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最大公约数的人生 裸体美女图让我早一点射图片
作者:吴越
爱看电视剧的人很多,但看剧能看出“生而为人的豪华”“壮阔的中国图景”,并带着强烈责任感,实实在在地评价剧情逻辑、演员表演、场景设计和叙事的世界观的人不多。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是其中一个。
通过这本《凛冬将至:电视剧笔记》,人们得以跟随毛尖的视线,品味20年来中国以及世界的电视剧风云。
不同于其他剧评,这本书的情感更加充沛,文字读来活色生香。涌动的情感、记忆似乎能透过纸面,震击读者的心灵。用本书序言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的话说:毛尖这部带有史的轮廓的电视剧笔记真正的特色,其实不在于它的宏大叙事,而在这一历史轮廓和一个观剧者有血有肉的生命记忆紧密勾连。
一同领略电视剧向我们馈赠的人生吧。
最打动我的永远是事关信仰的人生
十年,我们从生命的高原向室内小情小怨回落,何时能重返更壮阔的中国图景呢
读书周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贺桂梅为本书作序时说道:“在毛尖的语汇中,‘生活’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 观看形形色色的电视剧,能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什么?
毛尖:生活肯定是高频词。一方面我写专栏,专栏拼的就是生活,专栏能力就是生活能力。与此同时,电视剧又是最讲究生活的文艺体裁,两个一叠加,就是活生生的活。
至于说到电视剧的功能,不同人群从电视剧中获得的意义差别很大,这也是电视剧的市场越来越细化的一个原因。我父母一代,电视剧主要是“临睡产品”,所以我妈爱看宫廷剧,看看皇帝的吃穿住,做梦也有个方向。我们这一代,我个人特殊些,半专业看剧。我周围不少朋友,论文写“油腻”了,看电视剧“去去油”,或者电视剧看“油腻”了,写论文“去去油”,电视剧是生活的平衡机制。我学生一代,他们经常能一边看剧一边做事,这是我特别佩服的。我估计有些厉害的学生,一边上我的英国文学课,一边能把《陈情令》给看了,两边都没太耽误。所以,电视剧,对有些人是“主食”,对有些人是“辅食”,对有些人是“零食”。
读书周刊:电视剧中,有哪种生活或者哪类人的生活是特别打动您的?
毛尖:我在书中写到的电视剧,最打动我的,永远是事关信仰的人生,比如《潜伏》中左蓝的牺牲,廖三民的至死一跃。还有像《我的团长我的团》,炮灰团最后奏响的命运交响,我差不多是站着看完最后两集的。国产电视剧曾经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高音,回头看看今天的现象剧《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十年,我们从生命的高原向室内小情小怨回落,何时能重返更壮阔的中国图景呢?
读书周刊:就像您说的,人们看电视剧的目的和心态各不相同,有些人可能就是为了一个“爽”字。这些年网络剧大行其道,和“爽”不无关系。您在评价网络剧的时候说它的必杀技叫“爽点”,即男女主角都拥有顶级配置,然后观众觉得倍儿爽。爽的感受会麻痹人们其他的感受吗?爽剧有没有可取之处?
毛尖:爽点,指的是影视剧中颜值、地位高配置的人,杀回来三下五除二就能把仇给报了,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比如《延禧攻略》。爽剧的可取之处有目共睹——原来一个冤情要搞一二十集,主人公苦,观众看得也苦。一二十年后回来报仇,经常还要经受道德煎熬,坏人也是人,坏人也有感情、有儿女等等。现在不用纠结了,《延禧攻略》一集就把仇给报了。这些年,影视剧大大提速,《庆余年》也好,《少年游》也好,以前要搞半辈子的误会,现在一两集就扫荡了。这些都是好事情,说明影视剧的超现实拖沓风得到了修正。
但爽剧的另外一面是,因为我们的编导课还没有完全进阶,没有《权力的游戏》那样的史观,不断的杀伐和报仇就会沦为低级网络游戏。比如《少年游》,我们就不断看到剧情反复,换个地方,再来一次。六七个主人公,一会我中毒,一会你垂危,大家轮一遍。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新不爽”。而这种爽剧、爽文的另外一个社会代价是,“求爽得爽”,不愿隐忍的人多了。出现在社会新闻中的“报仇”行为变多了,快感取代了思考,单一性的身体感走到前台。这表现在武侠警匪片中特别明显,一顿痛打耗时10分钟,一顿杀伐费去1000发子弹。爽剧提升了语速,同时又造成了巨大浪费。走远点,就会变成神剧。
在柴米油盐中安顿身心怎就那么不容易
BBC一直在反复翻拍莎士比亚、狄更斯,大河剧一直在讲述日本的正史,我们拍过几次阿Q呢
读书周刊:您观剧非常广泛,国产剧之外,英剧、美剧、韩剧、日剧都看,涉及的题材也五花八门。这些剧有什么闪光点或者“独门绝技”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毛尖:这得写篇博士论文来完成。我粗糙说几点吧。一个是,无论英剧、美剧,还是日剧、韩剧、泰剧,都在剧中传递国家生活和国家美学,我们这点非常欠缺。很多剧,花大钱请明星,但电脑随意置景,让本来最能表意的山水沦为废纸。再者,我们的编导太没门槛,有时人物台词和形象完全不符,让人一秒就出戏。
还有一点其实我唠叨过多次,我们的剧集都太长。国产剧常常一季就是人家四季的长度,经常是越看越烂,制播系统不改革,注水剧的现象改不了。美剧的制播系统有它们的问题,但民意始终是制片方的“紧箍咒”,约束着他们走“观众至上”路线。同时,我也想呼吁学习一下BBC的名著版和日本的大河剧,国家电视台就应该做点具有国家格局和国家品格的事。这么多年,BBC一直在反复翻拍莎士比亚、狄更斯,大河剧一直在讲述日本的正史,我们拍过几次阿Q呢?
读书周刊:注水剧要不得,但您也在书里写到,有时候要守护“冗长”。怎么理解?
毛尖:我说的守护“冗长”,是特指《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面这种“冗长”,打了引号的,我个人并不觉得冗长。简单表达一下,就是此剧当年播出,被很多观众觉得过于冗长,比如第12集,龙文章一个人讲了一集国家地理。而我11年前所以要写文章守护这种“冗长”,是因为我们的影视剧在国家表达上实在太弱——谈恋爱要吃西餐,动不动就去欧美。
最近我同时看了三个剧——《局中人》《胜算》和《三十而已》,三个剧,剧剧在喝红酒。民国在喝,现代在喝。地下党在喝,日本鬼子也在喝,当代总裁、佳人也在喝,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喝红酒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所以,我提出要用自己的地理和自己的饮食来重建影视剧中的中国性。《我的团长我的团》是一次努力,可能略沉闷一些,但值得守护。
读书周刊:重建电视剧中的中国性,表现更壮阔的中国图景,这是否对我们的导演、编剧、演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毛尖:光靠对编、导、演提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影视剧的未来发展,必须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一部分。看看美剧这些年在世界各地打下的疆域、收获的人心,谁敢说影视剧不是“软核弹”?国际社会上的大国都是影视剧大鳄。英国、美国、日本都是老牌影视大国,俄罗斯、德国也在重新崛起。但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越来越把影视剧当成一种经济作物进行机械化管理,公共扶持这么条框化,中小影视公司得到的空间远不及韩国同类企业。在这种状态下,对编、导、演提要求是没有意义的。政策到位,编、导、演的干劲自然跟进,表情包式的演技哪里还会有生存空间?
读书周刊: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的国产电视剧层出不穷。您在评价上海制造的《平凡的世界》时,用了“重新呼唤‘硬现实主义’”的说法。“硬现实主义”为什么妙?
毛尖:我强调“硬现实主义”,是因为国产剧整体缺失对现实的主场刻画能力。很多剧确实表现了现实,像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女主角为儿子上个幼儿园费尽心思,童叟无欺是当代中国家庭都经历过的事实。但是,这个矛盾带着浓郁的民间宫廷剧色彩,所有的人设最后都成了婚姻疑难杂症的符号。这种符号好像带有强烈的文化研究气息,但骨子里是抽象的,是粉嘟嘟的。偶像剧的社会学能力不足,当然一方面有制播条例的限制,但从影像美学看,这部剧的机位在“上流社会”来回摇摆,还是看得出编导的兴奋点。
在这样的电视剧语境里,《平凡的世界》对时代主要矛盾的表现,就特别值得鼓励。这些年,影像的无能经常在各个部分之间互相推诿,我们也许拍不了《火线》这样的硬文本,但我们至少可以表现最大公约数的人生。
读书周刊:这就是您说的,电视剧要“把人民群众放心上”,通过表现油盐酱醋培养人民群众趣味?
毛尖:把人民群众放心头,把油盐酱醋放心头,针对的主要是电视剧中的超现实人生。就像《三十而已》,最后三个女主,小白领成了畅销书作家,家庭主妇开始自主创业,奢侈品销售展开欧洲求学之旅,在成功学的意义上,似乎都成了人生赢家,但这种导向实在很庸俗。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拍点结结实实在生活中安营扎寨的人生呢?非要创业、成名才能结尾吗?在柴米油盐中安顿中国身心,怎就那么不容易?
既感受自己的渺小也感受生而为人的豪华
除了题材、框架这些大问题,每个观众都可以判断的是,里面的细节是不是有意味
读书周刊:这本书评点的电视剧播出时间从2002年到2020年,跨度很大。很多当年的现象级流量电视剧,您都一一点到,有的给“好评”,有的给“差评”,还有的“瑕”“瑜”都说了。很多人好奇,您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毛尖:评价标准永远说不清,就像我们谈论粽子的时候,白粽派和肉粽派都觉得对方不可思议,不过,大家也都知道必须用好米。影视剧的好坏,除了题材、框架这些大问题,每个观众都可以判断的是,里面的细节是不是有意味。
读书周刊:听说您习惯快进看剧,什么样的剧值得原倍速观看?
毛尖:希区柯克电影中的人事,经常是子虚乌有一顿白忙,但所有的情节都结结实实落地回声,他可以把一个气球吹到最大,然后让我们在终极焦渴时看到气球奇特地爆破,这中间,他每吹一口气都是一次能量叠加。烂片就是能量不断涣散,后一句台词重复前一句台词,甚至取消前一句台词。前些天看《胜算》,男主说“明早撤退”,配角接一句“几点”,再一句“上午九点”,一个重要信息拖时传递,紧张感马上消散。我们在《大西洋帝国》中听到过这样的双声道、三声道吗?一次都不可能。信息反复,大量闪回,不快进怎么忍受?
当然,好剧是舍不得倍速看的,生怕看完。看《权力的游戏》,会觉得人生漫长、剧太短,在这种剧里,我们看到真理。命运的刀斧劈向所有人,我们被电视剧的史观笼罩,既感受自己的渺小,也感受生而为人的豪华。还有很多剧,光是听听台词、看看气氛就是享受,比如《是,大臣》,哪舍得快进?
读书周刊:《权力的游戏》被提到的频率很高。很多看过此剧的观众在知道您书名为“凛冬将至”的时候会心一笑——这是史塔克家族的族语,也是一句从头到尾贯穿剧情的灵魂台词。这是您反复刷的剧吗?每次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毛尖:我在这本书的后记里提过,在检索这些年写下的关于电视剧的文章时,其实多少有些惊恐地发现,我居然提过50次《24小时》,提过40次《权力的游戏》,可见这两部剧对我的重要性。
《24小时》我没有反复去刷,曾经用大银幕和剧迷一起看过通宵,那样的经历不曾发生在其他剧集。看杰克鲍尔奔波生死线上,就像自己跟着梅西跑进世界杯,杰克鲍尔把自己从虚构人物活成了真人,他在这个世界颠沛流离,也让我们看到霸权的摇晃,此剧货真价实是打开本世纪的最佳方式。而打开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最佳文本,是《权力的游戏》。两剧连起来看,比史书更扎实地写出了这个世纪的命运。
《权力的游戏》我反复刷过,有时甚至有不舍得再刷的感觉,就像狄更斯迷不舍得看光狄更斯的所有作品,需留一部在荒凉时刻看。我对《权力的游戏》也泛起过这种心情,生活打击我们的时候,心爱的人前来告别的时刻,打开它,里面有更残酷、更现实的人生,有对这个世纪的铁血预言:凛冬将至。而就电视剧本身而言,《24小时》是对全球观众的一次普遍“提速”,此后,我们在无数部影视剧中听到“嘀嗒嘀嗒”声,实时剧获得20年霸权。而《权力的游戏》的锋刃劈向所有人,“三好君王”奈德没有得到主角光环的庇佑,以混乱为阶梯的“小指头”也没有得到坏人长寿的指令,塔利父子和普通士兵一样,葬身龙焰,主角、群演一样领取命运的“便当”,这是《权力的游戏》的史观。它彻底改变电视剧三观,也在电视剧史上影响深远。(吴越)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