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大别山革命历史的光影再现
电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
大别山革命历史的光影再现
■褚 银
上图:主创团队于2018年对红四方面军老战士牟炳贞进行采访。
一部全景式展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以安徽金寨县59位开国将军为主体人物的六集电视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近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播出。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是红四方面军、红25军和红28军的主要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十多万金寨儿女投身革命,他们中有很多人血洒疆场,为国捐躯,已被追认在册的革命烈士就有11093人。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纪录片《八月桂花遍地开》全景式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文化。纪录片的时间跨度从建党初期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分为《革命火种》《红军摇篮》《生死转战》《北上先锋》《铁血坚守》《将星璀璨》六集,共300分钟。作品从当下语境切入,通过寻访、体验等表现手法,群像式、故事化地展现了大别山恢弘的革命历史。
主创团队历时一年半,沿着红四方面军、红25军、红28军组建地,红四方面军和红25军长征出发地、主要途经区域、会师地、重大事件发生地和藏有重要历史文物的博物馆、档案馆、纪念馆等,进行采访拍摄,足迹遍布全国60多个县市。同时,主创团队还前往俄罗斯、美国等地进行境外拍摄。
以一个县为坐标原点讲述一段恢宏壮阔的革命历史,这样的纪录片并不多见。较之单个事件或单个人物的线性结构,这部纪录片在叙事上要复杂得多。10余支红军队伍、59位开国将军、11093名革命烈士、十余万金寨儿女,这几个数字,随便选取任何一个拍摄,都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拍摄红色历史纪录片,最大的难点在于缺少第一手资料,因为当事人大多已经过世。该片的主创团队为了向观众呈献出革命先辈鲜活而感人的细节,付出了不少努力。主创团队首先对59位将军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搜集整理,对将军后代进行了深入采访,结果发现他们绝大多数人对于父辈的故事细节并不十分了解。询问原因,几乎众口一词,因为父辈觉得,比起那些失去生命的战友们,自己能够在一次次战斗中活下来,看到新中国成立,已经算是太幸运了。所以,他们极少向家人或后辈讲述自己的战绩。他们自己也很少写,有日记或是回忆录的将军可以说少之又少。于是,主创团队把海选历史文献资料当成了重要抓手。按照个人战斗经历、所属部队的重大战役节点对59位将军进行梳理,以中国革命历史为经线,以个人战斗经历为纬线,通过个体视角讲述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既避免了部分先辈可掌握资料甚少、战斗经历雷同等因素,又能突出重点人物、重要事件,让观众看完后留下深刻印象。
讲好故事,一直是纪录片创作者需要不断提升的基本功。该片的编导们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思考。除了几场经典的、可以被列入军事教科书的战例之外,其他的战斗不从正面去表现,而是聚焦战前的某一次会议、某一个瞬间,从当下视角出发,从小切口进入,开始讲述重大事件。如从珠海航展,追溯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拥有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
每一集内容的起承转合,需要不同调性的故事作支撑,明亮的、低沉的、危急的、温暖的、热血偾张的、惨烈肃杀的……从中不难看出该片的编导们的独具匠心。比如洪学智的故事丰富多彩,可以选择的点很多,作品没有侧重表现他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建立的“打不烂、炸不断钢铁运输线”这样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聚焦他1936年在瞻化(今新龙)邀请藏民首领、千户头人巴登多吉做客,请他听唱片,与他同饮公鸡血酒,结成民族兄弟的故事。片中,导演辗转找到了巴登多吉的孙子、70岁的洛真郎加老人,向观众追溯了洪学智与巴登多吉之间那段尘封许久的人间佳话。
众所周知,寻访是由现实进入到历史的一种非常自然的拍摄方法。该片为了弥补当事人大多已逝去的缺憾,邀请党史军史研究者、思政课教师、作家、演员、军迷、将军后代等不同角色担任寻访者,沿着先辈们战斗的足迹进行寻访拍摄,使观众有了更多身临其境的感受。
用声音塑造先辈们的形象和性格,也是这部纪录片一个亮点。该片依据相关回忆录中的文字细节,大胆借鉴广播剧的样式,用“角色配音”的方法展现故事,为人物的出场增强了“代入感”,再配以动画手绘所营造出的历史场景氛围,激发出观众对于不同人物形象、气质、性格的充分想象。这种创新性的叙述、情景化的表达对纪录片来说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地方。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