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上有没有桥?——我们的胜利并非理所当然
也许电影这个头开得有点过于梦幻(网上有人表示联想到了红警?好吧,我信了),以至于面对一片白板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才能像电影开头一样配得上这场朝鲜半岛上打响的中国“伟大卫国战争”。
- 《金刚川》电影海报
考虑到新片上映,就不说太多的剧情了,免得直接被广大想首刷的观众禁言一回合,主要就讲一点看完最直观、最能冲击内心的观后感——我们的胜利,远非来得理所当然。
金刚川上的桥
战争年代,由于桥所代表的物资补给和行军通道具有独特战略价值,围绕桥展开的故事以及后来拍成的电影也有很多,而《金刚川》便是如此,中美之间的对桥的争夺丝毫不逊色于金城战役中的前线对垒,因为,这座桥不仅关系到我军攻打金城部队的生死,也同样关系到联合国军守卫金城部队的生死,生死之战必定将生死置之度外。
- 金刚川上的木桥(同样是电影海报)
金刚川上的桥,修了又炸,炸了又修,桥依旧是那座桥,但过桥奔赴金城前线的部队一批又一批,修桥的工兵和守桥的炮兵也是换了一波又一波,这样的桥,是一座不断燃烧生命的桥,而这样的胜利,也是靠不断献祭生命才取得的。有人说,打仗难免有牺牲,但这场仗,早已超出“难免”二字所能表述的范围,这场胜利,也绝非很多报道中的理所当然,虽然我们的确应该抱着必胜的信念来看待这一场战役,但金刚川上有没有桥,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结果,因此我们不能将这场战役看做必胜。
鸭绿江上的桥
从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上的桥之时,就意味着刚刚站起来的新中国必然已经趟入了这趟浑水之中,而各种中国必胜,朝鲜必胜,以及联合国军必然失败,被打得落花流水之类的论断,是过不了这座桥的。还是以《亮剑》中丁伟丁军长为代表的一类人有见识,美军不仅装备好,步坦、步炮、地空协同战术更是炉火纯青,大批在军事院校中深造的高技术军事人才为军队所用...面对这样一只几乎是占尽优势的对手,谁能打包票说我们一定能赢,非傻即疯,只怀有必胜信念的人除外,他们是即使知道此去难赢,但也要保持背靠祖国放手博一回未来的信念。
- 《亮剑》中丁伟军长形象
因此即使是这样的困境,新中国依然决定出兵朝鲜,即使这是一场并非理所当然会胜利的战争,甚至付出成倍血汗也可能只能换来跟敌人死磕的战争,但正是因为没有剧本,并没有一场理所当然的胜利在等着我们,此时再向前去作战,才更加可贵。我们站在现在来看,作为事后诸葛亮,也许根本无法体会1950年站在桥头的那种心情,也许同样的无畏,同样的激情,也同样的悲壮,唯一不同的是对胜负的认知。就像站在悬崖边,选择一个方向迈出一步,我们睁眼,他们闭目。
未来的桥坐落何处?
飞得高的雄鹰不畏惧翼下的风暴,但只有吃水深的战舰才不害怕齐天的波涛。不仅新中国,历史上每朝每代都是从一个大血泊中站立起来的,而每一场命运之战都并不稳操胜券,每一次决定性的胜利都绝非理所当然。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也越来越强,未来的大桥也正在越来越宽敞和结实。而站在当下,何尝不像当时站在鸭绿江桥头的先辈,面对着的未来一切难道能像剧本里的胜负?既然胜利不是理所当然,我认为至少在两点上应该有所思考:
一是在对待历史上,必胜只能是信念,而不是必然的条件。这样既能够符合历史逻辑性,也更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斗志——为了胜利能牺牲,而为了一个哪怕1%的胜利机会也能够做出牺牲;
二是在对待未来时,同样必胜只能是信念,而不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样才能在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同时,不至于变得自负,毕竟中国未来的桥虽然更宽,但却也更险,少一点必胜的口号,多一些谨慎的谋划,会让脚下的桥至少稳那么一点。
- 《那年那兔那些事》壁纸
最后回首再望一眼这座桥
本文看起来还缺了点爱国主义教育片和战争片激昂的基调?那来一波彩蛋吧!
为啥不借鉴初入朝鲜时的水下桥思维?过河有暗桩,飞机还看不见?
F4U海盗啥时候可以夜战了?不是当时只有F6黑寡妇有这个挂么?
喀秋莎该怎么打才能打出火炮齐射的节奏?十秒不到16发炮难道不应该划出一道破天火痕?
要是海盗战斗机不慎被喀秋莎干下来一架,恐怕算是飞行员界的奇耻大辱了吧...
- 最后派F4U海盗战斗机和BM—13喀秋莎火箭炮镇楼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