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夺冠》:一场激情澎湃的回忆,一段生死相拼的人生
这是一部有关中国女排的意欲写实的体育电影,除了几位主演,大部分人都是真正的女排运动员。
中国女排,是一场激情澎湃的集体记忆。
郎平,是一个为中国女排生死相拼的引路人。
- 01
对老一辈人来说,中国女排和郎平其实是一回事,看到郎平就会想起中国女排,看到中国女排就会想起郎平。
因此,有关中国女排的电影,必须要有郎平的重头戏,而且老一辈人似乎也不介意把《夺冠》拍成《郎平传》,因为无论是从个人魅力,还是从中国女排精神来看,郎平与中国女排永远也分不开。
不过,客观地说,陈可辛导演的这部电影,无论是从它现在的名字《夺冠》,还是它曾经的名字《中国女排》上看,导演的本意并不是拍一部郎平传,而是有着宏大的野心,即中国女排30多年的沉浮史。
然而,希望是一回事,结果则是另外一回事。
花钱买电影票的观众倒是很热情,可也不阻止不了专业的影评人和影迷们对电影本身的诟病 ,于是电影票房和电影口碑呈现两极分化。
- 02
关于《夺冠》,之所以会让观众的预期与实际感受产生较大差别,细细分析,应该主要有三个原因(无意为导演洗白):
第一个,有关中国女排的故事耳熟能详,需要表达的情绪很多,而女排的比赛时间跨度很长,电影切入角度很难选择,稍不留意,就会顾此失彼。
第二个,郎平对中国女排有着特殊的意义,是联结老女排和新女排的纽带。郎平的人生阶段和中国女排的阶段胜利密不可分。电影选择从郎平的角色切入,符合逻辑,讨好观众。
第三个,就电影时长来说,大部分镜头都给了女排的比赛,用于反应人物心理的镜头和时间本来就不多,因此在重点刻画郎平的形象之外,导演忽视了对其他角色心理状态的有效渲染,甚至还因为“客观”原因让很多重要的角色失去了“名字”,这点一定要狠狠批评。
那么,受限于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要想不难受,只能乐观一点,换个攻略去看,比如:
如果你是球迷,就告诫自己,这只是一部电影,并不完全是事实,既然能看到朱婷、惠若琪(喜欢谁就想着谁)等美女球员出镜,是不是也够了,所以不纠结了哈。
如果你是影迷,就告诫自己,这只不过是一部红色电影,符合主旋律,能听到国歌,能看到五星红旗冉冉飘扬还能让人流泪,也不太吃亏吧。
- 03
定好了电影基调。我们下面开始说剧情。
电影主要围绕着三场国际比赛进行,比赛结果是两赢一输。
第一场比赛,是1981年中国女排对战日本女排。这是一场压抑痛苦的比赛。
因为这场比赛的基调是,中国队争夺的不仅仅是奖杯,还有国家尊严与民族气节。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当7号队员顶着腰伤将郎平替换下来休息时,郎平一言不发地坐在椅子上,弓着背,嘴唇颤抖,眼泪大颗大颗往下掉。
这一刻,观众看着郎平,会不自觉地跟着揪心,恐惧,恨不得自己也能上阵帮点忙。
第二场比赛,是2008年中国女排对战美国女排。这场比赛很特殊,发生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的教练是陈忠和,美国女排的教练是郎平。
当昔日的朋友变成今日的对手,郎平是无奈和痛苦的。她故意让陈忠和看到自己的战术分解图。这个细节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郎平当时心理矛盾状态的描写。
她曾是中国最好的女排运动员,她曾经的梦想是为国争光,但是如今的她因为职业原因,不得不和她昔日的好友作战,不得不和曾对她抱有希望和热忱的国内同胞为敌。
赛后,当郎平一个人回到球场上的时候,她的孤独和痛苦一览无余。当陈忠和无奈地对郎平说出“中国队输了,他们连骂都只骂你”这句话的时候,郎平的脸是平静的。
然而正是这种平静,却让人感到众叛亲离式的绝望和愤怒。
最后,负有一身伤、原本留在在美国照顾女儿的郎平回国了,因为“众望所归”,因为“临终受托”。
第三场比赛,2016年中国女排对战巴西女排。这应该是整部电影中最燃的部分,因为出场的女排队员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 朱婷、惠若琪、张常宁、丁霞......
与老女排相比,新生代的女排姑娘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是真人出演,所以观众席的气氛被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在比赛前,她们奔跑着出场的慢镜头,让人瞬间恍惚起来,好像回到了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
- 04
三场国际比赛,有赢有输。
老女排、新女排。
从最杰出的中国女排运动员到最杰出的中国女排教练。
中国女排与郎平,都是传奇。
一个真实的郎平,一个被大众期望裹挟的郎平。
一场场残酷的比赛,一场场被上升到国家和民族大义层面的中国女排的比赛。
- 05
电影《夺冠》有很多问题值得批评,比如对郎平一生的朋友陈忠和的形象刻画太单薄,比如对一直在赛场上陪伴郎平的得力助手赖亚文的“失声”,比如电影的结尾太匆匆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总的来说,它还是一部值得去看的片子,因为会让你流泪,即使你不懂排球,也不知道郎平是谁。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