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影视 > 从《母语》看电影创建的多元传播语境

从《母语》看电影创建的多元传播语境

查看:873 / 更新:2022-02-10 17:01

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戴润韬

近日,国内某演员国外代孕弃养一事激起轩然大波,同时,该事件也引发了大众对代孕的思考和讨论。早在2012年,由俞钟执导的电影《母语》就已经初涉此类话题。影片讲述了一对不孕不育夫妻借腹生子的故事。在当下的语境中回顾这部电影,感受到了其中体现的现实观照和预言性。

影片前半部分展示了人们对于“代孕”这一技术的单纯且美好的想象:不能自然受孕的夫妇张罄、方韵为了完成拥有属于自己的孩子的愿望,租用代孕母亲李妍的子宫替自己受孕。后半段则展示了代孕可能出现的道德伦理问题:不是自己怀的能是自己的孩子吗?影片最后,方韵收养了地震中的孤儿,而李妍也没舍得离开自己怀胎十月生下的婴儿。

整部影片是在不断的质疑与自我质疑中构建起来的:对技术的质疑,对母亲身份的质疑,对于母子“连结性”的质疑。故事以“连结”这一概念阐释了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放大了婴儿与子宫的生理连结以及孤儿与养母的情感连结,而将“血浓于水”的遗传关系和怀胎十月的生养关系赤裸裸地摆在天平之上,进而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带给我们的思索正是人性与神性的斗争,讨论了作为关系集合的人类是否可以绝对服从工具理性从而仅仅以基因和血缘判断自己与孩子的连结。由此,“代孕”在情感交织中产生了不可弥合的伦理割裂。影片也借方韵之口给出了一种看法:谁认可我是母亲,我就是谁的母亲。

影片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处于不同社会角色和阶级位面的人对于代孕事件的看法:有求子心切却不得的父母,生活窘困想要寻找出路的女大学生,“隔岸观火”的亲友,封建保守的公婆,以及被混乱伦理关系“搞晕”的保姆。同时,影片结尾用字幕给出的结局也发人深省:“张馨与方韵半年后离婚,张馨带着张芳远赴美国,李妍回到老家后再无音讯,方韵独自带着张羌生活至今。”尽管影片从始至终都未展现出激烈的冲突或矛盾,却在结尾处用短短几行字引发观众对代孕的思考:无论代孕顺利与否,作为人类我们应该面对的更是代孕从本质上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毁坏和对代孕双方个体的无形伤害。平静的叙述为观众提供了在没有情绪引导的状况下进行冷静思考的平台和可能性,影片在92分钟里展现了高度凝练的时间纵深,从而创造了多元的观点和价值碰撞。

明星代孕事件发生后,一时间口诛笔伐铺天盖地,新闻媒体一片哗然,许多公众号也跟风炒作,群情激奋。诚然,无论从法律或道德的层面来看,代孕都应被坚决杜绝。因此,针对类似的社会现象,媒体给予大众的绝不应只是简单激化的情绪和针砭臧否的回答。愤怒和谩骂抑制了大众理解现象的欲望,极化的观点反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媒介并非宣泄的平台,其承担了引领大众舆论客观性和包容性的社会责任,因而更应以冷峻的笔触为大众提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维视阈下所形成的事实、信息和意见。文艺作品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和传播产品更应正确引导受众情绪,为大众提供全景化的思考平台。

电影表现的题材和内涵往往发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通过艺术化的展现手法,使观众用心观察,发现和体会肉眼不可见的时空。西方传播学者本雅明曾提出灵韵这一概念,用以指代照片和胶片过度曝光时产生的模糊场景。他认为,正是此时时间和空间被压缩在了小小的底片之上。毋庸讳言,《母语》正是这样一部拥有“灵韵”的电影。影视化的表达相较于其他形式的传播来说,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压缩能力使其承载的内容和情感密度大幅增加,也正因如此才能发人深思。类似题材的电影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厚重的时间感能够引导受众形成看待事物独立、批判和客观的精神,为多元价值和可能性创造良好的传播和舆论环境基础。同时,它也将富有争议性话题的多面性展现给观众,使道德价值在白驹过隙间拨开重重迷雾;使普罗大众在光影闪烁间体验百味人生。(戴润韬)

上一篇:

《鹿鼎记》主创最美运动照 张一山斯文杨紫惊艳

下一篇:

《暗战/斩首行动》分集剧情介绍(1-21全集)大结局
标签:代孕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