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观影记忆,64年前的电影《上甘岭》凭啥8.0?
近期,中国电影资料馆官微发布消息称,我国首部抗美援朝故事片《上甘岭》近期获得“新生”,经过4K精致修复后再现银幕,未来有望在全国多个城市专场放映。记者了解到,《上甘岭》1956年12月1日上映,至今豆瓣分仍高达8.0。战争的硝烟虽早已散去,但英雄们的功绩彪炳史册,一时间,这段历史和相关影片背后的故事都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
“以小见大”聚焦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
电影《上甘岭》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为数不多的战争片,上映后立刻引起轰动,是一代人的观影记忆。记者看到,在豆瓣上,电影《上甘岭》的条目下显示有1.9万人看过,打分高达8.0。
历史上,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双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
而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得“上甘岭”成为英勇顽强的代名词,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乃至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高地。
1956年,以此次战役为题材,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故事片《上甘岭》上映,这是我国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影片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讲述了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某部八连在连长张忠发的率领下,坚守阵地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故事。
据悉,为了体验生活,拍摄前导演率摄制组前往朝鲜,对上甘岭战役进行实地考察,之后又两次到上甘岭考察,并采访了一百多位当年参加上甘岭战役的志愿军战士,记录的材料达到数十万字。
影片没有全景式地将上甘岭战役“还原”给观众,而是突破传统战争体裁片的框框,将影片的视点投向上甘岭战役中一条坑道和一个连队,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志愿军指战员一往无前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
电台呼叫、抓松鼠等桥段仍经典
在如今看来,《上甘岭》中很多经典片段仍然是亮点。比如,当时阵地与阵地之间的电台呼叫,都以“张庄”“李庄”等来代替,露天电影放映到这里时,孩子们最为开心,一遍一遍地跟着模仿。
另外,《上甘岭》中松鼠的意向也是很多人至今都津津乐道的经典。片中,我军的地下坑道休息戏份中,一只小松鼠跑了进来,战士们把它捉住,并保护起来。有影评人表示,这个松鼠的桥段非常具备电影意向价值。最终,上甘岭战役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小松鼠也被送回森林,用抓松鼠来显示革命的乐观主义,这一创作风格后来被很多电影继承。
其实当初直到电影拍摄前,都还没有利用松鼠做戏的想法。在原来的剧本中,设计的是捉麻雀,麻雀飞入山洞,引起了战士们的兴趣,大家争相去抓麻雀。可是在当时的朝鲜,由于战争刚过,受环境影响,麻雀受到惊吓,十分难找。而当时,战争把松鼠的家园也破坏了,大量松鼠无处可去,在拍戏的现场跑来跑去,创作团队就灵机一动直接改成了松鼠。
唯一女性角色是战争中的一缕暖阳
《上甘岭》中唯一的女性角色王兰由刘玉茹饰演。影片基调确定后,编剧林杉进入创作,不久完成了初稿,但他还是不满意,当看到一篇关于志愿军女战士王清珍在上甘岭战役中事迹报道后,决定在剧本中增加女护士王兰的形象。这样一来,整个故事马上就鲜活了许多。
据悉,王清珍是战场上许许多多女护士中的一员,在上甘岭战役中她负责3个坑道的20多个重伤员。她每天的职责便是给伤员打水喂饭、打针换药,有时还要帮助伤员大小便,其工作的艰辛和辛苦可想而知。但是不管多苦与多累,王清珍总是一脸灿烂的笑容,给残酷的战争注入了生气和活力,成为大家的一缕暖阳。
片中王兰唱《我的祖国》也是经典时刻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由女高音歌唱家郭兰英演唱的影片插曲《我的祖国》传唱了半个多世纪,成为每一代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情感记忆。2020年的央视春晚上,90岁高龄的郭兰英再次唱响《我的祖国》,在今年因疫情而变得特殊的除夕夜里,让所有观众动容。
而片中22岁刘玉茹扮演的王兰这个角色也唱了不少经典歌曲,比如《南泥湾》、《解放区的天》等,尤其在缺粮缺药又断水的坑道里,身受重伤的指导员在生命垂危的那一刻,用微弱的声音对身边护士王兰说:“小王,请再给我唱唱《我的祖国》吧!……”看着指导员那干裂的嘴唇和渴望的眼睛,王兰含着热泪唱起了《我的祖国》,战士们也随之一起唱了起来……这场戏连同王兰那美丽的身影成为影片《上甘岭》中的一个经典镜头。
精致修复版《上甘岭》带来沉浸式体验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国电影资料馆今年组织修复团队对《上甘岭》进行了4K精致修复,以此向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向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致敬。
据悉,修复后的影片质量相当高,无脏点、无划痕、无抖动、无闪烁。另外,由于早期的录音技术限制,原版声音是单声道音质,数字化后失真严重,因此在声音修复中,团队将声音进行了5.1声道的重置,特别在一些战争场面中,飞机的滑过声、炸弹的爆炸声都通过现代配音技术进行重置,使得影片拥有了更好的沉浸式体验。
最为惊喜的是,《我的祖国》歌曲片段在修复中,还采取了传统修复手法与人工智能上色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从黑白影像转换成彩色画面。为了高度还原,修复团队从道具组租了一些当时志愿军的服装,调色师最后一帧一帧地调整颜色,短短6分钟的视频花了三周时间。此外他们还通过摄影机从不同的光比与角度对军装进行拍摄,为AI技术制作出了训练集,使其训练后再上色的结果就理想了许多。
【延伸阅读】
纪录片《保家卫国》热映中
首度呈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史实影像和原声
在等待《上甘岭》专场放映到南京的日子里,其实近期也可以去电影院观看“抗美援朝系列电影”,甚至还可以看到当年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真实影像,听到当时的原声。
记者了解到,近期中国电影人携手并肩,用心打造了“抗美援朝系列电影”,包括《金刚川》、《英雄连》、《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最可爱的人》,四部影片用更加生动、丰富的方式向新时代的观众讲述着不能忘却的历史,薪火传承着不朽的民族精神,以接力的姿态为祖国和英雄奉上属于中国电影的一份致敬。23日《金刚川》《最可爱的人》上映后,纪录电影《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也在25日上映。
其中,《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非常特别,电影制作团队不仅首次独家解密真实影像,也将诸多国内外原始纪录片珍贵纪实影像画面进行修复重现,以全景式真实还原抗美援朝战场。除了大量珍贵史实影像的“首见天日”, 电影里也保留了中美朝韩等多国50年代纪录片里的经典原声,令观众能够沉浸式观影走进70年前真实的浴血战场,亲身聆听过去人们对这场战争的独特解读。
另外,《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还特别采访了抗美援朝摄影队老兵们。作为曾经战场上的亲历者、见证者,盛玉增、王瑜本、王忠礼、李德润、杨中耀、李永杰,这些耄耋老人追忆过往,动情讲述志愿军战士们的热忱与信仰。
抗美援朝摄影队摄影助理杨中耀老人介绍说:“当时我们一心想要保家卫国,我们有义务到前线去记录志愿军,用胶片把战场记录下来。”同为抗美援朝摄影队摄影助理的李德润老人也分享了曾在战场战斗的经历,“志愿军战士每天晚上至少得走80里路,多的时候要走120里。年轻的时候,没有人考虑有危险了怎么办。大家都不怕牺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