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跨区域多学科融合教育联盟成立
快讯陈可恩有点不相信这是一节语文课:在这节课里,她和同学们一起激烈辩论、展示净水科学小发明、唱起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还学会了写倡议书……围绕“只有一个地球”的课程,全科任教老师轮番上阵,呈现了一堂让她毕生难忘的多学科融合课。
11月6日,在广州市协和小学校际联盟及名校长工作室交流活动上,“跨区域多学科融合教育校际联盟”成立,百余名校长及名师参与,为打破学科壁垒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课堂改革共同探索。
通讯员供图
通讯员供图
融合现场:
一堂语文课多学科老师轮番上阵
自从近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全国不断摸索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践。
在协和小学校长孔祥明看来,“核心素养提出后,最让课堂受到冲击的便是:人类最有用的知识,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只有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知识,才能把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好。”因此,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打破学科壁垒,围绕现象让多学科学习形成组合拳,提升学生的深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2018年开始,该校就开展了”基于现象的多学科融合课程”探究。
当天的语文课上,本是“口语交际与习作”的单元学习,然而,课堂上看不到老师干巴巴的“独角戏”,取而代之的是围绕《只有一个地球》的课文,进行保护地球的多学科融合活动学习。
“你们觉得春节期间要不要燃烧烟花?” 接到语文老师余向健抛出的疑问, 六年(4)班的孩子们开始热烈讨论,流畅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及面对不同意见时的处理方法。
随后,老师不着痕迹地把课程从语文延伸到科学版块当中去:孩子们分组展示了他们一周之前的科学实验成果。水保护研究小组的孩子们分享了他们在协和中学参观地下水循环系统的调查收获,他们进行数据收集、筛选和分析,做出了水总储量和淡水资源统计图,更从疫情后用水增多的现状中提取灵感,发明了“校园环保净水洗手池”。
课堂过半,已有语数英及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渗入,但精彩还在后头:音乐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擂鼓律动,欣赏了各区《在希望的田野上》;美术老师指引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制作环保工艺品。最后,每个学生都写了一篇“环保倡议书”,呈现了一批有情感的习作。
融合探讨:
多学科融合课 真能提高能力吗?
事实上,在国内小学教学里,目前仍然是以分科教学为主。但在芬兰等一些教育强国里,多学科融合课已有大量的理论和成功的实践认证。那么这一舶来品是否符合中国国情?是否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呢?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陈品德认为,基于现象的多学科融合课是符合目前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往分科教学一直关注认知,但实际上情感是需要和认知融合的,而情感来源于体验和实践,学科教学与活动教学相结合的多学科融合课程有利于孩子的情感发育和体验,所以这是符合教育当中情感和认知要配合的基本规律的。”
贵州毕节实验学校校长吴锋则认为,国家为未来人才的期盼越来越高了,现在的孩子在15年后会碰到什么情况是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从育人的初心来说,如果单学科的课堂里会让某些能力欠缺的孩子感到害怕,但是通过多学科融合,能唤起孩子对某些学科的期待,让孩子的闪光之处能够得到体现,那么这种基于现象或者是主题的多学科融合,未来的前景是会非常广阔。
在老师们看来,这是一个赋能和专业成长的过程。“我们在共同备课时才发现,原来除了语文课里有《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之外,英语课、科学课以及音乐课竟然也有同样的文章。这是以往背对背备课的时候发现不到的,所以这对老师们再熟悉教材,对引导学生就某个主题深度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如何深度融合:
关注孩子的反映 跨区域协同出成果
不少校长和老师都对多融合课程跃跃欲试,但是也有老师反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怎么才能深度融合? 协和小学校长孔祥明认为,关键要看孩子,要看孩子在课程中有没有疲惫感和倦怠感,要看这样的整合有没有体现学科融合的初心。
他谈到,多学科融合在国内已有不少尝试,但是目前能够成型和被认可的做法还是很少。为此,学校牵头成立了“跨区域多学科融合教育校际联盟”,全国10余所学校成为联盟成员参与其中,通过促进区域和校际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共同提高,提炼一些在全国有经验有影响力的好做法,沉淀一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推动各校教育优质发展。
相关推荐
最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