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到《姜子牙》,大Boss元始天尊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
《姜子牙》是彩条屋“中国神话系列”的第二部作品。上一部是狂揽50亿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
和《哪吒》一样,《姜子牙》依然是故事新编,电影从《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未被封神”这个由头,展开了一段绚丽的想象:
《姜子牙》和《哪吒》在主题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体现了对貌似正确的权威的质疑和反抗。
表面上,《哪吒》借主角之口所说的“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说了算”,表达的是“人定胜天”的主题。
这里的“天”指的是“天道”、“天命”,是老天安排好的规则。但别忘了,这套规则是谁说出来的?
正是元始天尊。
而影片中的元始天尊是怎样的一个人?
影片不只一处隐隐透露出元始天尊,这位三界的绝对权威并不是那么天然正确,甚至有些皂白不分。
他对能力平平、粗枝大叶的太乙真人委以重任,对一心求进、苦心修炼的申公豹只因他的妖族出身就以有色眼镜看待,对劳苦功高忠心耿耿的龙族不屑一顾将其深囚海底,对生为魔丸却拯救百姓的哪吒仍然引天劫痛下杀手,凭这样的眼光胸襟智慧,又如何能断定魔丸为祸人间?
事实上,仅用一个乾坤圈和亲人的感化,就能促魔丸弃恶扬善,如此简单加随意,堂堂元始天尊却弃之不用,反而要搞得复杂无比。
只不过,这些事实虽然都摆在眼前,但影片没有明说,只是让观众自己去体会。
打在哪吒和敖丙身上的天劫散去后,一切恢复了平静,人们只看到两位英雄哪吒和敖丙依然元神不灭,就欣然接受了这个不那么完美的结局。元始天尊还是那么高高在上,不容置疑 。
而在这部《姜子牙》中,主人公姜子牙从一开始就对元始天尊产生了怀疑。
救苍生还是救一人?
这个问题,在西方类似于火车撞5个人还是撞1个人的哲学问题。
姜子牙希望“救下每个眼前之人”。他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不能因为多数人就泯灭具体个人的生命。
而元始天尊的“舍一人而救苍生”,觉得多数人比少数人更有生命价值,似乎也没什么大错。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但随着剧情演进,我们发现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原来元始天尊冠冕堂皇的话语背后,充满了欺骗和不公,他只是用一个宏大的说辞来掩饰自己的真实目的——一统三界和杀人灭口。
当天尊妄图逼姜子牙认错,“只要你能破除心中幻象,就可以重列仙班。”他依然不为所动。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到最后姜子牙为了打破天道束缚解救苍生,竟直接拆穿了天尊的谎言。斩断天梯这一举动,代表的正是对权威的反抗与打破。
同样是不畏权威,《姜子牙》的“打破天道不公”相对《哪吒》的“打破命运”,分量无疑更重。
因为当一个人刚出生就被视为一个不祥之物,周围人都对其避而远之,等待他的也将是万劫不复。
对于这样一个破釜沉舟的死局,横竖都是死,没有理由不拼一把,更何况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哪吒。
而姜子牙已经是一个中年男人。
伐纣、斩妖,位列众神之长,打拼半生、苦心经营,一个中年男人该有的功勋、地位和名誉,他都有了。
放着万人敬仰、封妻荫子的日子不过,让他去怀疑上司,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上司撕破脸皮,不惜放弃地位和名誉,甚至身陷囹圄,这需要的是一种怎样的勇气?
这也是为什么相较而言,《哪吒》的整体氛围相对轻松欢快。而《姜子牙》中,无论是冰天雪地的北海、还是开满黑花的幽都山、以及途中数不尽的怨魂,这些宏大的场面,无不铺陈出一种荒凉、悲怆、沉重之感。
所幸,《姜子牙》有一个美好的结局。电影结尾,玄鸟降世,带走了怨魂,一切都变得生机盎然。
姜子牙虽没有封神,但正如影片所说,他用自己的方式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神。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