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从中国女排到《夺冠》,关于集体与个人的共生讨论国产片他排第一

从中国女排到《夺冠》,关于集体与个人的共生讨论国产片他排第一

查看:916 / 更新:2022-02-10 17:18

引子

第一次看《夺冠》,是年前了。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月20号的傍晚。为啥一直记得呢?

因为《夺冠》是我在影院关门前,看的最后一次大银幕。

相比7月20号影院重开后看的第一部电影(当时选了《当幸福来敲门》),这部关门前看的最后一部,在我心里的仪式感,就要重上很多。

上周五,电影公映,第一时间跑去二刷。现在,终于可以和各位聊聊了。


要说在前面的是,我不是个女排迷,也没有多少女排情结,完整看过的女排比赛更是很少。

不过,这一点不妨碍我通过陈可辛的镜头,去感受排球比赛,感受女排精神,更重要的是,感受近40年的时代变迁。

好几个地方,看得起鸡皮疙瘩,甚至边流泪边想激动得在影厅里喊出声来。

这是体育运动的魅力,是几代女排姑娘们的魅力,也是电影的魅力。

但我看过之后,更想跟大家讨论一个问题:

2020年的现在,我们还需不需要中国女排,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1.

三场比赛

我不知道你们看过电影后,是否也会思考这个问题。

不过电影里,陈可辛已经安排黄渤,用肯定的语气说出了这个现状:

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女排了,集体走上大街庆祝那一套,也已经过时了。


在讨论这个之前,我想,先从陈可辛精心准备的三场比赛聊起——看懂这三场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电影的表达。

其实严格说,电影一共拍了四场球——如果把最初和江苏男排的热身赛也算上的话。

于是,我们来捋一捋,这四场球的内在逻辑:

第一场,1980年,热身赛,中国女排vs江苏男排。

这场明面上,是给第二年的世界杯做准备,这是技战术层面的;

暗处上,这是青年郎平的“出道”之战——通过这一场,之前被贬做替补、独自在一旁训练的郎平,既证明了教练的慧眼,也赢得了队友的信任。


第二场,1981年,世界杯决赛,中国vs日本

明面上,这是中国女排80年代“五连冠”的开始,也是中国体育在改革开放后重新找回荣耀的开端。暗处上,这是青年郎平的“崛起”之战

“有什么球尽管给我,我负责砸过去。”

这话一出,那个我们熟知的“铁榔头”,就此诞生。


第三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小组赛,中国vs美国。

明面上,虽然最后还是拿到铜牌,但这场小组赛失利,预示着中国女排雅典重回巅峰后,又一个低谷的开始。

暗处上,这是中年郎平的“转折”之战

她以美国队教练的身份,带队战胜了中国女排。比赛结束,她一言不发、面无表情地离开球场。

后来,黄渤那句台词很点睛:

“中国队输了,他们骂都只是骂你。”

这一刻,是职业体育和私人情感的碰撞,更是集体主义与个人意志的碰撞。


第四场,2016年,里约奥运会1/4决赛,中国vs巴西。

明面上,这是中国女排扭转乾坤、又一次重回巅峰的开始。

暗处上,这是中年郎平的“升华”之战

她出任中国女排主教练,起初因大胆改革而备受质疑,这场比赛前,小组赛也是跌跌撞撞惊险出线。

最终,她证明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她让背负了太多集体压力的中国女排,顺利和时代接轨,也顺利和真正的体育精神接轨。


看完这几场球,你只能感叹:

现实中体育比赛的魅力,是编剧如何努力也编不出来的。

同时,通过这3+1场比赛,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个个体的40年成长史,和她身后那个巨变的大时代。

2.

三个时代

现在好像大家动不动就喜欢把“时代时代”的挂在嘴边,一方面是词汇量匮乏,想不到别的表达;另一方面,也的确是过去这几十年,变化实在太大了。

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中国百废待兴,国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这好奇却也夹杂着自卑。就像吴刚的台词里说的:

第一次出国比赛,看到人家那些高楼大厦、冰箱彩电,惊了,也哭了。

别人行,我们为什么就不行?

“我们要证明给他们所有人看,中国人,行的。

这成为80年代的主流情绪,而体育,恰恰是这一情绪的最佳载体。


于是,80年代的女排精神,是为国争光,是不顾一切,是流血流汗不流泪,是“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

于是,郎平铁了心要超越海曼,女排铁了心要赢下日本,中国体育,铁了心要让世界看到自己。

当然,电影里没讲的是,郎平后来几年,和海曼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一段让人尊敬的私人友谊。但电影不需要告诉我们那些,因为80年代的女排精神,背上承载着10亿人的热切期盼,条件艰苦,她们唯有比别人做到难以想象的付出,才能不辜负那种级别的期待。


21世纪以来,到08年北京奥运,这是中国大国崛起初期的10年。

现在回想,01年北京拿到08年奥运的主办权,北京的街头庆祝的人群不也是摩肩接踵,无论东西南北,大家的激动都溢于言表。

这个时期的女排,有雅典的巅峰,也有后来的滑落。

一方面,老女排早已是某种标杆式的传奇,被后人敬仰;另一方面,也得承认,亦在成为束缚和精神枷锁。

陈可辛选择的这个切入点很准,按说中美大战只是一场小组赛,远没有那么重要,但恰恰因为郎平是对手的主教练,似乎就平添了几分别的味道。


尤其是,当比赛结束,郎平离场,我们从场边观众的嘴型,能判断出他在说的是三个字:

“卖国贼”

不需要其他多余的镜头,甚至都不需要听到这三个字,这里面的时代情绪,十足清晰:

集体主义与个人意志仍然缠绕在一起,有时无限包容,有时又无限绑架。

女排精神,夹杂在这两者间,是不上不下的尴尬。

后来的10时代,郎平成为女排主教练,的确是以救世主的姿态回归的。而她要做的,就是把女排身上所有集体主义的重担,尽数卸掉。

要总结,那段台词就足够了:

“姑娘们,明天要比赛了,过去的包袱,由我们这代人来背。你们应该振作起来,放心地去打,放开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们在一起。”


3.

三种情绪

陈可辛这次在处理这个超高难度的作品时,我很欣赏的一点是:

他几乎没有夹杂任何个人情绪,三个时代的样貌和情绪,都客观呈现,没有来自作者的褒贬。

于是我们能看到、并认同这些呈现:

80年代,教练的狠甚至不近人情,是因为“中国太落后了”,中国人太需要这些胜利和冠军了;

00年代,中国人没有20年前那么需要女排了,但女排自身还未走出那种巨大期待下的重压;

10年代,当郎平对队员们坦诚说出,“我们为什么那么需要那些胜利,是因为我们内心还不够强大”,那个几十年的重压,才终于得以释放。


所以,回到开头:

现在的我们,还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当我们在谈论女排精神时,我们又到底在谈论什么?

我想,这个讨论在当下这个时代,最终的落脚点,是何为爱国

那些跟郎平申请离队、说不爱排球的队员,应该被苛责批评吗?

那些说不上来自己为什么打排球的队员,应该被苛责批评吗?

带队初期为了锻炼队伍而连续输球的郎平,应该被苛责批评吗?

电影中郎平有一句一闪即过的台词,我却始终印象深刻。08年中美大战最后一个暂停,她没布置战术也没有给队员加油打气,只是说了句:

我没什么可说的了,这是你们的比赛,去享受比赛吧。


有趣的是,新时代女排因为郎平的改革,而在过去几年重回世界霸主的时候,而过去三个时代的三种情绪,却奇妙地在当下共生着:

80年代的集体主义,00年代的集体主义与个人意志之争,10年代的个人意志。

这三者夹杂在一起,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纷繁杂乱

电影中,郎平选择用职业的体育精神和包容的个人意志,来对抗保守;

电影外,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该如何平衡爱国、集体与个人生活?

还是电影中的台词,郎平对朱婷说:

“你不需要成为我,你只需要成为你自己。”

这话,或许也可以送给所有人。


结语

说来说去,似乎总要回到“内心强大”这四个字上。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了一个标准答案,习惯了别人来告诉你该怎么做该往哪走,习惯了从众随大流把自己隐藏在洪流之中。

“不管别人还需不需要中国女排,我需要。”

所以,标题这个需不需要的提问,或许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如果过去是“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那么现在则应该是:

有你,有我,也有我们。

我想,这才是这个时代,女排精神新的价值和意义吧。

上一篇:

明星片场最真实的样子,钟汉良好认真,高圆圆何润东成恶搞达人

下一篇:

亚洲第一妹妹李成敏,凹凸身材太赞了,腰臀训练get到同款
标签:女排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