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骂战才知道,《无极》带给陈凯歌的痛,15年来从没减轻过
一向内敛的陈凯歌,很罕见的,在综艺节目里激恼了。
因为《无极》,也因为《霸王别姬》。
事情经过并不复杂:
在《演员请就位2》里,参赛者要选择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分组表演接受点评,在新一期节目中,有三位演员重拍了电影《无极》的段落。
到了点评环节,首先发言的李诚儒,略带犹豫地表示:
大鹏趁机追问:“为什么没看?”
结果,李诚儒完美贯彻了自己爱说大实话的原则,坦承自己:
随后可能觉得这么说太直接,又想往回解释解释。
这话一出,一炮三连响,说得后台演员都低头直捂脸。
陈凯歌呢,表面笑眯眯不在意,却让人立刻见识到什么叫“怼人的艺术”。
先是批评对方固步自封↓
然后,用“斗蛐蛐”的爱好讽刺李诚儒是“旧时代的老艺人”↓
最狠的那句话,还是在末尾。
“感谢诚儒老师如此笔挺的,坐在一个并不舒服的沙发上。”
李诚儒到最后脸上已经明显挂不住了......
很少怼人的陈凯歌,却对李诚儒露出了獠牙,也是意料之中。
陈凯歌的形象一贯是举重若轻的文人风骨,只有两次在公众面前失了气度,都是因为同一部电影。
十五年前,他状告《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作者胡戈。
十五年后,他对李诚儒的评价动了真火。
《无极》,一直都是陈凯歌的雷区,从来没有变过。
“《无极》到底是不是烂片?”
时间拨回十五年前。
2005年,电影宣发的主要阵地,还是新浪搜狐这种门户网站。
电影《无极》上映前,陈凯歌兴高采烈地接受了新浪的采访。
几个问题下来,他完全不掩盖自己对《无极》的信心和野心。
连专题稿件的标题都在对标《指环王》。
如果仅从配置上看,《无极》确实有这样的潜力。
有巅峰时期的陈凯歌,有来自中日两国的大牌明星,超过三千万美元的制作费,还有《卧虎藏龙》的美术指导和摄影:叶锦添、鲍德熹。
电影刚上映时,观众以极大的热情,来期待这部被陈凯歌定义为“东方奇幻史诗”的作品。
结果,现实却当头泼了一盆冷水。
首先,故事情节涣散。
电影中有五条主线:
倾城用获得真爱的权利,与满神换取了让所有男人倾倒的美貌,和注定悲惨的命运。
无欢因为儿时被倾城欺骗,变得阴暗脆弱,不再相信任何人。
光明在满神口中知晓命运的安排,然后尽全力抗拒命运。
原本强大的昆仑奴,在觉醒了欲望之后,甘愿用一生去守护倾城。
作为雪族最后幸存者,鬼狼活在愧疚的地狱里,却又在权利与欲望中摇摆。
这五个人物的心路历程啊,每个单拎出来都能拍一整部电影。
但是,导演构架庞大世界的野心太强烈,他把这些复杂的情节用隐喻、戏剧的方式全部揉在一起,而电影的长度又不足以立住每个人物。
于是,一个晦涩难懂又不知所谓的故事就这么诞生了。
其次,人物情感莫名其妙。
倾城是爱着光明大将军的,但是情感上最终似乎又并不抵触与昆仑在一起。
昆仑奴对倾城爱的隐忍深沉,可是这份情感毫无源头。
仅仅是惊鸿一瞥的美貌,就足够支撑这样深刻的爱吗?
最后,是陈凯歌电影中比较常见的:浓厚的舞台腔。
这种偏莎士比亚风格的台词,需要强烈的情感支撑才能发挥出效果。
《无极》的台词意境很美,但是,故事的懵逼让总是让情感无法跟着到位。
当观众无法与角色共情的时候,美感是没有的,反而会觉得神经病。
最近几年,随着大众审美的迭代,以及陈凯歌本人在综艺里口碑的回升,豆瓣上相继出现了不少深度解析《无极》隐喻的文章↓
尽管《无极》的实验主义和先锋意识得到认可,但是电影本身,依旧只有5.4分。
说《无极》是烂片有些偏激,单凭电影的画面就足以留下一笔。
但是,观众的反馈也是诚实的。
一部电影观影体验的差劲,不能依靠事后“挖掘更多内涵”来补偿。
“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如果你是从论坛时代过来的网友,那你一定会记得那部把陈凯歌气到失去冷静的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如果现在看这个视频,你会发现它并不比B站up主的吐槽和鬼畜更搞笑。
但是,2006年,恰好是千家万户接入互联网的前夜,家用电脑尚未完全普及,最流行的笑料,还都来自春晚赵本山与宋丹丹的白云黑土。
而《馒头》用娱乐一切的精神,将《无极》剪辑成了一期央视的《法制在线》,意外成为了网络恶搞文化的开端。
这个恶搞视频,是作者胡戈的习作,并没有用来盈利,最初也只在朋友间小范围传播,
也许是观众吐槽《无极》的欲望太强烈,也许是这种内容形式太新鲜。
很快,《馒头》就以燎原之势点燃了互联网,影响力甚至盖过了《无极》本身。
陈凯歌为此大发雷霆,放话要对胡戈“起诉到底”,去德国参加柏林电影节时,在记者追问下,他盛怒之中,说出了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名言:
《无极》口碑坍塌在前,因批评状告普通人在后,陈凯歌很快就陷入了舆论漩涡当中。
相对于名导演陈凯歌,胡戈既是弱势群体,又代表着草根力量。
尽管他并不想做一个斗士,很快就低头道歉,甚至卑微喊话对方:
然而,他还是被动地被网络推向了台前,门户网站甚至为陈凯歌与胡戈的“对决”,做了一整版的专题。
整场论战演变成了近乎一边倒的网络狂欢。
博客时代的古早作者纷纷发表意见,律师们兴奋地站出来要给胡戈法律援助。
还有人还不怕事儿大地跑去问张艺谋:
这位陈凯歌当时最大的对手洒脱回答:
《无极》是陈凯歌导演生涯公认的分水岭。
这之后的第一部戏是《梅兰芳》,虽然同为梨园题材,《梅兰芳》的精神内核,完全是《霸王别姬》的对立面。
区别于程蝶衣的“不疯魔不成活”,梅兰芳更像的是一个“为众人而活”的平民英雄。
而讲述网络暴力的《搜索》,似乎也是对当年那场网络群嘲的回应。
从《赵氏孤儿》到《道士下山》,陈凯歌的电影里不再有那种纵情的生死,无忌的爱恨,他不再执着于时代的异类,而是开始试着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他想要去跟观众和解,但是又放不下自己的架子。
一直在名利与理想之间徘徊。
直到拍出了《妖猫传》,才终于找回了“形神合一”的感觉。
而陈凯歌这些年的变化里,多少都有着当年《无极》带来的精神冲击。
在今天看来,陈凯歌的做法确实有些过火。
但是从情感上,我多少能够理解他的“应激反应”。
一部承载着冲击奥斯卡野心的“中国首部原创东方魔幻”,败给了一部制作不到10天的练习视频。
一个在创作维度上追求极致浪漫主义的导演,遇到了中文互联网上恶搞文化的开端。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宿命。
这件事,如果是王晶或者周星驰遇到,应该会是另一番光景吧。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