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她说》遭遇恶评,赵薇被吐槽割韭菜,仅因一支面膜广告?
豆瓣8.5分,赵薇发起的中国首部女性独白剧《听见她说》反响热烈,仅第一支剧目《魔镜》,便拿到了超高口碑。
在《魔镜》中,赵薇抛弃了女性题材普遍热衷的出轨、斗小三套路,把视线放在了容貌焦虑,让不少女性观众看完都觉得感同身受,纷纷给出赞赏。
然而,在好评如潮的同时,差评也悄然而至,甚至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且理由基本一致:打脸。
一支面膜广告引发的差评危机
差评声中所谓的“打脸”,是指《听见她说》片尾的面膜品牌,当主持人问齐溪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活力时,她给出的答案是敷XX面膜。
很平常的一支硬广,观众基本上都能一眼认出演员的表达是跟着台词来的,目的是给赞助商做宣传,当下的网剧基本都有这类沉浸式广告。
首批观众看完基本一笑而过,但随着《听见她说》讨论热情的增加,开始有一些观众从这只广告中找到的“黑点”:与故事主题相悖。
一系列恶评基本只有一个意思,斥责《听见她说》挂羊头卖狗肉,借女性题材的噱头吸引女性观众,然后向她们精准营销女性护肤品。
随着面膜广告的受争议,不少人也开始质疑发起赵薇“割韭菜”、“无诚意”,原本罕见的女性题材高分之作,便这么留下了“黑点”。
但,这些差评站得住脚吗?
认为反对容貌焦虑的作品不能和面膜品牌合作的观众,并没有看懂《魔镜》。
拒绝容貌焦虑,不等于拒绝保养打扮
受容貌焦虑困扰的人群,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他们会如剧中的齐溪一样认为自己丑或者身体某一个部分丑陋,产生不自信、羞愧、敏感等不良情绪。
为了遮掩自己的“丑陋”,剧中的齐溪用浓妆与美颜相机包裹自己,不断通过社交平台、朋友圈获得颜值赞赏,以增强容貌“信心”。
简而言之,她们偏执地打扮自己的原因是觉得自己丑陋,剧中的浓妆扮是一种艺术手法,现实中容貌焦虑的人群,还有不少习惯素颜状态示人。
但无论是浓妆还是素颜,她们焦虑的情绪都是共同的,一类试图掩盖“缺点”,一类因容貌自卑羞愧,拿不出真正的自信,不断否定自己的容貌。
剧中偏执用浓妆掩盖自己“丑陋”的齐溪,最终选择卸下浓妆,这一举动代表她走出容貌焦虑,开始正视自己的美,目的并不是为了抨击化妆。
把拒绝容貌焦虑简单地归结于拒绝化妆、打扮,不仅没有认清容貌焦虑,还向另一种极端的想法偏移了。
认可自己的美,不等于否定他人眼中美
剧中有这么一段台词,“我没有质疑高白瘦,我质疑的是一定”,“一定”这个词很关键,容貌焦虑的人群,因为这个“一定”要达到的标准而苦恼。
一定要大眼睛,所以不管自己是否觉得开心,她们都努力贴双眼皮、带美瞳、画浓浓的眼妆来达到“一定”的效果。
否认一定,是希望大众不要把“大眼睛”当成美的唯一标准,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展现自己独特的美,或者以其他形式来取悦自己。
这并不是指“大眼睛”不美,拒绝容貌焦虑,就一定要拒绝所有大眼睛的审美标准,将“大眼睛”归为“丑陋”。
因为剧中利用浓妆掩盖自己焦虑的齐溪选择了卸妆、不再追求他人眼中“一定”的标准,而将不化妆才是美的观众,是另一种“一定”的代表。
他们开始把美的标准定位成“一定不能化妆”、“一定要自然美才是美”,用另一种“美”来绑架一部抵制容貌焦虑的作品,这才是莫大的讽刺。
这相当于一个人传递“人生不必一定结婚”的观念,当他结婚的时候受到批评:号召不结婚的人选择了结婚,多讽刺啊。
讽刺吗?并不讽刺,他反对的从来都是“一定要结婚”的社会标准,而不是反对结婚,《魔镜》抨击用“一定”来局限女性的美,而不是抨击护肤化妆。
仅仅因为《听见她说》选择与护肤品牌合作便驳斥它的价值,何尝不是另一种狭隘呢?
支持女性题材,便不要限制它的商业价值
《听见她说》几位女主角全数0片酬出演,让不少观众觉得这是一部纯公益的片子,似乎在这样的片子中打广告便是“居心不良”。
其实,这是网友的一个误会,《听见她说》之所以演员们都愿意义演,一方面是因为作品为女性群体发声,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另一方面,则是《听见她说》不是一部高回报的作品,它全剧只有8集,每集不足半个小时,一个主角的独白,撑起一个剧目。
这样的作品商业价值不高,吸纳的投资很难撑起演员片酬,而且,如果不是赵薇与一众知名导演执导、众多一线演员加盟,恐怕都不会有平台愿意购入。
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之所以男艺人如今成为护肤品代言宠儿,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多的女性粉丝群体,能给品牌带来的商业价值更高。
之所以娱乐性低的《听见她说》能吸引一支护肤品品牌赞助,靠的便是女性题材红利与作品受众以女性为主这两大要素,这无法否认。
如果仅仅是因为《听见她说》是为女性观众发声,便拒绝它与以女性为客户群的产品合作,只会让这一类现实的女性题材,越来越难面世。
若题材的商业价值完全被“拒绝”,到时候,即使观众愿意看、赵薇愿意免费拍、杨幂杨紫等一线演员愿意演,也未必有平台愿意投资。
真正的讽刺,应该是大众公认女性题材当下处于红利期,却又在潜意识中鄙视女性题材享受这个红利的舆论现象。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