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感的人,如何过好这一生?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一段时间里,日本娱乐圈陷入了深深的悲伤情绪当中,有许多我们喜爱的明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纷纷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很多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日本娱乐圈怎么了?自杀也会传染吗?
尤其是三浦春马和竹内结子还是好友的关系,三浦春马离去,也许带给了竹内结子很大的打击与刺激。
不仅仅是相识的人会发生这种情况,多灾多难的2020年的很多悲剧,对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前些日子,藏族姑娘拉姆被前夫用汽油焚烧,导致重度烧伤,后来不幸去世的消息让人难过和惋惜,但是也有人受到了更深的影响,甚至产生了“替代性创伤”的现象。
有人说自从得知拉姆事件之后,自己就开始失眠,每天都会无缘无故地掉眼泪,情绪压抑。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一类人“共情能力”很强,是善良的人,也没什么不好,哭完就完了,但是对于这些人来说,事情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与轻松。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做《不为所动——精神科医生写给高敏感人群的处事建议》,讲述的就是关于高度敏感人群的内容。
本书作者朱迪斯·欧洛芙,是一位精神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高敏感人士。
她在书中介绍了自己研发的特别策略,用以处理高敏感人遇上的挑战,帮助那些拥有“高敏感天性”的“共感人”努力过上身心平衡、活力充沛、幸福快乐的人生。
什么是“共感人”?
从小到大,是不是有许多人对你说过这样一句话:“你别想太多了,就啥事儿没有。”
听到这样的话,你是否会更加难受和感到孤独?
其实,每个人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高度敏感的“共感人”大约要占总人口数的两成左右。
一般的“同理心”与“共感人”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一般的同理心,是指别人遭遇到困难之时,我们有能力同情对方,别人开心时,我们也会替对方开心。
但是身为一个高敏感的“共感人”,他的身体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人的情绪、能量与症状,而不是像多数人那样可以过滤掉这些不良反应。
心理学家伊莱恩·阿伦提出了“高敏感族”一词,而共感人就具备了所有或部分的“高敏感族”特质。
下方表格可以帮助大家做一下自我评估,每一题请以“大多时候如此”或者“大多时候并非如此”来回答。
我本人做完这个测试,得出的结论是:我具有中等的“共感”倾向。
而且我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从小到大,我都是宁可换一家不那么想吃的餐厅,也坚决不肯排10分钟以上的长队了。
我不是嫌排队时间长,而是真的惧怕人多的场合。
这就是共感人群的特征之一。
共感人大多是内向者,但也会有外向者,其他人就是内外向的综合体。
那么,一个人是怎样变成共感人的?
这其中有许多因素,首先是遗传,有的孩子会天生比别的孩子敏锐,而高敏感孩子的爸妈很可能也具有这个特质。
接下来就是教养风格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在小的时候被忽视或者虐待,那么他成人之后的敏感程度也会更高。
这样的孩子没有被家人“看见”的感受,他们会认为自己在这个不欢迎敏感特质的世界上“隐形”了。
总的来说,共感人的感官超阈值非常低,一点点刺激就会引发很大的反应。
“共感人”的困扰
共感会造成哪些问题?会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哪些方面?
首先会影响我们的健康。
有许多高敏感人群会罹患恐旷症、慢性疲劳、纤维肌痛、偏头痛、慢性疼痛、各种过敏、肾上腺疲劳等病症。
这些生理症状和情绪的互相作用,会让一些人感到焦虑、沮丧、恐惧发作。
其次是成瘾的问题。
部分共感人会沉溺于酒精、药物、食物、性爱、购物或其他试图麻痹自己的行为,例如暴食症。
第三个是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和伴侣关系。
共感人比较容易把自己的心交给不懂得爱他们的人,同时期待对方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一旦失望,就会陷入情绪无法自拔。
此外,共感人会吸收伴侣的压力与情绪,弄得自己筋疲力尽。
第四个方面是亲子关系。
共感父母通常会因为吸收了孩子的情绪与不舒适,从而承载了自己无法承受的压力,感受到疲惫。
第五是工作方面的影响。
共感人因为不知道如何设限来保护自己,从而吸收了职场“能量吸血鬼”的情绪,而变得软弱无力。
最后一点,共感人的高度敏感力,使得他们拥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直觉,特别容易产生预感,与动物沟通,从梦境中得知许多事情。
而对于不同性别的“共感人”来说,他们面临的挑战也不尽相同。
比如,男性共感人从小就会被教育不要做“爱哭鬼”,要“像个男子汉”,这使得他们通常会以自己的敏感性格为耻,从而不敢表露自己的情绪,默默承受压力。
如果情况严重,则会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职业生涯和健康状况,而未成年人则有遭受校园霸凌的风险。
而对于女性来说,虽然在被接受共感的性格方面会更宽容一点,但是她们往往会被困在照顾他人的角色当中,不懂得设立界限,从而无力照顾自己的感受。
其实,共感并不全是坏事,这一类人直觉强大,悲天悯人,满怀梦想与理想;也具备同情心,更能看透事物的全局;懂得他人的感受,是一个忠诚的朋友和伴侣。
只要我们能够接受并了解自己的天性,同时以身心不受影响的方式来“扬长避短”,替自己创造出一个生活中的“舒适圈”,学会不让自己“过载”,让共感成为一种美好的能力。
共感人,停止吸收他人的负能量
共感人也有分类,有的人是“身体共感人”,会感受到他人的症状。
比如,朋友说胃疼,共感人突然就开始不舒服;舒服的状态也是同样可以被“共感人”感受到。
有的人是“情绪共感人”,他们会接收他人的情绪,并且他们越靠近一个人,就越容易受到那个人情绪的影响,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更麻烦的是,共感人往往不能分清哪些是自己的情绪,哪些是别人的情绪,因此,调节情绪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
我的一个朋友,总会间歇性表现得很焦虑,总是显得心事重重,没有耐心,经常无意识地叹气,当你问她的时候她还浑然不觉。
后来我发现一个规律,每当她母亲来家中小住的时候,她就会出现这种状况。而她的母亲,则是典型的焦虑性格。
共感人如何保护自己?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对抗负能量的“十四招”:
①问自己“这个症状或情绪是我的,还是别人的?”:留意你靠近某个人的时候,是否突然感到情绪起伏,或者身体瞬间产生变化。
②呼吸,念口诀:当负能量来袭时,专注深呼吸几分钟,大声说三遍:“回你主人那去。”
③远离干扰你的人、事、物。
④减少身体接触:自行选择是否要拥抱。
⑤把自己泡在浴缸里。
⑥设界限:如果有人损耗你的精力,切勿让他们得逞。说出你的需求,“不要”就是“不要”。
⑦想象剪断你和他人之间的光索:这招适用于你和某个人不愉悦的身心状态。
⑧给自己空出时间,重振精力。
⑨让自己深处大自然,练习“接地”:共感人热爱大自然,身处大自然就像回到家一般,待在自然环境里会去除负能量。
⑩晚上给自己充足的睡眠,白天也小睡片刻。
?偶尔“断线”一下,定期远离科技产品,去接触大自然、冥想、从事网络世界以外能恢复精神的活动。
?旅途中抵抗焦虑的方法:在交通工具上,利用坐在靠走道的地方、冥想、即使补充水分、戴耳机等方式来平稳度过。
?三分钟心的冥想:在家里、工作地点、公园长凳上、派对中或是浴室里都可以进行。
?充分活在自己的身体里:请把身体当成朋友,而不是敌人。
身为共感人父母,你该怎么办?
共感人身为父母也有他们独特的优点,他们天生同理心强,这对亲子关系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但是毫无疑问,为人父母的压力会很大,而这些压力对于共感人来说,会被加倍放大,他们将如何在很容易被刺激过载的情况下,平衡各种关系,同时又做到不抓狂呢?
这是一个难题。
共感人特别容易陷入压力、焦虑、感官过载的循环,而身为父母,他们又要定期处理孩子的沮丧和失望的问题。
因此,这样的父母很容易发生免疫系统变弱,出现低度的全身性发炎问题。
我的一位朋友,在没有孩子之前身体尚可,但成为妈妈之后,就经常不间断地发生各种过敏、感冒的症状。
很巧合的是,这些症状往往发生在她的孩子遇到一些情绪问题之时,母子俩都深受其困。
因此,是否拥有舒缓压力的对策,可能会决定他们精神上能否承受当父母、能否幸福快乐。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一些策略,来帮助共感人父母释放压力,维持情绪的稳定与平衡。
①展开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之前,先对自己来一段感恩的“精神喊话”,内容可以自己来决定,重要的是设定一个正面向上的氛围,而不是紧张兮兮。
②每天为自己安排一段可以深呼吸的时段,释放、安抚紧张的情绪,必要的时候用手机上好闹铃。
③制造独处时间:哪怕只有几分钟,也可以让自己恢复精神。
④聆听安抚心灵的音乐。
⑤找零碎的时间冥想,打破压力循环,安抚神经系统。
⑥小睡一下,恢复体力。
⑦设立明确的界限,尽力执行。也许跟孩子设立界限很困难,但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和“坏行为”是一件健康的事情。孩子需要界限才能与人社交,同时他们也要学会处理沮丧的情绪。
⑧别当“直升机父母”:放弃控制欲,不要让孩子感到窒息,同时也会降低父母本身的压力指数。
⑨稳住你自己的能量,因为专业也会影响孩子的能量。尽量用理想的、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就可以稳住孩子的情绪。不要对孩子轻易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孩子跟着你一样沮丧,甚至认为自己要为父母的情绪付上责任。
⑩注意饮食,东西不能乱吃。少食多餐、补充蛋白质,稳住心情,保持稳定的能量。不按时吃饭容易引起焦虑和疲惫,同时不要摄入过多的糖分,因为它会引起情绪波动。此外,酒要少喝一点。
?靠运动解压。运动分泌的内啡肽是身体的天然止痛药,还能减少压力荷尔蒙。
?和孩子一起,享受美好的亲子时光。
另外,父母有强烈的情绪没有关系,要接受自己不是万能的,但是一定要留意自己是如何在孩子面前表达情绪的。
总之,共感人要先懂得照顾自己,不要总是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了孩子,我的生活将会比现在轻松许多。”
真正给你压力的,是你自己,而不能把这个“锅”扔给孩子来背。
因此,记得随时对自己好一点,只要你真正明白照顾自己的重要性之后,有孩子的生活,将美好千万倍数。
家有敏感儿,父母怎么办?
身为共感人或高敏感族的孩子,神经系统会更加敏感,对外界刺激会产生强烈的反应。
他们看到、听到、闻到以及直觉感受到的东西,要远远多于一般人,体验到的情绪也会更加强烈。
我们一定见过这样的孩子,他们对于刺眼的亮光格外讨厌,衣服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商标也会让他们坐卧不安,他们很容易陷入沮丧、伤心的情绪。
大多数时候,在很多人眼中,这样的孩子都会得到“娇气、内向、被宠坏了”的评价,而实际上,这些孩子只是天生就要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加敏感而已。
作为敏感儿的爸妈,首先要做的是接受孩子的天性,并且帮助他们找出那些会让他们受到过度刺激的事物,避免参加一些特定的活动,来稳定孩子的心情,避免他们过于疲惫和焦虑。
一般来说,学校和社会很难有过多的精力和知识,去“体谅”这些孩子,反而会让这些孩子面临种种误解。
父母要做的是,给予他们支持、呵护他们的敏感天性、直觉、创意与智慧,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作者也在书中列出了如何呵护“敏感儿”的策略:
①鼓励孩子发挥敏感与直觉的一面:鼓励孩子坦然说出自己的能力。
②尊重、聆听孩子的感受。
③让家人与老师理解共感儿的状况:不要让别人轻易批评你的孩子,或者强加价值观在他们身上,比如不要在他们流露出沮丧情绪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坚强一点”。
④信任你的直觉,了解孩子的需求。
⑤协助孩子留意自己接收到他人情绪的时刻,教会他辨别哪些情绪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
⑥做父母的人,要尽量做到情绪稳定。
⑦不要在孩子面前或他们听得到的地方吵架。
⑧鼓励孩子安静独处,发挥创意。
⑨传授孩子呼吸与冥想练习。
⑩鼓励孩子说出梦境。
?帮助孩子练习保护自己,隔离“能量吸血鬼”:鼓励孩子找出那些让他们感到疲惫或沮丧的人群,划下健康的界限。
?用鼓声稳定孩子的情绪:节奏声可以稳定孩子的情绪,摇沙铃也有同样功效。
?避免让孩子待在会刺激情绪的情境中。
?在孩子睡觉前,给他们一段静下来的缓冲期。
?少吃加工食品、碳水化合物和糖类。
?在孩子开始躁动前插手,可以放放音乐,调暗灯光来放松孩子的情绪。
写在最后的
高敏感是天生的,它既不是什么缺陷,也不是“天赋异禀”。
这只是一种特性,重要的不是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你如何看待它,使用它,而不是试图改变它,或者唾弃它。
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从而喜欢自己,坚持自己,是我们唯一可以获得力量,选择自主的道路。
而当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我们也就有能量、有能力去成为更好的父母。
以上。
你或者你家孩子是“共感人”吗?说说身为“共感人”的烦恼。欢迎留言。
「 壹荐 」
《不为所动——精神科医生写给高敏感人群的处事建议》
【美】朱迪斯·欧洛芙 著
许恬宁 译
中信出版集团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资深电视人、综艺达人
热爱一切八卦,对世界永远好奇
猫奴、吃货、爱购物
在意生活品质,更喜欢种草
坚决不过“没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导美好的亲子生活方式
文章版权归壹父母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壹父母助理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