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对华认识标签化是美国的一种堕落
美国迪士尼公司拍摄的真人版电影《花木兰》惹来了争议,该片在新疆取景,并在片尾致谢的名单中有新疆自治区的宣传部门和具体拍摄地的公安部门等,美国一些人指责那些部门帮助“镇压了维吾尔人”,称迪士尼在新疆取景以及片尾的处理是对“镇压的支持”。
《花木兰》电影片尾鸣谢
这是美国舆论场在对华问题上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又一极端表现,这种反应同时展示了美国社会对新疆认识的严重标签化。
《花木兰》即将在中国大陆上映,专业网站的评分不高,上映效果很不确定,这是另一个问题。但是作为一部电影,剧组去故事发生地附近取景,同时对给予了帮助的相关机构说一句谢谢,这难道不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商业社会应当鼓励的做法吗?如今这在美国成了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才是美国最大的问题。
新疆局势摆脱了动荡,实现了对全疆人民正常生活至关重要的稳定,这是有目共睹的客观现实。教培中心的设立与这个结果之间显然存在某种联系,这也不难悟出。但是美国和西方一些政治、舆论精英拒绝面对这个现实和如此明显的联系,非要给教培中心和新疆局势贴粗暴、恶毒的标签,他们的社会内部为何就出不来对这些标签合理性的质疑呢?
新疆喀什市某一教培中心
美国舆论的求实精神在对新疆问题上短路了,在对整个中国的认识上也出了大问题。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对民生百般重视,对少数民族长期给予优待,怎么可能对一个具体的民族进行华盛顿所描述的邪恶的打压?美国有那么多从事调查性的媒体机构,为何就没有人去想,美西方对新疆贴的标签是把一个复杂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荒诞的极简压缩呢?
现在连一家电影公司常态化的操作也要经过上述标签的过滤,美国的体制性力量已经拒绝在新疆问题上思考了,他们的思想大门关闭了,这是堕落。
美国舆论对中国形象的塑造机制出了根本性的偏差。中国是什么样的,主要由这么几拨人向公众描述:美国反华政客、在海外的“疆独”“藏独”组织和流亡民运人士、香港台湾的反北京力量、中国国内的异见人士等等。这些人组成了一个价值和利益同盟,但他们都远离构建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主体力量。所以,美国舆论所展示的中国离真实的中国越来越远。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