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英红患抑郁症自杀真相:从富家千金沦为贫民,父亲的倒下是祸根
惠英红苦难人生的起点源于一场骗局
说起香港女星惠英红,那真是一个传奇,更像是一部女人的史诗。
1960年,惠英红出生于中国香港。
惠英红的父亲原本是山东大户人家的少爷,解放时害怕被清算的父亲,带着家小和一箱箱的金银偷渡香港。
惠英红的父亲是个典型富二代,不懂得守正笃实的道理,很快被别有用心的人拉去赌。这个家,从大富大贵变成了一贫如洗。
家道中落,迫不得已,父母把几位哥哥姐姐都被送入戏班,而惠英红的童年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进行坎坷。
原本一家人住在山中的一座木屋里,但是台风来临,木屋被摧毁,一家人只能跑到人家大楼底下的楼梯底下栖身。
惠英红3岁开始到湾仔要饭,这样苦难生活整整持续了10年。
当然,惠英红所谓的要饭,不是仅仅伸手乞讨要钱,而是手里拿着口香糖、筷子、扑克牌之类的东西,求别人买一点,比如花一块钱买个口香糖。
惠英红在湾仔要饭的十年光阴,让幼小的她看尽了世间悲欢。湾仔是一个特别的地方,越战期间外国人很多,赌博吸毒酗酒的人到处都是。
13岁的惠英红,几乎每天都看见死人,这样糟糕恐怖的环境,对于少女时期的惠英红来说,无疑是一种威胁。
当惠英红在报纸上看到美丽华夜总会招聘舞女,于是,她就去报名了。几年后,惠英红在夜总会伴舞,被邵氏公司名导演张彻的副手午马挑中,由此进入电影行。
香港的70和80年代,是武侠剧的全盛时期,惠英红看准这个行当,觉得能出头。于是签约邵氏,成了一个“打女”。22岁的惠英红以《长辈》获得第一届金像奖影后,成为史上唯一个以打星身份获得奖的影后。
进入90年代,武侠剧渐渐势衰,文艺片开始崛起,张曼玉,王祖贤等文戏女演员受到观众青睐。惠英红随大势被荧幕冷落,人气直线下降。
33岁,心高气傲的惠英红已经沦落到无戏可拍。惠英红不甘心给人做配角,后来就淡出荧屏,自己去开了美容院。
浑浑噩噩的日子,颓废的是人的意志,滋养的内心的魔鬼。1999年,被抑郁症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惠英红,吞下安眠药自杀。
惠英红的抑郁症不过是一场家族代际间的蝴蝶效应
惠英红被抑郁症折磨,表面看是演艺经历走向低谷,人生大起大落,她经受不了这样的落差起伏,内心脆弱,所以才会被负面情绪纠缠,以至于心智走入了死胡同。
其实,从原生家庭理论看,惠英红的抑郁症以及抑郁症导致的自杀行为,不过是父亲赌博败光家底的后遗症。
人生就像是一场蝴蝶效应。每一个念头,每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导致人生方向的改变。
就像李兰娟院士如今成为举国闻名的医者,皆因她当初一个小小的举动,放弃月薪24元的教师职位,转而做了收入缩水好几倍的赤脚医生。做赤脚医生屡受好评,最后被大队推荐去浙江医科大学深造,人生从此拾级而上。
惠英红的父亲最初坐上赌桌,也许只是想玩玩,小赌怡情,可是却低估了人性的贪婪,最终从一个富家少爷沦落到一介贫民,妻儿都要靠乞讨度日。
惠英红说,父亲经历变故后,自信被打击到很低,也许是觉得脸上无光,都很少去外面。后来,到工厂做工弄瞎了一只眼睛,就再也不出去了,靠孩子要饭跳舞养活。
一个年幼的孩子出去要饭,每天要遭受多少冷眼与谩骂,甚至还有威胁和恐吓,被人打耳光或者踹脚也是家常便饭。
吃过非人的苦,惠英红再也不想回到过去,因此在做武打明星期间,拍戏经常受伤,筋断了,腿骨折了,都要忍着痛继续拍。在演艺圈,竞争残酷,你退下来休息,很快就会有人顶上。
幼年的惠英红为了填饱肚子而焦虑奔走,成年后的惠英红又为失去工作而惶恐,总之,她的前半生都在缺乏安全感的惶恐里度过。
肉身劳倦的苦,是因为父亲无能,不能给他们庇护。而心理上的脆弱与煎熬,何尝不是因为父亲的倒下就再也没能站起来?惠英红的生命缺少父爱的力量,也缺少一个励志逆袭榜样。她所有的强撑,不过是因为恐惧。
美国著名治疗师露易丝·海曾经写过一本书《心理的伤,身体知道》,在这本书里,她明确指出,抑郁其实就是对无法拥有的事情感到愤怒和绝望。
确实,惠英红患抑郁症的那段时间,先恨所有人,后来又恨自己,自我厌弃情绪到了极点,她选择轻生,还好及时被家人救治。
惠英红从一线女星沦落到无戏可拍,跟她锦衣玉食的父亲从大少爷沦为赤贫阶级,何其相似!
如果当初父亲能忍辱负重,不畏艰难险阻,最终扛起养家责任,惠英红的人生会不会不一样?
父母受挫一蹶不振,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父亲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如果他被打倒后,又重新站起来,为全家人做稳健的靠山。这不仅仅是经济上给他们以安全保障,在精神上也将激励孩子一生上进,遇到困难不屈服,不轻言放弃。
就算惠英红的父亲当年没有东山再起做阔少爷,他能放下脸面,负担生计,这对惠英红都是不小的激励。当惠英红从一线女星沦落到无戏可拍的处境,她能想到爸爸这个榜样,想到家族里也曾有人一夜之间沦落,但是最终站起来,人生转角又有生机希望,她或许不会患上抑郁症。
当然,惠英红患上抑郁症,还有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她的困难童年,让她潜意识里充满了恐惧,再也不想回到过去讨饭的痛苦时代。
那个时代恰恰是因为爸爸倒下,家庭这个本该温暖的港湾,不能给孩子庇佑,反而要把他们推出去,让他们经受暴风骤雨的考验。
为何要在家庭教育里强调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父亲和母亲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父亲和孩子的关系是独特的依恋关系,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关系之一。这种特殊的关系能够塑造孩子的成长,影响他们的世界观。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波尔特也是一个临床心理医生,他专门研究过人成年后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原生家庭里父亲的关系。
斯蒂芬·波尔特写道:“在工作中是否与同事相处愉快,有没有创业者的精神,是否对工作过分担忧,是江郎才尽还是一路晋升,甚至做老板,所有的这些都会受到父亲的影响。”
斯蒂芬·博尔特将父亲分为五种:急于求成型,定时炸弹型,消极被动型,不闻不问型和良师益友型。
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人际关系,其实跟父母都有很大的关系。毫不客气地说,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不过是与父母关系的复制放大。
父母的职责是教育孩子,为孩子做示范。孩子需要比照父母,把他们当作自己成年行为的健康模板。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用一部《老人与海》,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62岁的海明威举枪自杀了。
其实,自杀行为在海明威的家族,连续出现了4次。海明威29岁时,父亲克拉伦斯自杀。海明威去世5年后,妹妹厄休拉因患癌症和抑郁症服药自杀。1982年,海明威的弟弟莱斯特在得知自己患糖尿病需要双腿截肢后,举枪自尽。
在海明威其他家族成员中,都或多或少地被精神疾病所困扰。海明威家族的自杀魔咒持续了整整四代人,直到数十年后,他的孙女玛丽尔·海明威才破除了魔咒,她是好莱坞女演员,用积极热情的生活方式结束了这场诅咒。
抛开其他家庭成员不说,海明威的自杀与父亲有很大关系。海明威的父母关系很差,父亲在外忙碌,看起来像个硬汉,其实在家庭里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母亲是个极度强势的人,骄纵自私,以自我为中心,长期对丈夫进行言语虐待和精神摧残。
海明威的父亲终于不堪忍受,在中年饮弹自杀。海明威从此活在对母亲深深的憎恨和为父亲的自杀感到羞耻的黑暗情绪中。
心理学家岳晓东说:任何形式的自杀都是一种谴责。海明威的自杀是对自己的谴责。
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强迫性重复”,由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提出。武志红老师曾经讲了一个故事来阐述这个理论,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小时候生活的家庭里爸爸家暴妈妈,结果等她长大成人结婚,找到的结婚对象也是家暴。她离婚再婚,找了一个特别好的男人,结婚前承诺绝不动手打她,结果两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她还是想激怒男人对她动手。
这就是我们人生中很难解除的魔咒——强迫性重复:重复失败,重复创伤,重复贫穷,重复虐待,重复痛苦……
家族系统排列大师海灵格在治疗中发现:每个人的生命中都存在多种强迫性重复,或许是因为小时候的未完成事件,或许是因为小时候跟父母的分离,或许是家族其他人的创伤影响……
这有些人事物看似早已离我们远去,事实上,我们的生命却不断受到他们的影响。
家庭排列系统理论认为,我们之所以重复家族旧有的伤痛,或许是不断用失败和痛苦表示对他们的忠诚,或许用一次次的失恋来为家族某个成员赎罪,或者是用孱弱的身体和病痛来让自己陷入无助……
总之,作为父母,在遭遇不幸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想办法努力修复创伤,重新站起来。超越痛苦,不仅仅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还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孩子需要有人给他们做示范,如何对抗这个充满考验的世界。孩子会模仿父母来编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如果孩子能及早觉醒,打破家族诅咒,活出自己的样子,那是大幸,就想惠英红直面死亡,重新振作起来。然而,也有很多人在浑浑噩噩中,对父母的行为进行了无意识的模仿,对上一辈的错误重蹈覆辙,一错再错。
一路保送杭高浙大,李兰娟学霸儿子成功的秘密,一半来自他的外婆
领跑全球的芬兰教育牛在哪儿?芬兰专家说:我们跟孔子不谋而合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台湾心理学家洪兰说了三个真实故事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