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分,你给《我和我的家乡》打几分?我先来,5分不及格
引子
去年底就听说,《我和我的家乡》这个项目在筹备了。《我和我的祖国》名利双收之后,继续开发姊妹篇,顺理成章。
不过,虽然从名字到结构到阵容,都是一条流水线上的产品,但这两部电影,其实没多少可比性——当然,除了宁浩那支。
应该这么说,「祖国」有两个「家乡」没有的天然优势:
一是有人人熟知的历史大事件负责托底。
当一个故事自带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件核心,所有叙事都围绕它来,你可以说这束缚了创作者的手脚,但换个角度,作为加急赶工的命题作文,也的确是极大的创作把手。
二是拍正剧比拍喜剧难度小,拍历史也比拍当下难度小。
于是,现在「家乡」这个成片效果,也就基本在我的预期之内了:
《我和我的家乡》,不太行。
不过,既然是短片集,咱们就还是得五支分开来,一支一支的说——不比不知道,这能力上的差距,还真是挺大的。
先说下结构逻辑:
短片集按照“东西南北中”的地域分布,五组导演各选一个方向进行命题创作。
最后徐峥选了东,邓超、俞白眉选了西,陈思诚选了南,闫非、彭大魔选了北,宁浩选了中。
再说下我的打分原则:
首先是好不好笑,其次是高不高级,最后是有没有当下性,以及人物能不能立住。
我会按照评分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来聊,最后取一个平均分。
从陈思诚开始。(以下涉及剧透)
1.
《天上掉下个UFO》:3分
先得说,唐探系列的陈思诚,很是让我刮目相看。
他找到了自己最擅长的那个创作方向,填补了市场的某个空白,继而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这是多数商业片导演一辈子也无法做到的。
但,当拍电影成为命题作文,他依然试图把自己那套成功经验搬过来时,就会发现,哪哪儿的都别扭。
什么经验?
类型混搭,数量越多越好。
于是,我们在这支短片中,看到了科幻、悬疑、喜剧、爱情、乡村等多个类型元素,它们被强行揉在了一起,完全不顾到底合不合拍。
看着黄渤、王宝强在那卖力表演,我的观影表情,也和下面五位差不多:
一脸木然中,带着冷漠和疲惫。
事实上,贵州天眼和民间发明家,这两个现实基础,是可以拿来好好利用一番的,这也是我在观影前对这支短片的预期。
不过成片中,这两个元素一个只是虚打一招的幌子,另一个虽然是第一主角,但拍出来的效果却令人不解:
黄渤这个民间发明家,你说是正面歌颂?但发明的东西都没什么用;你说就拿他当个笑料?最后又扯出了一段跨越十几年的动人爱情戏码。
而且,全片最大的那个麦格芬“外星飞船”,就不太成立——我是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黄渤能单枪匹马造个飞船出来的。
加上外星度假村、天眼酸汤鱼、王宝强唐探附体的表演这些过于夸张的元素,这支短片最后呈现出来的效果,完全不是喜剧,而是闹剧。
对了,成片中保留了高晓松的声音,但删掉了他的片段,这也是某种程度的顺应民意吧。
2.
《回乡之路》:4分
这支的垮塌,和陈思诚那支原因还不一样。
后者是夹在喜剧闹剧中间、四不像式的尴尬,这支的问题则是最基础一级的:
从故事到人物,都太干瘪太无趣了。
编剧的思路其实很清楚,先抑后扬地来写人物——邓超饰演的企业家,从一开始的骗子,到最后的感动中国,有这么一个转变的人物弧光。
可惜的是,思路够清楚,但这个剧本的执行实在太糟糕了。从骗子到英雄的转变过程非常生硬,且这个人物本身,也是割裂的:
他前面的落魄、无赖、打肿脸充胖子,和后面的伟大、无私、牺牲奉献,是不存在逻辑关系的。
于是,后面形象的瞬间高大,完全是靠一个小学生之口,来做毫无根基的强行拔高。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好像说:
先告诉你这人是打老婆的家暴男,然后再告诉你,他还是捐了几十座希望小学的慈善家。慈善家很伟大,但不影响他也是个家暴男。
最后说两个没法无视的细节问题。
一是为了搞笑不惜高级黑。
比如吴京那里,景区一碗羊杂面卖280,我以为在这是想讽刺旅游黑幕,结果完全不是,就是单纯为了糗一下邓超这个假首富,再引出刷公交卡这样的笑料。
为了达成人物的喜剧效果,不惜抹黑家乡旅游,这个高级黑的逻辑,我是想不通的。
二是邓超糟糕的方言演出。
其实现在明星说方言说得不好,大家都能原谅,大多数明星也至少能做个样子,但邓超这次说一句方言,就要说五句普通话——是真的没时间学吗,那不如不说。
这就是态度问题,赶工不足以成为理由。
3.
《最后一课》:5分
徐峥这次总体来说,中规中矩,不功不过。相比好的和差的,这支夹在中间,可说的的确不多。
几个演员的效果很好,范伟、张译、于和伟、雷佳音都是加分项。尤其范伟,如今俨然是国产电影的“保底大师”——哪个片子有了他,就已经保底拿到了一个基础分数。
另外,这应该是五支里哭点最多的——首先乡村教师这个职业就自带泪点,加上阿尔兹海默症,催泪级别算是有了保障。
不过,之所以还是没法给及格,好不好笑倒是其次,主要在于:
这个故事,还是太过工整匠气,煽情也过于直白廉价了。
比如,范伟的角色被设定为瑞士某大学的美术教师,早年曾在这个小山村支教,目的在于强调出,老范是“凤凰甘于留在鸡窝”的无私奉献;
比如,范伟在雨天去为学生取红颜料,回来的路上不出意料地就要摔一跤,以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以及慧眼识人才;
再比如,在电影结尾,强行安排长大后、已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学生亮相,和老师完成一场命中注定的高潮重逢戏。
就像一台晚会、一篇演讲稿、一份PPT,背后自有一套标准的公式——包括观众的眼泪。
换句话说:
感动观众的,并不是这个故事本身,而是国人脑中自带的“乡村教师很伟大”这个固有印象,以及范伟这个角色身上自带的圣人光环。
而这个圣人光环,我会在下面这支展开聊聊。
4.
《神笔马亮》:6分
上一支哭点最多,这一支应该就是笑点最多的那支了。
这也是我在各种不满意的情况下,依然愿意给麻花6分的主要原因,喜剧嘛,让大家笑了就算完成大半任务。诸如“忘带纸了”和“葫芦娃”这些包袱,笑果还是很强的。
以及,沈腾马丽这个组合,讨喜程度也应该是五支短片里最高的。
不过,这个故事有两个地方还是让我不太满意:
一是马丽这个女性角色的刻画。
麻花在创作价值观上偏直男癌,这是老问题了,看看马丽这个角色身上的标签:
摔跤队教练、“母老虎”、以夫为荣、且智商不高。
不是什么女权不女权,但这满身都是刻板印象的妻子形象,实在让我有点心疼马丽——都这个段位了,依然在演这样迎合男性的干瘪角色。
第二,就是前面提到的圣人光环了。
我们细想想,从邓超、俞白眉,到徐峥再到闫非、彭大魔,三组导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塑造三个“圣人男主”。
光环的层次级别有不同,但都是感动中国那个路子。
不是说不能写圣人,但我们来仔细看一下这三位“圣人男主”:
邓超饰演的企业家,奉献家乡,改造沙漠,各种捐款,圣人一个。但同时呢,自己欠了一屁股债,各种耍无赖去硬贴闫妮希望得到帮助;
范伟饰演的乡村教师,十年时光奉献给了小山村,对学生满是无私的爱,圣人一个。但同时呢,我们算算他支教的时间,82年到92年,那十年,也应该是徐峥饰演的小范长大的十年,合着这个做父亲的,为了支教就可以十年不管幼小的儿子;
沈腾饰演的马书记,为了参与扶贫,不惜放弃自己出国深造的好机会,圣人一个。但同时呢,妻子怀孕全程不在身边,完全尽不到一个做丈夫的义务,以及,欺骗难道不是婚姻的第一忌讳吗?
是圣人吗?的确是。
但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圣人,新闻或纪录片宣传一下挺合适,放在喜剧创作中,就显得别扭、老套、过时。
而这也是为什么,这样歌颂圣人的喜剧,大多只能是看个热闹。
出了影院,阅后即忘。
5.
《北京好人》:7分
说真的,如果是放在宁浩自己作品的维度,这支短片最多也就是个6分的水准。
但和其他四组放一起一对比,我立刻毫不犹豫给个7分。
宁浩这次,延续了去年「祖国」的那个故事,葛优饰演的张北京再次回归,只不过是全新的设定。
很多人觉得这支短片低于预期,一来大家对宁浩的期待最高,二来和结尾的草草结束不无关系,这多少让前面积累的巨大期待,有些一脚踩空。
但依然,我得说一句:
从创作意识和眼界格局上,宁浩比其他四组导演,强了不止一个档次。
可以这么说:
五支短片里,只有宁浩这支,是真正落地的。
其他导演接到这个命题作文,一窝蜂扎进了形而上的新农村建设和为家乡无私奉献,而宁浩讲的是什么?是农村医保这样一个非常具体的主题。
而整个笑点、感动和人物塑造,也都紧紧围绕医保这个麦格芬展开。
更重要的是:
宁浩拍的,不是什么圣人男主,而是真真正正我们身边就有的那种小人物。
他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会想钻空子占便宜,但他对亲人又是发自内心的爱,做错事会心虚,事情败露后也会悔改。同时,他也有自己的生活小梦想。
没有那么多集体主义式的口号,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传奇曲折,他关心的,就是自己这一亩三分地的小日子。
这么拍喜剧,多好啊。
这么拍喜剧,很难吗?
结语
最后,五支短片取个平均分:
5分。
我想,这大概代表了当前国产喜剧的水准和现状。
前一阵子我写过一篇文章,《国产喜剧,还有救吗?》,有救没救不知道,但原因其实大家都清楚:
我们的创作者,离真正的生活,实在是太远了太远了。
正是因为不知道真实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们才会一提到“家乡”,就只想到“农村”;一想到“农村”,就只想到“新农村建设”、“农村旅游开发”这些最最表面的东西。
“我和我的家乡”这个命题,难道就只有这一种讲法?
而退一万步,即便这就是命题作文的一部分,白纸黑字写好了必须拍新农村,那也不能做为拍得不好的借口。
毕竟,也不是五支全拉胯了,不是吗?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