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文化尊重,翻拍只能翻车
近日,美国知名流媒体平台网飞(Netflix)宣布,出于对中国传统名著的喜爱,将翻拍《水浒传》。消息一出,争议不小,有人淡然视之,认为翻拍是相互的,美国公司翻拍中国经典无伤大雅;有人嗤之以鼻,认为一个美国公司请日本导演翻拍中国的传统经典,注定是鸡飞蛋打。
种种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毕竟文化作品都有自己的土壤,翻拍固然是一种文化输出和交流的方式,但若不尊重文化背景,注定会翻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仅仅是将“水浒传”的名字翻译成英文的同时做到“信、达、雅”已然不易,更不用提其人物众多、性格复杂、精神内涵丰富,表现的绝不仅仅是“好汉们”和官府的正邪对立、黑白之争。仅凭喜爱就要绕开中国,独自翻拍内涵如此复杂的名著,颇有班门弄斧之感。
影视作品的翻拍,源于人们对被翻拍作品的认可。可众多经典作品被翻了又翻,拍了又拍,不见出彩,倒是翻车连连,轮番触雷,差评如潮。过去众多翻拍作品之所以成为“雷剧”,一些是抛弃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变成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化泡沫”,甚至干脆篡改文化内核,将文化作品变成价值观输出的工具。而另一些则完全不顾原著的背景,胡编乱造,“女性唐僧”“英语娘娘”等角色形象让人直呼“辣眼睛”。让人看不下去的作品,自然难以传达文化内涵。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仅仅照搬照抄或者挂羊头卖狗肉,只会贻笑大方,也不可能被观众所接受。
翻拍是商业投资和市场需求推动的产物,本身并无原罪,但秉持什么样的态度来翻拍,结果却大有不同。此前迪士尼斥资2亿美元的巨制《花木兰》就因为取景、语言、情节中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导致口碑票房双双扑街。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创作者通过对原著的深刻了解,把握观众需求,推陈出新,精巧构思,创作出优秀的翻拍作品。中国的《十二公民》,外国的《神探夏洛克》《纸牌屋》……这些作品的成功,不在于其有多高的“原创性”,而在于翻拍过程中“因时制宜”,保留文化内涵的同时,加入时代元素,使作品焕然一新。事实说明,结合观众的时代背景,符合观众价值观,照顾观众的感受,这样的作品才能被接受,才会被喜爱。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一些经典的IP被不断重现,新的IP也在被不断挖掘。深掘这些IP背后的文化内涵,超越素材的堆砌缝合,展现应有的文化尊重。这同样是文艺创作的初心和使命。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