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鸦片战争》在舟山拍摄的前前后后
201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纪念日。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尤其是1840年7月5日发生的定海保卫战是整个鸦片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斗,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舟山军民同仇敌忾,顽强抵抗,书写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见图一、图二)。为了真实反映鸦片战争那段惨痛耻辱的历史,1995年,著名导演谢晋筹资近1亿元人民币,执导拍摄了历史巨片《鸦片战争》,并于1997年6月中旬陆续在北京、香港等地上映并引起轰动,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献上了一份厚礼。
但很多人可能有所不知,《鸦片战争》摄制组在舟山拍摄期间,曾经遭遇了极大的困难。事后,据《鸦片战争》摄制组制片主任林炳坤先生介绍,谢晋导演率《鸦片战争》摄制组在舟山的拍摄是谢晋导演生涯中最为艰难的一次经历。
浩大的艺术工程
电影《鸦片战争》自1995年春天开始筹备,1997年春天拍摄完成,其间经历了整整2年时间。此片不仅耗资近1亿元人民币,而且集中了来自北影、上影、峨影、长影、珠影等十多家电影制片厂以及香港、台湾的众多电影创作人员,动用了群众演员5万多人,外籍演员3000多人次,先后转战广东、北京、浙江东阳、舟山,英国伦敦等地,搭建了200多处工艺精湛的场景,营造或改建了大小47艘船,制作了2万多套服装、2万多件各式道具,耗用了16万尺胶片,最后完成的影片长达2小时30分钟。
《鸦片战争》整部影片共有223场戏,在舟山拍摄就达47场戏(超过了1/5),时间跨度达50余天,其中又有3/4在普陀区桃花岛拍摄。舟山的外景地有普陀的桃花岛、朱家尖和定海的岙山岛、摘箬山岛四处。作为拍摄整部影片的重头戏“定海保卫战”的“定海城”,位于普陀区桃花岛东北部的青龙社区鹁鸪门村的后门沙头,是《鸦片战争》舟山外景地中建设工程任务最重、拍摄场面最大、场景拍摄最多的一个。“定海城”于1996年9月13日开始搭建,其基础是一条宽12米、高4米、长230余米的防浪堤,10月18日完工,耗资20多万元。城门设在防浪堤中间位置,城门高3.2米、宽2.8米;城楼高出海塘顶部2米,城楼长10.7米、宽6.2米、高8.8米;城楼两侧各设旗斗1个,炮位各3座,城垛是以海堤为基础加高80厘米后建成的。《鸦片战争》拍摄过程中,城墙和城楼被“英军”的炮火轰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面目全非;影片拍摄结束后,桃花镇政府又投资40万元对“定海城”进行了修复和整固,开设了30多平方米的展览室,展出影片拍摄过程中的重要镜头及有关史料以供人们参观。1997年9月,“定海城”被中共舟山市委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影片在舟山拍摄期间,驻舟海军某部给予了全力支持,共派出了70余艘次的船艇和2000余人次的官兵全力保障影片的拍摄,其中1996年11月7~8日在桃花岛拍摄期间,驻舟山海军部队两天就派出了共计500余人次。当时,我正在舟山海军某部服役,所有有关协助影片拍摄的兵力调遣都是由我一手负责的,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我们在下达出演群众演员的任务时,曾有要求上百名部队演员全部剃光头的要求,这一点恐怕只有部队能做得到的。
我同谢晋导演的接触也正是在舟山拍摄期间。谢晋是赫赫有名的大导演、艺术家,已73岁高龄还要拍摄《鸦片战争》,这件事本身就令我十分佩服。1996年11月初我曾经陪同部队首长到桃花岛看望谢晋导演,亲身感受了谢晋导演的敬业,从繁忙的拍摄场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已到古稀之年的老人。从定海到桃花岛来回乘船拍摄,对于他而言已不是件轻松的事,更何况还要保持精力充沛,坚持一整天的拍摄,只是在来回途中在船舱内闭目养神,没有对电影事业的执着、奉献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这也是最令我感动的。我至今一直珍藏着同谢晋在桃花岛以被烟火熏得面目全非的“定海城”为背景的合影(见图三)。当时,他戴着一副眼镜,头戴遮阳帽,身披蓝色外衣,面带微笑,精神矍铄,和蔼可亲。如今,谢晋大师仙逝3年多,这张照片对我来说可谓弥足珍贵!
另外,谢晋导演的酒量和酒风我早有耳闻,据摄制组同志介绍,当时为了节约拍摄投资,谢晋导演专门从北京拉来了半卡车的二锅头。有一次他专门请部队首长吃饭,用的就是正宗且价格实惠的北京红星二锅头酒,可见他的节俭。那天摄制组的同志特意邀请我陪同首长出席谢晋导演的宴请,但因当天值班,我只得婉言辞谢。事后,我未能当面领教他的酒风,感到十分遗憾。
据影片《鸦片战争》高级特技兼美术设计师秦孝成介绍,电影《鸦片战争》是国内改装船只最多的,其中英军指挥舰“威里斯尼”号(大)(注:该英舰船名有多种英译中文名称。这里提到的英军指挥舰“威里斯尼”号有大、小之分,是因为当时“威里斯尼”号道具船尚未完成拍摄任务就在桃花岛海域意外沉没,后摄制组又购买了一艘小的木质船重新改装一艘,外形与沉没的那艘一样,所以实际上电影中的“威里斯尼”号是由大小不同的两艘道具船拍摄完成的)和鸦片走私船“金枪鱼”号由浙江舟山扬帆造船厂改装,“快蟹”走私船由桃花岛鹁鸪门船厂改装,英军指挥舰“威里斯尼”号(小)由定海洋岙造船厂改装。据有关媒体报道,英军指挥舰“威里斯尼”号(大)200万元改装费用由舟山市旅游局提供,经商定,影片拍摄完毕后“威里斯尼”号归舟山市旅游局所有,后因“威里斯尼”号(大)的意外沉没而化为泡影。
难忘的合作
1996年10月初,《鸦片战争》摄制组制片主任林炳坤先生和制片殷国维先生来到驻舟海军某部作战处,请求海军派出部队协助摄制组在舟山拍摄《鸦片战争》。摄制组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是请海军派出官兵帮助驾驶改装后的英军指挥舰“威里斯尼”号(大),第二是要求海军派出船艇担负摄制组在舟山拍摄的海上交通,第三是根据剧情的需要请当地海军派出部分官兵担任群众演员。之所以要请海军官兵驾驶“威里斯尼”号(大)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威里斯尼”号(大)船是由1995年底刚从海军某海测船大队退役的一艘海洋调查船改装而成。这里面还有一段故事:1996年春节,谢晋导演登门拜访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他们愉快地谈起贺龙元帅对他拍摄体育电影的鼓励。说到筹拍中的《鸦片战争》,时任海军副司令员的贺鹏飞中将(贺龙之子)得知谢晋导演希望购买海军退役的船舶用以改装道具船时,当即表示将全力予以支持。这就有了后来摄制组从海军买到了4艘退役军用舰船用于拍摄鸦片战争的佳话。其中一艘从东海舰队退役的海洋调查船,被改造成为长62米、宽13米、高57米的英军旗舰“威里斯尼”号,船上配有76门大炮,拍摄效果绝非模型可比,为影片增加了扎实真实的分量。
当我们了解摄制组的来意后,及时向基地首长进行了汇报,得到了部队首长的批准。为了全力配合影片的拍摄,驻舟海军某部组织机关有关部门和相关部队领导召开了协调会议,布置任务。9月27号就向所属部队下达了“金枪鱼”号船靠泊部队码头的任务。1996年10月初,为摸清“威里斯尼”号(大)道具船的情况,我们专门到扬帆船厂对刚刚改装完毕下水的“威里斯尼”号(大)船进行了实地察看。10月11日向原海洋调查船所在部队下达了派员驾驶“威里斯尼”号(大)船的任务,要求人员10月14日到定海报到。从该部队调遣的20名官兵都曾经是这艘海测船上的驾驶人员,因此,对该船的情况和性能十分熟悉。
说句实话,当时实地察看“威里斯尼”号(大)船后,我对船的安全问题十分担忧,这件事也让我一直放心不下。因为,改装后船的吨位和上层建筑的重大改变,必然会使船的稳性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上层建筑比原来有较大的增加,受风面积的增加使得船的抗风力明显减弱,船受大风影响而倾覆的可能性也就会增大。针对这一问题,我当时就觉得有必要与摄制组进行沟通,事先把我的担心向他们讲清楚,这就有了后来与摄制组签订的书面协议。这份协议主要内容是:应鸦片战争摄制组和谢晋导演的请求,海军派员帮助驾驶“威里斯尼”号(大)船,纯属帮忙性质,原则上不对“威里斯尼”号(大)船本身的安全问题承担任何责任;驾驶仅限于与鸦片战争影片有关的拍摄活动;“威里斯尼”号(大)船的活动范围为舟山群岛南部及桃花岛、朱家尖等在舟山的外景地附近海域;海军不负责其他在拍摄无关的海域或活动的船舶驾驶;在船舶安全问题上,摄制组必须首先听取驾驶人员的意见,驾驶人员应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确保船舶绝对安全。
1996年11月11日早上7时多,《鸦片战争》摄制组的殷国维先生打电话给我,说停泊在桃花岛“定海城”以南海域的英军指挥舰“威里斯尼”号(大)不见了,要求我们派出舰艇搜寻。7时48分,我们就向有关部队下达了做好救助出事船只的命令。根据我的经验分析判断,“威里斯尼”号(大)船可能是由于遛锚而导致移位,应该会在附近,不会跑得太远。当时我建议他们马上派人站到附近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瞭望和寻找。大约过了个把小时,殷国维先生再次打电话给我,说是船找到了,已在桃花岛金沙海滩北端以东约700米距离,70米高的悬崖下面的海边触礁,要求我们赶紧派拖船前往救助。从殷国维先生的描述中得知,“威里斯尼”号(大)船因风浪大遛锚,在桃花岛鹁鸪门附近触礁,船体三分之二沉入海中,尾部上翘。我当时十分震惊,当初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当时由于摄制组同志对海上的情况不熟悉,描述也不可能准确、详细,有些关键的情况根本说不清楚,导致我们对“威里斯尼”号(大)船沉没的具体地点和沉没点附近的水深及船只损坏情况心中无底,不敢贸然派船前往营救。我当即答应他们,要等到实地察看后再采取具体的措施。于是紧急请示部队首长, 7时48分即向有关部队下达了派遣拖船准备前往出事海域救助“威里斯尼”号(大)船的命令,同时要求防救、潜水、航保、装备修理和船舶拖带方面的专家做好去桃花岛的准备。后来随着与摄制组的多次沟通,船舶触礁的情况逐渐明了,但要实施有效救助,必须进行实地察看在确定方案。12日上午,我和有关方面的专家直奔桃花岛。到桃花岛后,我们简要听取了摄制组的情况介绍,然后马不停蹄地从陆路赶往出事海域附近的岸边。由于“威里斯尼”号(大)船是在桃花岛金沙海滩以东的悬崖下的海边触礁,我们到达岸边,站在约70米左右高的悬崖峭壁上。尽管摄制组的同志已向我们作了介绍,但因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是很有限的,所以他们的描述与现场的情况实在是相差太远了。眼前的情景令我惊呆了,远远看去,一个橘红色(防锈漆的颜色)船体甲板以上稍微露出海面,上层建筑已荡然无存的铁壳船在海浪的拍打下,显得格外渺小和凄惨。我们与摄制组的同志沿着悬崖峭壁十分小心且艰难地下到了靠近船体的岸边,走过几块礁石,小心翼翼地直接站在了已面目全非的、曾经不可一世的“威里斯尼”号(大)船上面。眼前的情景使我彻底绝望了!原先威风凛凛的“威里斯尼”号(大),船体中间底部已被巨大的礁石刺穿并牢牢地固定在原地,只有甲板部分露出海面,船上原来改装的木质部分已杳无踪影,只剩一个赤裸裸的铁壳体,附近海面上根本看不到从船上飘落下来的任何物品,可以说“威里斯尼”号(大)船已经彻底报废,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只能彻底放弃了。鉴于此,11月12日,我们就将20名负责驾驶的官兵陆续撤回了部队。
由于,“威里斯尼”号(大)船上没有生活设施,驾驶该船的官兵白天拍摄时在船上负责操纵,晚上则全部换乘小船到岸上休息,只是由雇佣的2名民工帮助看船。尽管当天晚上,海浪很大,船体触礁沉没,但万幸的是2名看船民工都得以从巨浪滔天的悬崖下面的礁石上侥幸逃生,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对于“威里斯尼”号(大)船的沉没,《舟山日报》曾刊登过摄制组王又龙先生的独家报道《“威里斯里”号舰的沉没》。据说,船出事后谢晋导演和制片主任林炳坤先生曾经沉浸在极度的痛苦之中,夜不成寐。
前段时间我曾拜读过上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范干平先生的文章《谢晋和电影鸦片战争道具拍卖》。文中提到,在《鸦片战争》首映一周年前夕,也就是1998年初,他与谢晋导演商妥拍卖《鸦片战争》部分道具,标的首选影片中的侵华英国海军旗舰“威里士尼”号,其次是影片中的道光皇帝及其皇子们穿的“龙袍”。正当拍卖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中,不料风云变幻。一天上午,谢老的办公室主任打电话给范干平,告知了一个坏消息,停在舟山群岛海边的“威里士尼”号船被台风吹沉没了。这篇文章提及的“威里斯尼”号(大)沉没时间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不知何因?
“威里斯尼”号(大)船的沉没,给影片的拍摄造成了极大困难,幸好“威里斯尼”号(大)船沉没前在船上的戏已经全部拍摄完毕,但远景拍摄尚未进行。于是,摄制组又特意在舟山购买了一艘约七八十吨的木质机动船,当时我与摄制组的同志曾经一并到海军五号码头进行了察看。经过洋岙船厂一个多月的改装,原定11月底“威里斯尼”号(小)船准备出坞,却发生了莫名其妙的事情。当时应摄制组要求,由海军某勤务船大队派遣了一艘拖船,协助改装完毕的“威里斯尼”号(小)船出坞,但不知什么原因,竟然连续3天派拖船协助出坞,却始终未能将几十吨的“威里斯尼”号(小)船从船坞中拖出来,直到第4天,才好不容易将它拖出。“威里斯尼”号(小)船出坞一波三折的情形,真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令人无法解释其中的原因。
“威里斯尼”号(小)船终于出坞了,谁知接着又发生了匪夷所思的事情。由于“威里斯尼”号(小)船主要用于影片远景的拍摄,而当时电影背景需要很多的英军军舰,这就需要运用电脑特技来完成。为此,摄制组专门从日本邀请了电脑专家内海邦男先生协助进行特技拍摄。但谁也想不到,原计划1996年12月29日“威里斯尼”号(小)船一出坞就开始拍摄,由于出坞意外受阻,直到1997年1月2日才出坞。“威里斯尼”号(小)船的出坞,令摄制组和等待已久的内海邦男非常高兴,当天晚上,摄制组与内海邦男举杯同饮至深夜,不料内海邦男突发脑溢血。后经舟山医院脑外科、ICU抢救才得以脱险。
另外,据摄制组的同志介绍,在舟山拍摄期间,除了发生上述意想不到的事件外,在朱家尖拍摄时,曾发生因烟火发生燃烧,一名烟火师意外烧伤,后不治身亡的事故。
这一连串发生的奇异事情,给《鸦片战争》在舟山的拍摄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有些谜团至今仍难以解释。有人戏言,那是鸦片战争中牺牲的抗英将士“英魂不散”。(未完待续)
定海知县姚怀祥至“威里斯尼”号英舰,诘问英海军司令伯麦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枪女孩和赌博》剧情简介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