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 第21期解放书单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郁锋
韩启德院士的新著《医学的温度》集“医学”“医术”和“医生”三大主题为一册,阐幽何为“医道”。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也曾开宗明义:医源于道,医能入道。而中医的医道如何与现代医学相遇呢?韩院士的概述鞭辟入里:“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
《医学的温度》收录了韩启德院士近十余年来的二十篇演讲(文)稿,从哲理的高度、时空的广度、社会的厚度多个面向为读者娓娓道来其学医、从医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身行力践,始终反思医学本质、弘扬医学人文、促进医学回归初心的思想历程。书中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下了韩院士身为患者、医生、导师等不同角色下充满温情热度的医学故事,以及对于疾病、生命、科技、幸福等问题的深度思索。
韩院士强调,从东方的扁鹊到西方的希波克拉底,从轴心时代的传统医学到现代科学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医学,尽管医术在不断精进、医学在不断突破,但医者仁心的天职使命是亘古不变的,因为从本质上讲,“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首先,医学的属性融合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于一体;其次,医学是有边界的。加强医学史的学习和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医学的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对于医生而言,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着的是活生生的人。
在《医学是什么》《20世纪现代医学进展》等文章中,韩院士纵览古今中外之医学历史,剖析了现代医学的还原论困境,深刻认识到医学与科学的辩证关系。虽然医学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但医学不仅仅是追求真理。在医学的探究中,真理所指向的实际目标是疾病治愈、生命健康和社会幸福。例如,研究病毒的微生物学是支撑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但这些研究本身并没有任何医疗目标。所以,微生物学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医学。
要成为医学,进一步的研究就必须透过传播病毒的病患深入到特定人群的生活中。微生物学的知识对治疗特定病毒感染的症状至关重要,但显然这还不足以“治愈”病人。治愈需要更充分地了解这一疾病对患者当下生活的影响,正常人与病患之间的情感道德关联以及对他所处的家庭环境乃至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
可见,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甚至加上心理学都无法完全涵盖上述所有的范围,在目前很多仍旧模糊的联系中,甚至医患关系也能部分决定医疗的过程和治愈效果。所以,韩院士直言,真正的医者之道需要反思现代医学研究陷入的某种科学还原论困境。“行医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艺术”,并不能简单还原为科学本身。
在《加强医学史学习和研究》《传染病的历史告诉我们》两篇中,韩院士以史为鉴,重新认识瘟疫与人类的长期共存性,运用进化论以及生态学的视角理解疾病与治疗的社会问题。可见,加强医学史的学习,并非可有可无。在历史时空的广度中把握医学的温度,才能更深刻认识医学的边界,认识到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未来攻克疾病的主要方向。
在《始于医者仁心的叙事医学》《我们中国医生》《医学教师的第一课》三篇中,韩院士提到“回归以病人为中心的价值医疗”。他多次援引特鲁多的名言:医生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以自己在偏远的西北农村出诊的真实故事印证了医生既要会治病,更要会疗心。病人需要的不仅是医术,还需要安慰和信任。
两千多年前的先贤亚里士多德提出理智(logos)、信任(ethos)和情感(pathos)是构成实践智慧缺一不可的三大要素。我们不妨借其做一类比:医学不仅需要代表理智的那种着手成春的精湛医术,也需要医患之间真诚沟通的相互信任,更需要医生温情暖人的同理心。
《医学的温度》韩启德 著 商务印书馆
上一篇:
花都积分入学录取3520人相关推荐
最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