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初中生开展“校园碳中和行动”,在屋顶种植园收获首批新能源培育绿色蔬菜
“这批生菜是完全靠新能源物联网种植基地培育的‘无公害蔬菜’!”最近,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八年级学生刘芷珺和小伙伴收获了校园屋顶种植园产出的首批生菜。这个最新打造的屋顶新能源现代化农业种植园,靠太阳能代替传统能源,通过物联网进行种植管理,借助各种绿植“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获得的收益用于“校园碳中和行动”的实施。
【搭建屋顶农场培育绿色蔬菜】
大白菜、西兰花、青菜……屋顶种植园里,各种蔬菜长势旺盛。解放日报·小编记者在上外静中综合楼楼顶看到,草莓等水果也即将成熟。通过种植物联网,师生在平板电脑上就可看到各类采集的数据,包括环境的温度、光照、土壤的湿度和肥力等。
种植蔬菜的暖棚里,依靠六块太阳能面板,厨余发酵堆肥,实现了“无公害蔬菜”种植。记者发现,原来天台上唯一的交流电电源,已于今年9月30日停止供电。“天台上唯一的电源剪掉了,开启清洁能源。”指导老师沈景说。师生通过物联网手段,实时监控植物生长环境的湿度、光照、温度和肥力,及时浇水、施肥,利用远程控制自动喷淋系统,模拟自然界环境,给植物“沐浴”,还利用太阳能无土栽培、发豆芽。
事实上,两个多月前,天台上只有一片空地和一个老旧闲置的玻璃房。怎样将它改造成现代化种植园?改造资金哪里来?同学们以项目计划报告的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请,很快获得批准。经学校行政会讨论,该项目获得校方1.5万元的“投资”,并计划将部分种植园的收益,用于学校能源改造计划。
有了这笔资金,同学们按计划添置了太阳能发电系统、物联网传感设备、无土栽培种植设备、自动浇灌喷淋系统、错层种植箱等设施,自己动手设计布置。通过大家的努力,短短两周,屋顶新能源现代化农业种植园初见雏形。约100平方米的屋顶种植园,还有个好听的名字——“静空苑”。
如何催芽、育苗、种植?每种植物都不一样。同学们分组种植,通过查找资料、互相交流、反复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悉心培育每一棵植物。
【卖菜收益用于校园LED路灯改造】
天气转冷,在玻璃房内,晚上的低温也不利于喜暖植物的生长。同学们通过网络学习,发现了堆肥这个好方法。不同的原料,在堆出富含氮、磷、钾等各种元素有机肥的同时,还可以产生堆肥中心高达60至70摄氏度的能量。
豆渣、香蕉皮、鸡蛋壳,这些都是食堂的厨余垃圾。据估算,学校食堂每天可产出近百斤厨余垃圾,学生把部分适用的厨余垃圾搬上天台,经过一段时间发酵后,变身“营养土”“营养液”,各种厨余垃圾也有了好去处。有机肥料源源不断地产生,滋养着每棵植物,堆肥产生的少量二氧化碳,又被玻璃房内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形成了良好的“碳循环”。
屋顶种植园推出两个多月来,至今已实现太阳能发电约300千瓦时。目前种植园里有千余棵蔬菜,品种达十几种。最近第一批农作物已成熟,同学们以平价向教职员工销售这批蔬菜,所得款项将用于学校新能源改造计划。“首先考虑改造校园路灯,相信不久的将来,一盏盏太阳能LED路灯将为参加课后服务和住宿的师生照亮夜间校园的每个角落。”沈景说。同学们还设想,将新能源的原理应用于太阳能饮水机、太阳能风扇等设计。
据预计,项目成熟后,一期项目将最高月产蔬菜、水果100公斤,二期项目计划将食堂屋顶也开发成种植园,届时,蔬菜、水果最高月产量有望达到200公斤。
【“一草一木”中感受劳动艰辛与快乐】
同学们围绕全球气候问题展开研究学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有针对性地研究节能减排的措施。在化学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作用与危害。
积累了一定的绿化养护知识后,同学们还成立了一支“绿植医生”队伍。由于老师平时忙于工作,办公室里的绿植盆栽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绿植医生”在学校绿化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分析每棵植物的“病情”,让这些植物住进“绿植病房”,对症治疗。“绿植病房”的每个床位,都有绿植的名字、病因、治疗方法以及负责的“医生”,至今已成功救治了多肉植物的黑腐、化水以及相关植物的落叶、烂根等疾患。
在上外静安外国语中学校长赵勇奋看来,这一项目化学习包含了诸多教育元素,希望学生通过跨学科学习,既习得知识,也在“一草一木”中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养护绿植的过程中感受生命蓬勃生长的美好,更认识到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意义,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
相关推荐
最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