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影视 > 事实证明,这部高调众筹的“烧脑”武侠电影还是哑炮了

事实证明,这部高调众筹的“烧脑”武侠电影还是哑炮了

查看:692 / 更新:2022-02-10 19:41

四五年前,电影圈流行着“互联网+”的热浪,催生了诸如大数据、粉丝经济、IP、O2O等,众筹也是其中一个。

这一系列操作的思维方式首要就是“用户至上”,那时候很多观众、影迷都俨然觉得可以参与到电影的制作、宣发等各个层面,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其实支付200块把名字写进“影迷制片人”人的名单中带来的满足感,与花费35块进影院看一场电影带来的愉悦感之间并没有高下之分别,或许参与感不同,但如果是参与了一部没有带来愉悦感的项目,带来的落差也会是指数增长的。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部电影在两年前高调的众筹,不到两个月时间,有4775位“影迷制作人”贡献了82万余元,超过了66万的预期目标。

这部先声夺人的《无名狂》就这样开始了,戴着冯小刚监制的光环、披着披荆斩棘的战衣,想在横店和内蒙古乘风破浪“为中国电影带来新的希望”。


不过,这82万对《无名狂》来说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众筹更像是一个宣传的噱头。从现在豆瓣51%的差评、5.2的评分来看,这个噱头开始反噬了,当初掏钱众筹的用户作为豆瓣用户也发表自己“被坑”的恼怒。


被宣传噱头反噬的不止是众筹,还有最核心的一句话“好钢用在刀刃上”。这当然也是很多电影项目希望的预算分配效果,但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并没有一个可套用的标准计量器皿。

李云波导演的《无名狂》值得称赞的是其有些风格化的美术设计,比如其引以为豪的“密室”部分中的庭院、街巷、走廊、寺院,不过这些仿佛都是在日本剑戟片中偷师而来的,比如唐门传人比武的场景,简直复刻了日本武士剑道的道场。


当然导演也毫不避讳自己个人化的作品中有其他导演的影子,比如黑泽明的《七武士》《椿三十郎》、筱田正浩的《暗杀》、小林正树的《切腹》。

《无名狂》自诩为“武侠公路片”自然也少不了崇山峻岭、竹林树海、草丛土山,为此他们从横店辗转三千里到内蒙古,也就有了郭长生、白笑天、王一刀三人决斗的最后场面。


导演感慨时下“武侠片有点少”,或许是不屑于网络电影大军在这方面的努力吧,更没想到的是《无名狂》也与大银幕失之交臂,在优酷上映,并被大家拿来与网络电影比较。

不得不说,《无名狂》在影像的形式感和风格化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比如电影开场唐门大公子被杀的前序,灯笼在套叠的门廊中穿梭、集结的调度就极具形式感。

还有最后的决斗场面,荒野之中,杂草摇曳,三人对峙,看得出构图和用心,以及杂糅各种风格的配乐,让这部武侠电影多了些空间想象。

通篇看完,只能发现美术、剪辑、配乐是“刀刃”,而故事和表演就有些鸡肋了,以至于很多评论不满其“形式大于内容”。


这一点导演也有自知之明,而不像之前那位《擦一擦你那满腹经纶的道貌岸然》的导演所沉迷“可以牺牲美术,不能牺牲美学”的成功学思维。

“电影形式感是很重要的。像我这种新导演,又是些青年演员,弄出一个戏剧性多强,演技火花四溅的特别难,就做好自己。比如说视听语言、配乐、氛围,整得挺酷的,跟一般的武侠电影不一样,它很有个性。”

故事戏剧性不强、演员演技也无法爆棚,电影在类型化的尝试上也有些吃力,这些都早在他们的意料之中。

比如说是“公路片”,却采用了《罗生门》式的叙事方式,对于无名门的传人之争、唐门大公子的死亡之谜,进行了来自白笑天、郭长生、唐师妹的不同视角讲述。


比如说是“黑色电影”,但却对唐门和无名门与朝廷之间的关系蜻蜓点水,没有更多交代,也即在处理江湖和庙堂的关系以及比重时没能平衡。

比如导演自己说是“烧脑武侠片”,可即便在不同视角的讲述中,还是各种独白和旁白里都让这个故事毫无悬念,而且落入到同门相残、红颜祸水、朝廷险恶的传统武侠故事套路里。

此外,听说为了平衡个人风格和市场,在剪辑环节花了很长时间,而且最终成片与剧本之间差距很大。

《无名狂》的剪辑阵容还是非常强大的,第一位是法国剪辑师马修·拉克劳,他的代表作有《南方车站的聚会》《第一次的离别》《过春天》《江湖儿女》《相爱相亲》《山河故人》等等,偏重文艺范、风格化。


另一位则是张一凡,代表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疯狂的赛车》《寻枪》《夜·上海》等,类型化、商业化多一些。


其实单拿出任何一位都足以完成《无名狂》的剪辑,但他们最终选择“结合了这两种风格和版本”,结合的结果并没有实现“个人风格和市场”的平衡,反倒有些割裂感。

有些动作场面可以看出张一凡的刀工,凌厉、简洁、快节奏,有些文戏的处理也有马修·拉克劳的剑术,细腻、深入、铺情绪。武侠故事中可以让不同类型、性格的侠客刀光剑影,但剪辑效果上也让人看到一种对抗就让人看得纠结。

导演对自己的“武侠情结”格外看中,“我从小看武侠小说,金庸所有的书都看。我觉得每一本看十几遍以上,才叫武侠迷,对里面的情节人物倒背如流,我就属于这种”。


一个武侠迷后来成了影迷、影评人和导演,并用这样的一个逻辑说服了自己这样处理《无名狂》的故事,“我这个是复仇,也是悬案,有一些推理元素。金庸古龙的小说,也是受到美国西部片、日本剑戟片的影响,在传统的武侠故事里面加入了西方的推理、悬疑”。


作为武侠迷,他可以“倒背如流”;作为影评人,他看过“超过一万部电影”。这些本来都可以是优势的,因为不少导演也都是影迷出身的,只是如何在致敬和模仿中建立自己的风格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还是想说一句,观众未必懂观众,影迷也不必做制片人,我们希望工业化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专业起来,而不必立“宣战”的flag,分庭抗礼、短兵相机。毕竟,这样的哑炮场面并不光彩。

?

上一篇:

10小时放映!超长电影《工作与时日》首映考验北京观众

下一篇:

红星观察|票房超28亿《八佰》有望坐稳年度票房冠军
标签:导演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