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谈《无极》再失气度,15年过去了《无极》口碑还能翻盘吗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师文静
让导演陈凯歌在公众场合有失绅士气度的,永远是电影《无极》。
在最新一期的综艺节目《演员请就位》中,陈凯歌再谈《无极》不仅连嘲带讽地挤兑了演员李成儒,依然对此片被痛批而耿耿于怀,坚持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爱护和心疼。
他说《无极》就是他的“孩子”,在这个意义上,他对此片永远无法释怀,但电影是面向公众的,导演则要去面对所有的评价。
郭敬明在《演员请就位》中指导三个演员重排了《无极》片段,主持人大鹏让李诚儒评点。李诚儒坦诚没看过原片,不看的原因是受了当时评论的影响,再加上太喜欢《霸王别姬》,看了七八遍,陈凯歌后面的戏就没再看。
镜头转到陈凯歌,他说李成儒这就对他的作品定性了,言辞之间开始不悦。然后针对“没看《无极》”这一点,陈凯歌开始文绉绉地“挤兑”李成儒——
“他是梨园子弟,封闭世界出来的,比较保守,对世界进步不关心,西皮二黄一响,眼一闭,戏就来了。他明天要去斗蛐蛐,两条虫一咬,大夯下来了,他是生活和沉浸在过去时代中间的,感受过去时代夕阳的老艺人……”
陈凯歌说这一番的话同时,李成儒表情尴尬,“如坐针毡”。这一切的起源,都是电影《无极》。
2005年,陈凯歌执导的魔幻大片《无极》上映,遭遇一片恶评,当时陈凯歌就说,这是一部拍给十年后的观众看的电影。如今15年过去了,当下的观众对《无极》重燃兴趣,无极口碑逆转了吗?并没有,在评分平台它的分数依然不及格。
其实,关于《无极》的问题,在“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那场几乎全民关注的盛大网络狂欢中,就已经探讨得很透彻。
陈凯歌想杂糅一切,拍一部气势恢宏的“大巨片”,但《无极》呈现出来却是观众无法接受的“乱炖”“混杂”。
《无极》有中国神话的影子,但非常接近西方魔幻,但更多是陈凯歌利用当时的科技手段制造的非常奇观化的画面。《无极》呈现的是一个架空世界,没有时间概念,没有地域概念,人能光速奔跑,人与神不仅能面对面交流还能做交易,能回到过去看见历史;片中“满神”掌控故事走向,但这个形象令人费解,她不是中国神话体系中秉持“天机不可泄露”原则的神仙,造型也不是西方命运女神,这种生硬的中西合并,被观众大面积吐槽……
这种时空、人物构建,很难让2005年的观众产生亲和感,即便到了2020年,这种完全虚空、虚构做背景的电影估计也很难引发大众的关注。
陈凯歌说《无极》讲的是一个爱与自由的故事,但在观众看来,它主题模糊,大家看得一头雾水。如果影片中所说的“无极”就是陈凯歌导演所说的“爱与自由”,但是很少有观众会对此产生共鸣。影片上映之后,影评人戴锦华说过一句很出名的话,她说:“在《无极》中,没有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只有两个道具,两具华服———鲜花盔甲和黑袍,一个象征着权力,一个象征着奴隶身份,整部电影就像是一部“模范奴隶手册”,在教观众怎么做奴隶。”
也有影评人认为,陈凯歌想以自己的人文气质式影片来征服市场和观众,他有苦心固执的一面,很难得的,陈凯歌拥有一个导演应该有的情怀,只不过这种人文精神式叙事方式和情感表达,无法衔接观众的认知。
陈凯歌依然执念于《无极》的好,依然对当年《无极》遭遇的群嘲无法释怀。甚至《无极》之后,他把自己的影片和自己当时遭遇的网络“重锤”拍成了电影《搜索》,诉说网络暴力的威力。而从此之后,陈凯歌式大片不再杂糅,开始认真拍本土故事,本土历史。
但若走出导演个人判断,拉远一点距离再来看《无极》,把它放到国产片发展进程中来看,可能会看得清楚一些。《无极》的口碑失利,是进入2000年之后,第五代导演所标识的那种“大巨片”的失利。从《英雄》到《夜宴》到《无极》,国产片电影初代“大巨片”都口碑一言难尽,当时这些被华丽场景包裹的影片最大的特点就是乏味空洞。
第五代导演披荆斩棘般开辟“大巨片”时代过去后,如今的“大巨片”又是另一番光景了。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