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燕云台》中的爱情戏,真实的萧太后,还会名扬后世吗
骆驼在正式入坑历史之前,只是一个爱看书的人,连伪历史迷都算不上,辽国萧太后的大名,我却隐隐地有些印象。但是在电视剧《燕云台》之前,我是不知道萧太后的感情生活也如此丰富的,也就是说萧太后在历史中扬名,靠的并不是爱情故事,那么只是凭借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吗?
骆驼认为也不是,在古代临朝听政的太后并不少,比如前不久上演的《清平乐》中,那个长期把持朝政的大宋太后刘娥。骆驼在看《清平乐》之前,几乎是完全不知道这个人,虽然“狸猫换太子”非常出名,但骆驼更记住的也只有包大人一人而已,那么萧太后为什么能让人“印象深刻”呢?
骆驼认为,这和她在位时的一些作为,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在公元976年的三八妇女节之前,萧燕燕的人生轨迹,对于一个皇后来说,并不怎么出奇,更值得一提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她的家务做得比姐妹们更加仔细,因此史书给她了一个做事认真的评价,另一件事,则是她的父亲萧思温,在跟她的老公辽景宗外出团建时被刺杀。虽然《辽史》写得比较含糊,到萧思温能在和辽景宗一起时被刺,还是说明了一些问题,比如辽国的内部有人对于辽景宗的缺乏尊重,而辽景宗和老丈人的关系真是非同一般。
看过骆驼前面文章的朋友,应该已经知道两件事,第一,辽景宗之所以能上位,个萧思温的拥戴离不开关系,第二,辽景宗虽然嗜酒而有“睡王”之称,但是他却是个有为之主,在位时曾一心想搞改革。改革,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所以依然也会对一些既得利益者,产生影响,所以契丹内部有人对他的缺乏尊重,也就不难理解。那么耶律贤的“改革”核心是什么呢?
骆驼的答案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当然以耶律贤当时的知识储备,是说不出上述12个字的,不过他的实际行动却表明得了这一点。他在位时,积极参任用中原人,并利用他们来制定政策法规,他还鼓励在辽国推广农耕……如果不是他英年早逝,也许他还能做得更多。而对于他的死,骆驼也有些不好的揣测,但是没有实际证据。
因为耶律贤在位后期,就已经因为身体的问题,而无法胜任繁重的政务,于是他就让自己的皇后萧燕燕开始“干政”。因为萧燕燕的老师,就是自己的锐意改革的丈夫,而且她的父亲,也可能是死在老牌的契丹贵族手中,因此在那时,萧燕燕的心里就埋下了“改革的种子”。
公元982年,已经喜提“驴车皇帝”称号的赵光义,还在为没能实现交趾统一而苦闷时,一则“好消息”传入了他的耳中,那个把他钉在耻辱柱上的辽国皇帝去世了,不过赵光义当时还不知道,另一个让他含恨而终的人,开始正式地踏上了历史的舞台。耶律贤去世以后,在遗命儿子继承皇位的同时,还留下了让老婆萧燕燕执掌军政大权的遗嘱。
萧燕燕进化为萧太后以后,继承了丈夫的遗志,继续推进辽国的“改革”。看了《燕云台》的人,可能都知道,当时她最为倚重的,是她的“男闺蜜”汉臣韩德让。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除了重用韩德让之外,对辽国的内的中原人,都非常的“友好”,她甚至还改掉了至关重要的陋习,当时在辽国,如果契丹人和中原人发生矛盾,契丹人将享受特殊待遇,而受罚的往往是中原人。
这一陋习被废除以后,极大地争取到了辽国中原人的人心。契丹以骑兵起家,以弓马独步天下,但是筑城防守却一直都是短板。但萧太后笼络了辽国的中原人以后,这一块短板也逐渐被补齐,而且有了中原人的帮助,契丹也开始大力发展农业,这让他们原本单一的食物获得方式,也变得更加丰富,有了充足的粮食,他们就可以安心地防守燕云十六州,而这一切对于大宋来说,就变成了噩梦。
自此以后,辽国随时可以从燕云十六州的防线,南下大宋劫掠,而彻底失去了燕云一线的大宋,不光失去了北面的屏障,还失去了优良战马的来源,和骑兵训练的纵深,以至于宋朝的兵将,在也没能踏足过北面的草原。而萧太后凭借对燕云一线的掌控,为辽国迎来了近二百年的和平,因此骆驼认为,辽国之所以能享有那么长时间的国祚,和萧太后的“地基”打的好,有着必然的联系。
这么一个有功于社稷的人,自然被本国的历史记录得明明白白,直到今天,在草原上,还有很多以萧太后命名的地名,比如萧太后河、萧太后桥、萧太后城、萧太后井……而作为她的敌人,中原王朝的士人,自然是对她恨得咬牙切齿,不过碍于不能有所作为,只好杜撰了一部《杨家将》,来发泄一下对她的不满,甚至在一些话本中,萧太后还荣幸的和杨大郎杨延平,成了龙凤胎……
从上述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萧太后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主要因为她让自己的祖国变得强大,而又让自己的敌人变得害怕,而那一点点的“绯闻”,其实根本无关紧要。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