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上映B站,评分仅剩5.5分,为何B站用户频繁打低分?
前几天《八佰》这部作品已经在网络视频平台陆续上线了,这部作品堪称今年的银幕大作之一,已经取得了31亿票房的成绩,跻身内地票房榜前十,2020年全球年度票房排行榜第一名。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极具感染力的电影,笔者在观看时都不禁被剧情触动,多次内心感叹前辈们的伟大。网络平台陆续上线之后也是收获了不少好评,但是有一个平台例外,那就是B站。
《八佰》在B站上映之初评分一度跌至3.8分,笔者为了得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才等到今天,截至目前最新的评分已经达到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5.5分。
这个数值B站用户都心知肚明,可以说非常低,远远低于了平均分值。甚至对比外站平台评分都非常低,爱奇艺、豆瓣、猫眼、淘票票等平台的评分均高于B站,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这样的偏差呢?
B站的氛围不接受吗?
关于现如今的B站早已是互联网巨头之一,号称是“Z时代”的聚集地,年轻一代的代表,各种潮流氛围非常浓厚。《八佰》这部电影上映B站后遭到这个窘境难道是氛围不合适,抗日战争类型的题材不受欢迎吗?并不是。
笔者查看了众多同类型题材的电影,发现评分都是近乎满分。《上甘岭》9.9分、《高山下的花环》9.9分、《地道战》9.8分、《英雄儿女》9.9分。从这些数据中能够看出这类型的题材并不是不受欢迎,评价都非常高,那么为何单单就《八佰》遭遇了滑铁卢呢?
《八佰》虚构的成分太多
其实关于此次《八佰》的低评分,还要从影片本身的内容说起。这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是著名导演“管虎”执导,如果说单纯描述电影那就是“大制作”,场面精良、角色鲜明、故事刻画非常能触动人心。一些镜头的叙述能够牵动观者的情绪,当之无愧的佳作,但是这里仅仅谈影片本身,而不涉及“史实”。
谈到这里问题就来了,《八佰》所讲述的内容是抗日战争中“四行仓库保卫战”的英雄事迹,但是影片却与“史实”背道而驰,出现了非常多虚构的场景。
笔者在《八佰》这部影片的影响下,也多方查找了关于这段历史的事迹,发现有很多场景都“纯属虚构”。
举几个影片中的改编,杨惠敏在枪林弹雨中偷渡过河送国旗,史实上并没有,当时“新垃圾桥”畅通无阻,并没有被封锁。租借国人枪林弹雨送电话线的桥段史实中也没有,电话线早在淞沪会战之前就已经搭建好了。
肉身护旗正面面对敌机,这个桥段也没有,史实中飞机只是在天空盘旋,护旗确实有,只不过是在进入租界之后的故事,并没有发生在四行仓库。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影片中最后“冲桥”的场面,史实中也没有。谢晋元将军是黄埔军校出生,肉身冲桥的举动作为军事指挥官不可能这样下令,与史实完全不符。
当然影片中和“史实”不符的地方还有很多,笔者这里只简单地举了几个例子。正是因为这些“莫须有”对于史实的改编,才让B站很多用户对于这部影片多了很多吐槽声,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B站用户对于“史实”的执着。
确实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于曾经,互联网信息化的时代能让我们快速地获取信息,《八佰》这部影片就在这种情况下被很多人挖掘,背后的历史真相和影片有很大的不符。
“史实”和“商业电影”的区别
在这部影片大火之后,两极分化的争论声也是此起彼伏,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究竟是该遵守史实还是追求情绪渲染改编?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被再次推了出来。
先来说说“改编”这个事,其实纵观近些年抗日战争类型的影视剧不难发现,在“史实”和“改编”方面更倾向于后者。轻者是调动观众情绪为主,重者就是刻意“神话”我方势力,也就是“抗日神剧”。
这些作品的诞生其实更偏向于“商业化”,比起“史实”更在意的是观者的情绪,只要观者看“感动”了才是重点。
此次的《八佰》也偏向于这一点,用一些莫须有的镜头来感染观众,以此引发我们对于抗日战争的共鸣,从而“改编”了很多历史真相。把虚无的历史塑造给观众,用自创的事件去感染观众,这种改编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抗日战争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敏感的话题,难道非要用“谎言”来改编“史实”的真相吗?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四行仓库保卫战”本身就是一件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的真实故事完全不需要改编就足以让我们后人敬仰。
虽然说“电影”可以改编,但很多B站用户希望看到的是历史的“真相”,他们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他们的后辈看到的故事并非虚构,不被影片的改编所误导。
或许这次B站的评分就是真实写照,对于我们来说“抗日战争”是需要整个民族去传承的故事。拍成“影视作品”是最佳的传承方式,但也请遵守“史实”,少些莫须有的改编。
最后也得承认《八佰》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大作,震撼感无可挑剔,让我们这些新生代知道了这次可歌可泣的抗争史。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内容,那么你如何看待《八佰》这部影片呢?不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哦。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