造的国内首档蒙面类舞蹈竞演节目《蒙面舞王》开播。将“蒙面”元素移植到舞蹈节目中,《蒙面舞王》在延续“蒙面”主题表达的同时也通过升级赛制和玩法,探索出“蒙面”在舞蹈呈现上的特色表达。
规则“改造”,蒙面元素再延展
从《蒙面唱将猜猜猜》到《蒙面舞王》,“蒙面”主题的核心点在于从蒙面到揭面过程中的“猜”。在聚焦舞蹈才艺展示的基础上,新节目如何强化“猜”这一核心点?节目组把焦点放在了节目规则“改造”上。
有别于观众们熟悉的《蒙面唱将猜猜猜》规则,《蒙面舞王》十期节目由首擂争夺赛、攻擂赛、舞王争霸战组成。首擂争霸赛阶段,“蒙面”舞者的舞蹈比拼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两两一组对抗比拼,票选出本轮获胜者,过程干脆直接;下半场的小齐舞对战阶段,通过上一轮失利者们“比创意、拼编排”的形式,考验舞者的临场发挥。
从首期节目来看,简洁明了的赛制,避免了节目节奏拖沓,突出了节目的主体内容——舞者与舞蹈,令节目整体有所聚焦。
初亮相的三组选手中,“舞世终结者”用跟音符形成碰撞的震感舞、“头盔哥”凭借设计感和趣味性的创意舞技,完成了首秀;同时,舞姿刚柔分明的“女王不戴冠”和“漂亮姐姐”(李菲儿),少女感和爆发力兼具的“铠甲少女”,以及动作干净利落的“天使不怕黑”(张俪)给观众和猜评团带来了惊喜。
面具之下,未揭面的舞者们真实身份究竟是?一系列猜测在猜评团中展开时,也推动了赛制进程。
“猜”这一核心点,在《蒙面舞王》中与赛制“捆绑”得更加紧密。不同于戴着面具的歌者,可从音色中辨析一二,面对戴上面具的舞者,猜评团只能从舞姿、身形等辨识度并不算高的内容来辨别舞者身份。
此外,节目真人秀部分的个人标签自选、两两对战后的“半揭面”以及猜评团通过碎片信息对舞者进行的猜测,在一定程度上为节目的趣味性、互动性加了“料”。而节目中,“震感舞机器人动作”“狂派舞挥臂”“哑剧”“力量控制身体律动”“甩手舞”等专业舞蹈动作的花字提示,也从专业层面达成了舞蹈技巧知识的普及。
蒙面之下,不止猜猜猜
“戴上面具,褪去光环”是“蒙面”系列创作的原点。由此,蒙面系列节目也邀请不少人们所熟知的艺人嘉宾参与其中。
节目中各具特色的面具,在塑造不同个性人物形象的同时,也在猜评团面前形成了一道“过滤屏障”,削减弱化“蒙面”舞者们的原有身份,让评判回归到技能本身。
在首期节目中,“蒙面”舞者们拥有不同的身份:唱跳俱佳的歌手、舞蹈零基础的演员、偶像团体的“舞蹈担当”等。而在面具之下,登上舞台的他们只有一个身份——舞者,想要获得认可,只能在规则之下达到评判标准。
赛制之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素人舞者们也走上《蒙面舞王》,变为带有专业化技能的“主角”。
首期节目最后,一批素人舞者纷纷登台进行展示表演。这些素人除了点评和投票外,在接下来的环节还会与“蒙面”舞者们合作进行舞蹈展示,舞种涵盖古典舞、民族舞、爵士舞、街舞等多种舞蹈门类。
随着比赛推进,“蒙面”舞者们的舞蹈故事也随之浮现。在保持“悬念”的同时,节目亦在努力用纯粹的故事和舞蹈竞技魅力感染观众。
通过“蒙面”舞者的舞蹈比拼和“新”规则,让“蒙面”主题得以拓展和延续,首度“揭面”的《蒙面舞王》也在探索特色表达中为“蒙面”主题设计的拓展,“揭”开了新的可能。
编辑 | 徐蕾 叶晨玮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