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教育 > 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我为什么要让建筑“消失”

日本当代建筑大师隈研吾:我为什么要让建筑“消失”

查看:646 / 更新:2022-02-10 13:01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擅长使用自然木材、石块、竹子等元素,创造出先进、美观、简洁并颇具人性化的建筑。他不断寻求新材料以取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并通过新的建筑方法将室内外空间融合,打造出氛围清静且“不断变化”的地貌空间。

在《隈研吾:消失的建筑》中,他阐述了关于“让建筑消失”这一理念的来由和意义,并通过40个代表作品向读者详细介绍自己的实践过程——建筑并没有真正消失,建筑师在创造建筑的同时也是在建筑之地创造新的地貌。


《隈研吾:消失的建筑》

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广西师大出版社


地貌的改造

日本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也导致了巨大的泡沫,致使经济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陷入了停滞状态,几乎每一个领域都进入了黑暗时代,很多日本人将其称为“失落的十年”。在这一时期,即使在东京,人们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作为一名建筑师,我多年来始终忙碌不停,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几乎所有工作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被迫停顿下来。由于终日无所事事,我开始周游日本各地,在旅途中不仅听说了各种奇闻逸事,还遇到了不少有趣的人。于是,这段闲暇时光在我的建筑师生涯中变得尤为重要。

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始终专注于研究如何让建筑“消失”。在濑户内海的松前大岛,许多人要求我设计一座气势非凡的天文观测台。在我看来,他们一定觉得,我既然是一名建筑师,并且曾经于那个繁荣和泡沫时期在东京创作了众多建筑作品,就一定可以设计出一座令世人瞩目的天文观测台。然而,此时我对美学的感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真心渴望建造的是一座能够完全消失在周围环境中的建筑。

让建筑消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将其埋藏于地下。我认为,观测平台的功能体块,包括平台本身、抵近平台的台阶以及卫生间等,都应该覆于泥土之下,从而消失在环境之中。但是,当我制作模型时意识到非常重要的一点:事实上,整个建筑并没有真正消失。

即使我以为建筑真的消失了,它们也在该地形成了全新的地貌景观,因此,与其说我所创造的是建筑,还不如说是地形地貌。重要的是,我逐渐意识到建筑是不可能真正消失的。尽管我极力使建筑隐形,但是它却不可避免地在该地塑造了另类的景观。此前,我从未注意到自己应该为此所承担的责任——在建筑之地创造新地貌的责任。

这种责任的严肃性甚至超过了创造建筑的责任。由于一座建筑通常只能维持几十年的寿命,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它终将在原地消失。但是,地貌并非如此。尽管地貌受风雨的影响会发生各种变化,却会永远存在于原地。当你创造长期存在的地貌时,就必须承担与此相应的责任。正是经济泡沫的破裂使我意识到如此重要的事实,而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时,便完全改变了创造建筑的方式。

粒子


GC口腔医学博物馆

那么,建筑师在创造地形地貌时到底应该关注哪些因素呢?

最初,我的反应就是需要种植灌木等绿色植物。若是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我会以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泥土将建筑覆盖,然后在上面种植绿色植物,从而形成新的地貌。

然而,当我看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杰罗姆·吉布森的研究成果时,才发现重要的并不是绿色植物,而是粒子。在关于认知方面的重要研究中,吉布森重点关注了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他的结论是,如果一个生命体闯入一个没有粒子的白色环境之中,那么这个生命体将无法感知环境或与环境建立联系,这将最终导致这个生命体的死亡。

我之所以认为地貌和绿色植物是等价的,是因为绿色植物是由枝、叶这样的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被人类和其他生物当作他们与环境建立关联的线索,为我们带来安全感。

正如被森林和绿草覆盖的平原是由各种粒子构成的一样,悬崖等类似的地貌也是由诸如石头和沙子这样的粒子构成的。因此,尽管悬崖等特征相似的地貌具有极度鲜明的剖面,但它们仍然会和谐地融入周围的环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在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邓迪分馆项目中,我曾希望创造一系列由粗糙粒子构成的悬崖峭壁,使建筑看上去更具苏格兰风貌。

倾斜


勃朗峰大本营

在创造地貌时,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地貌基本上是由倾斜的表面构成的。地貌的倾斜一般是由雨水的冲刷或者风化作用造成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地貌总是由一些倾斜的表面聚集而成并形成了封闭的连续表面,这样生物才能够以各种方式在这种地貌上活动,例如,在上面穿行或生活。这种倾斜还为生物自由获取食物和最重要的水资源提供了便利。

通过采用各种类型的倾斜表面来与周围的地貌和谐相融,建筑也能从地貌中获益颇丰。尤其是在亚洲地区,倾斜表面在建筑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这很可能与亚洲的高降雨量密切相关,倾斜的屋顶不仅能让落在屋顶的雨水顺畅地流向地面,还能将建筑与地面连接在一起。亚洲村庄中的房屋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倾斜屋顶,这种做法往往使亚洲的村庄看上去犹如地貌的一部分。当我决定去创建地貌时,便从亚洲的建筑中借鉴了诸多有益之处。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以不同的角度审视亚洲建筑。

薄膜

我并不是说自然地貌上不应有任何东西,就像风永远不会停歇,空气中永远飘浮着尘土和落叶。正因如此,我希望建筑是轻的、薄的,并且只是短暂地存在,仿佛可以随风飘逝,于是我想到了膜的概念。膜不会与地貌产生对立。它就好像是地面气流运动的一部分。

洞孔

地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拥有很多洞孔。大型的洞孔有山洞和地穴,但小的洞孔更为常见。各种生物在这些洞孔的庇护下得以生存。如果某种地貌是完全平坦的,没有任何洞孔,那么无论其倾斜性如何,生物都不可能在其中生存。


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邓迪分馆

在孩提时代,我就喜欢在山洞中玩耍,与那些生存在洞穴中并受其庇护的生物共享快乐的时光。各种各样的东西涌入并聚集在洞穴之中,这些聚集于此的大量物质不断流动,与地貌之间形成各种联系,并赋予地貌鲜活的生命力,而这些洞孔也有助于维持生物的存活。受此启发,我在自己创造的地貌上开设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洞孔。这些洞孔形式各异,例如,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邓迪分馆项目中的各种开口宛若巨大的山洞,而波特兰日本庭院文化中心的绿色屋顶由多孔的陶瓷面板构成,可以吸收并引导雨水,从而滋养植物的根部。

时间

我在首次开始思考创造地貌的时候,内心产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在考虑创造建筑的时候,“完工”一直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工作在某一个时间点完成后,完工的建筑会被拍成照片并发表在杂志上。既然建筑作品最耀眼的时刻是在竣工的那一天,那么我对完工之后的建筑便没有丝毫的兴趣了,我无须考虑这些建筑作品在完工之后会发生什么。

然而,地貌的创建却并非如此,因为地貌永远没有完工之日。随着时间无休止地流逝,地貌也在不断地变化。除了地貌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空间关联之外,过去与未来之间的时间关联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拍一张地貌的照片在杂志上发表是一件荒谬的事情。地貌永远与我们相伴,它在我们来到这里之前就早已存在,并且当我们离开之后,仍将继续存在。


小松精练纤维研究所

从我决定创造地貌的那一刻起,我便发现几乎所有工作都涉及翻修改造。但是当你用心感受时光的变迁时,翻修改造工作会突然间变得趣味横生。一旦你对原有的地貌做出一些微小的改动,那里就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到了第二天,地貌会受到风雨的影响继续发生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会一直持续。可见,翻修改造是一项没有尽头的工作。

自从我开始以这种方式进行思考之后,那些原本在我眼中严肃的工作变成了一种享受。我认为,创造地貌就是创造一种永恒的事物,这涉及极其重大的责任。然而,在地貌持续变化的同时,你可以将自己置身于这种连续之中,并徜徉其中。因此,如果你只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漂流,这种感受将是无忧无虑和舒心愉快的。

在这里,重要的是要多一些放松,少一些严肃。当你这样去做的时候,就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自在地漂流,如果你过于严肃认真,可能就会被其淹没。因此,在设计地貌的时候必须要全身心放松。

延伸阅读

近年来,隈研吾在我国长三角地区有不少代表作品落地,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地标式建筑背后的设计理念与过程。

船厂1862



我们把位于上海黄浦江畔的船厂改造成了一个全新的综合体项目。令人惊叹的砖墙后面完美地容纳了一座剧院和一个零售商店。

为了保持建筑的原有风格,我们设计了一个贯穿了整个建筑的30米高的空隙结构。这个空隙结构有助于游客欣赏和体验这里的原始风貌,而支撑着建筑的混凝土立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效果。


外立面的西端是一层半透明的幕墙。幕墙是由固定在直径8毫米的不锈钢丝上的多孔砖块构成的,砖块的疏密变化为立面增添了一种渐进的层次感。

剧院位于建筑靠近江面的东端。在演出的过程中,舞台后方的幕帘可以打开,观众们可以透过一扇巨大的玻璃窗看到江面的景色。



相城阳澄湖游客集散中心


这是为阳澄湖修建的港口码头。阳澄湖以出产大闸蟹而广为人知,这座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作为游客中心和零售空间,同时还可以作为船坞使用。我们在湖畔建造了一个形似大山的地貌构造,将挤压成型的单一截面铝材随机放置,塑造出一个双层屋顶。


这座双层屋顶建筑与一座桥相连,游客们可以通过此桥进出滨水区域。中心的室内几乎是各种倾斜地面的组合,保持了与室外一致的地形,并且创造出一种随机、自然、模糊不定的状态。

虹口SOHO


位于上海虹口区,这是一座办公楼,顶部几层为办公室,一层是向外部城市空间开放的共享空间,人们可以透过多孔的外立面观赏街景。建筑的外立面和公共空间为人们留下了平缓柔和、连贯流畅的印象。在外立面上,我们用18毫米宽的铝网营造了一种“褶皱”的效果,整个立面看上去仿佛垂落的裙摆。这些铝网在垂直方向上以一定的角度倾斜,以适应建筑的外部结构,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涟漪般的效果。


随着光照的角度、强度和位置的变化,这些“褶皱”会表现出渐变的光影效果,十分有趣。它们一直延伸到公共区域,然后与中庭相融,形成令人惊艳的景观。

通过石头和铝网的运用,我们使公共空间呈现出犹如皮肤一样的效果,营造出一种与普通“硬”建筑完全不同的氛围。


上一篇:

《王培孙文集》今首发,三代南洋中学“科技人”讲述薪火相传的故事

下一篇:

上海中小学幼儿园停课一天半,台风天居家做啥?“认识”台风也是一次安全教育

相关推荐

最新教育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