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迄今关于《夺冠》最公正的影评,我服
随着院线的全面复苏,《夺冠》终于和观众们见面了。
关注这部作品的筒子们都知道,电影原名《中国女排》。
八十年代,
中国女排豪取81、85世界杯,82、86世锦赛以及84年洛杉矶奥运会金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女排五连冠”。
千禧年后,
中国女排勇夺03、15、19世界杯以及04、16两届奥运会金牌,至此中国女排也正式成为了拥有十冠的“排球女王“。
而这部刚刚在双节上映的《夺冠》,正是记载了女排姑娘们三十年的夺冠之路。
这部影片当初要冲击的是贺岁档的“冠军”,
要“夺冠”的《夺冠》有两大杀手锏:高配置+好题材。
为何说配置高?
导演陈可辛,人送外号“撸奖狂人”,拿到手软的大小电影奖项足见其功力。
女主巩俐+男主黄渤,一位是“国际巩皇”,一位是“100亿影帝”,合体出镜的票房号召力也无需赘述。
于此同时,影片还力邀2016年女排夺冠阵容强势加盟,跨界助演。
毫不夸张的说,这套班子在文体二界都堪称顶配!
为何说题材好?
对于华语电影来讲,体育竞技类作品一直是短板。
乒乓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没有戏剧冲突,悬念不够。
足球“无人能赢”,写了剧本恐怕也无人接盘,投资不够。
放眼各条体育战线,中国女排绝对是最完美的创作题材。
兴衰沉浮有噱头,集体个人故事多。这种绝佳题材扔在国外,恐怕续集都拍出五六部了。
纵观《夺冠》全片,陈可辛导演一共展现了三个关键的“女排时刻”。
片中第一个里程碑,即1981年日本女排世界杯,中国VS日本。
上世纪八十年代,彭昱畅饰演的小陈以陪球教练的身份,被借调到了位于福建漳州的中国女排训练基地。
在这里,他结识了女排姑娘们。而年龄最小的球手,正是郎平。
那时,改革开放则刚刚拉开序幕。那时整个中国都被打着落后的标签,体育也不外如此。
所以,女排的姑娘们想赢!
在第一个故事里,《夺冠》相当真实的反映了八十年代中国女排训练和比赛的经历。
当得知国外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演练战术的时候,教练直接下令把球网升高了15cm;
为了模拟大赛实战,女排直接协调国内最剽悍的江苏男排充当陪练;
全年无休是日常安排,带伤训练是家常便饭。
简单总结起来一句话:别人拼科技,我们拼命。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女排姑娘们硬是在当年力克如日中天的日本女排,并在1981-1986年实现五连冠。
应该说80年代这几场大赛经历,绝对称得上是中国女排的高光时刻。
《夺冠》的导演陈可辛一直以“镜头写实+故事细腻”著称,而且尤擅典型人物的情感素描。
《甜蜜蜜》、《投名状》、《亲爱的》,虽然各个作品题材和类型差异极大,可是你会发现陈导的剧中人物都会和观众产生激烈的情感共鸣。
而老女排故事里最能调动观众情绪的,则一定是“铁榔头“郎平。
陈可辛非常讨巧的邀请到郎平的女儿白浪来饰演年轻时期的郎平。
可让他和郎平本人都没能想到的是,白浪在和吴刚、彭昱畅两位新老戏骨飙戏时竟然毫不怯场,还把球员时期“铁榔头“的霸气劲头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这段故事中,有一场郎平成功完成蹲举的戏份。
白浪在拍摄这个桥段时,训练动作和扔下杠铃之后的情感宣泄一气呵成,一条片子就达到了陈可辛的预期,当时整个剧组都被白浪的真实演技打动了。
引用老戏骨吴刚的评价:白浪把她妈妈的那种瞬间爆发的精神已经完全展现了银幕上了。
片中第二个里程碑,即2008年奥运会女排半决赛,中国VS美国。
关注女排的筒子们应该都记得,那年中国队输了。
输在了郎平带领的美国队手下。
当年因为这场比赛,郎平完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2008年奥运会开在我们的家门口,全国人民都期待着女排姑娘们的完美表现。可这一切都被郎平和美国队击碎了。
一时之间,郎平饱受攻讦。
各种恶评接踵而至,一位体育教练显然背负了与其身份并不相符的骂名。
而在《夺冠》中,导演也如实的复刻了这段往事。
包括赛前中美两队教练的私下沟通,包括了郎平本人的心路历程。
这个段落在《夺冠》中相对简短,却完美的丰满了“郎平“在转型教练之后的人物角色。
不得不说,“巩皇“在片中的台词不多,可表现依然无可挑剔。
寡言少语却能气场全开,身临沙场依旧闲庭信步。纵观整个华语影坛,能把郎平教练这种磅礴气势拿捏到位的女演员,恐怕也就属巩俐了。
除了气场相似以外,巩俐对于“郎平“这个角色的细节拿捏也绝对到位。
郎平全身伤病众多,用片中的话说:她是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骼。
因为手指有伤,所以郎平在布置战术时,小手指总是向上翘起显得有些僵硬。而这些细节都被巩俐展现的入木三分。
片中第三个里程碑,即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淘汰赛,中国VS巴西。
其实自2013年,郎平就开始担任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而刚一接任,郎平就力排众议,提出了三项大型改革方针。
一、扩大女排编制;
二、聘请海外教练;
三、打造不同阵容。
只要谈及改革,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肯定会受到外界的质疑。
而片中的郎平则是把这些都完完整整的经历了一遍。
即使到了里约奥运会前夕,依旧没有人看好女排的姑娘们。大多数人都认为她们首场比赛就会被淘汰,打道回府。
不过后面的故事,因为年代很近,影迷和体育迷们肯定记忆犹新。
女排姑娘们在险胜东道主巴西女排之后,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取得了奥运会女排的金牌。
在番茄看来,第三个女排故事是最为振奋人心的一场。16年女排原班人马集体出镜,真实还原了和巴西队的比赛经历。
不仅如此,惠若琪、张常宁、朱婷、丁霞等主力队员还将当时比赛的心路历程完整的呈现给了观众。
《夺冠》,豆瓣评分7.3,截至目前票房已经破五。
客观的讲,目前这部电影在网上的风评有着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方面,女排故事震撼人心且极具泪点。陈可辛导演选择以丰碑人物郎平为视角,在她的见证下,女排兴衰的三十年往事被徐徐拉开序幕。
可另一方面,有网友吐槽全片缺乏有效的情绪递进和情感共鸣,导演略显急迫的“炒旋律,熬鸡汤“引发不少影迷不满。
其实在番茄看来,陈可辛导演有自己说不出的苦衷。
在《夺冠》上映之前,更名、撤档、署名的风波一直都没断过。
但番茄愿意相信:如果没有外因的干扰,陈可辛导演或许会贡献出一部更有质感的体育电影。
即使是这样,《夺冠》依然称得上是国内体育题材的新高度。
因为“中国女排”在国人眼里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竞技队伍,而是一种引以为豪的强者精神。
最后要提一下,《夺冠》中有一个桥段把番茄看哭了。
在1981年中日女排对决中,当时的女排7号在那场比赛中因为发力不慎导致腰伤复发。
可当比赛进行到白热化时,主教练需要向郎平布置战术。
而这个时候,前一秒还俯卧在场边的女排7号,下一秒已经顶替郎平出战,坚韧的站到了赛场上。
这位女排7号,名叫陈招娣。
陈招娣出生于杭州西子湖,虽然名字起的软糯,可她的性子却是出了名坚韧。
在队里她有一个比“铁榔头“还响亮的绰号——独臂将军。
据郎平回忆,当时以陈招娣的腰伤情况,恐怕稍有不慎就会让整个职业生涯报销,更严重的话会直接瘫痪。
可为了赢,
陈招娣,还是毅然决然的站在了赛场上。
在电影后半段,巩俐有一句台词:我们为什么那么在乎输赢,是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这句台词可能是郎平本人的原话,也可能是陈可辛导演的个人意志,可是番茄觉得说的一点没错。
另外,番茄想说:或许我们的内心可能不够强大,但是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定。
“中国女排”不是某一个人的不是一个人的意志,而是集体力量的最好彰显。
在这个集体中,除了“铁榔头”郎平、“独臂将军”陈招娣,还有“铁姑娘”曹慧英、“怪球手”张蓉芳、“场上灵魂”孙晋芳、“钢铁将军”陈亚琼、“天安门城墙”周晓兰、“功勋主帅”陈忠和、“五冠教练”袁伟民、“小苹果”袁心玥、“常公主”张常宁、“北长城”颜妮、“MVP收割机”朱婷等等。
就是在中国女排几代人的拼搏下,才铸就并传承了这闪光、坚定、不朽的女排精神。
输赢不是比赛的全部,
但是女排要赢,中国要赢。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