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展现传统文化的“里子”
2020年,紫禁城建成600周年之际,《上新了·故宫》再度回归。持续推出有热度的文化节目,引领大众探索历史秘密,破解文化密码,节目一播出便迎来同时段同类型综艺节目收视双网第一的开门红。第三季仍然沿袭前两季的风格,由故宫新品开发员带领大家寻奇探宝,在千回百转中揭开故宫的神秘面纱。
近年来,一些匠心制作的文化类综艺成为青年人热捧的“爆款”节目,将原本小众的文化意趣打造成为大众的文化狂欢。有鉴于此,越来越多披着传统文化“外衣”的文化类综艺纷纷在各大卫视、视频平台登场,但是若深入探究节目传播效果,有些节目其青年受众的核心关注点仍然在于明星嘉宾、节目八卦等浅层次娱乐品位,并没有达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节目初衷。那么,一档优秀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又该如何兼顾传统文化的“外衣”和“里子”呢?
■ 搭建历史与当下的时光通道
在接受采访时,《上新了·故宫》总导演毛嘉解释道:“既然是文化类节目,就要保持文化的延续性,让之前喜欢的人一看:不错,还是那个味儿!”
在毛嘉看来,有沿袭才有传承,在传承中加以迭代,文化才有生命力。节目做到第三季,亟待突破的是如何既保持原有的特点及精髓,又实现新的迭代开发,满足观众诉求。“我们尝试将故宫典型的、未开放区域建筑和文物连接起来,力争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文化输出。”如果说第一季是对故宫的探索,第二季是对故宫的呈现,第三季则是对故宫的深耕。这一季,不仅有文物的展示,更有对历史的梳理。像故宫的钦安殿,除了藏有明清两朝的文物,还收纳了宋代宋徽宗的玉册。这样一枚“时空胶囊”说明“故宫不仅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建筑,还是典藏了我们整个民族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故宫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贝,文物安全十分重要。谈及拍摄,毛嘉表示,每个星期一,故宫闭馆,从早8点到下午5点是节目组的拍摄时间,“所有的安排都必须精确到分钟,每个镜头都没机会重拍,必须一步到位。” 在拍摄中也遇到过困难,毛嘉表示,在拍故宫倦勤斋时就被“困”住了。倦勤斋是乾隆花园最隐秘的角落,也是乾隆个人的私密空间。倦勤斋小巧精致,活动空间不大,令人惊奇的是此处却有一个精美的戏台。谁在这儿演?谁在这儿听?他为什么要建这样一个戏台?
乾隆爱听南曲,这个戏台上是否曾有人演出过?但摄制组翻遍所有的史料,也没发现这里有过戏曲演出的记载。也许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皇帝不便公开亮嗓,独自在此做把票友?“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但作为文化节目,不能将这种猜测直接向观众输出。”于是,节目组请来演员模拟表演,最后表现出“最有可能发生的几个场景”。但要重现乾隆登台的场景很难,“倦勤斋空间小,不能实地拍摄,以免破坏文物现状,只能做摄像空间采集,后期再通过动画合成。”就连参与表演的演员周一围也惊呼:“我真的在这儿演出了吗?”
毛嘉不愿这档节目成为一个“快消品”,“要求每个镜头必须精准,回头再看仍值得品味。”比如,摄制组用3D动画复原太和殿明朝原貌,整个镜头仅3秒钟。但为了这3秒钟,团队对每根梁柱的尺寸、每个窗花的结构做了精心考据,并反复比对内檐上的彩画图样,以求“无限接近历史真相”镜头之外还有音乐,每季音乐都是专业音乐团队精心制作,“哪怕一个音效都要根据内容专门编配。”
毛嘉认为,故宫像一个打开的历史时间轴,平时人们看到的只是历史的一个剖面,当把所有的剖面联系起来,就还原了历史的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季也是前两季的总结篇。”《上新了·故宫》拍摄三年,毛嘉颇有感触,“每一季每一期甚至每一天发生了什么都历历在目,永远都在自我挑战,自我修复,自我更新。”
■ 着墨于“文脉传承”中的“人”
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艺术系广告学专业教师李维在分析这一季《上新了·故宫》时这样表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媒体,其追求的节目效果都应具有一定的现实关照性,旨在对媒体受众产生积极正向的媒介舆论影响。立足于传统优秀文化传播的媒体节目更应具有时代的社会责任感,在普及各类文化载体与形式其本身文化内核的基础上,以物讲人,结合中华文脉传承历程中的苦难与辉煌,达成感染教化今人的传播目的。”
她介绍:以10月31日这一期节目为例,节目展示了景仁宫的“景仁榜”上向故宫捐赠文物的多位爱国人士,上榜者既有社会名流,也有普通百姓,不论身份地位如何,他们对文化、对祖国的热爱一脉相承。同时,本期节目中不仅延续了往期利用演员复现文物创作过程或历史背景的真人情景片段,还通过年轻人关注度极高的演员明星复现了战乱年代下收藏大家张伯驹历尽磨难保护“中华第一帖”平复帖等珍贵文物免遭掳掠,然后又将文物尽数捐献于国家的情节片段,将文物辗转流传的前世今生尽数呈现在观众眼前。
此外,本期嘉宾的探索任务为“寻找与故宫二次结缘的神奇动物”,所谓“二次结缘”喻指“失而复得”,谜底即是收藏在故宫静怡轩的《五牛图》,这一唐代名作于晚清时期流失,但却又于五十年代出现在香港的拍卖市场,当时周总理下令要“不惜代价”抢救国宝,并由字画修复专家孙承枝老先生花费8个月修缮,才得以使得这件宝物在故宫重现艺术光彩。因此,从始至终本季节目的编排设计紧密串联了“人”在文脉传承中的深刻印记,让观众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懂得文物的来之不易,引导青年一代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齐心传承保护传统文化,让先辈的智慧得以留存延续,正如节目片尾邓伦所说,“未来,我也希望把这份责任扛起来,把这样的精神传递下去。”
■ 寻找不同文化圈层的“共通性”
在新一季《上新了·故宫》中,来自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传媒大学等20所高校的大学生设计团队将通过文创设计比拼竞争“上新”名额,青年人的想法在节目中彼此碰撞,为这档“综N代”节目添了新意。
高校学子分别打造个性迥异的文创新品,让生生不息的概念得到了最新的实践。这一季采取团队对战赛的方式,为故宫注入源源不断的青年力量。而在第一期节目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围绕回传元素分别设计出一双故宫主题的鞋,一双故宫红配绿、一双汉白玉色调,让“故宫”的元素以一种更鲜明,但又更利于大众接受的方式走进当代生活。
在第二期节目中,陶伎乐女俑群和《五牛图》作为回传元素,北京理工大学和江南大学的同学提取萌点作为创作。正如雷佳音所嘱托的:“女乐团各个都有具体的动作、形象,也是难得一见的古代顶级工艺,同学们可以在各个层面做一些延展的设计创想。”在以此设计跳舞的陶俑萌娃手办,强调“生活中的各种烦恼,不如跳舞,忘却烦恼”等现代社会的价值理念;一套“窈窕淑女”的文创产品也暗含了创作者的期许:“我们认为女性的美,其实不仅仅是瘦的,她胖的,可爱的,自在的也是一种美。”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梦雯表示,高校学子深度参与《上新了·故宫》的文创设计与开发,全流程参与文创产品从理念到设计,最后走向市场的过程。换言之,《上新了·故宫》为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学生提供了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成品生产销售的全套实践平台。张梦雯说:“这不但让学生把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充分展现出来,还有阅历丰富的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育和辅导,反复修改设计出优秀作品,最终将产品设计转化为可以直接上市销售的成品,让学生们亲自见证产品的诞生面世。这极大程度地帮助高校学子实现了在全环节的自我突破和成长,为其未来在设计行业及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积累了无形的经历资本。”
张梦雯表示,传统文化主题的设计实践经历让这些未来的设计师更有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变成自己“基因”的一部分。参与《上新了·故宫》不止是提出设计创意,更是根植了学生们的文化印记。节目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设计结合的题材内容,青春活泼的表现形式,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比课堂教育更有效、更入心。张梦雯说:“学生通过认真思考,用每一处设计细节来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表达出其背后的文化故事的永久魅力和风采,以年轻人的方式向年轻人乃至公众进行传播。以故宫文创为代表的‘国潮热’,既展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民族文化自信,也表现出国内设计的水平和文化底蕴。”
在研究中李维观察到,“国风热”其实早在几年前已构成青年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圈层。汉服圈、古风音乐圈均已有一批稳定的青年拥趸者,并通过自媒体平台不断制造着属于年轻人的文化审美体验,这为文化类综艺提供了借鉴:青年的流行文化圈层本质上是背离主流文化圈层的一个相对体系,想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要利用可以引发青年人共鸣的话语模式,变“对立”为“共通”。
在文化类综艺的节目制作方式上,除了传统的“你说我听”模式,以《上新了·故宫》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借鉴了户外真人秀、竞赛PK、情景小剧场等多种表达形式,从青年人的媒介接触需求出发,将视觉化表达、猎奇心理、故事式浸润讲述等多元表达穿插进行节目串联,使得高居庙堂之上的主流文化成为也可以吸引青年人关注的流行话题。同时。在文化类综艺的节目播出方式上,既有在各大视频平台与电视台共享的完整版节目资源,也有便于青年人在社交媒体、短视频APP中即时分享或二次剪辑的而拆分切割的小视频段落,比如此前的现象级文化综艺《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万能文艺青年”彭敏、“诗词才女”武亦姝,多渠道的节目传播方式助推他们在节目中展现博学多才的“高光片段”获得极高关注度,扩大了有识青年的节目影响力与时代感召力。
“任何一档文化类综艺都有时空上的限制,这决定了仅从节目内容中引导青年观众树立文化自信的能力也是受限的。因此,将线上节目的文化娱乐属性与线下延展的文化创意活动结合起来,吸引青年人自主探索文化的兴趣,是在文化类综艺中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积极舆情引导的关键。”李维表示,“《上新了·故宫》在这一点上的表现相当到位,每期节目均安排设计师打造故宫特色文创产品,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即可直接下单购买。而不同于其他文创产品的特色在于,每期节目的文创产品都紧密贴合该期真人秀探索的主题元素,线上节目兴趣构成线下商品变现的直接诱因,使得这些承载传统优秀文化基因的元素符号不仅存在于观众的眼中、耳中,也存在于他们的枕边、身上、手中……直接影响着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审美意趣,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深度融合和传承。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央视推出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其甄选出整季节目展出文物中的9件入选年度国家宝藏特展,选在节目收官之后的春节期间于故宫博物院箭亭广场及各地博物院同步展出,立足媒体视听内容并提供线下延伸体验,吸引观众特别是青年人走出家门进行一场文化之旅,深度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洗礼,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感自然生发而出。”
■ 握紧节目内容的文化传播初衷
文化类综艺要萃取优秀传统文化的“里子”,需挖掘立足于不同文化表征的抽象精神感知,文化类综艺应以此作为内核感染观众,从而激发观众由内心自然生发出文化共鸣与自信。把积极的文化精神表达植入观众感兴趣的文化表征,让传统文化的“外衣”与“里子”兼而有之,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核心命题。
李维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精粹以抽象体悟和感知习得,而综艺节目受到表达方式等的限制,要唤起并引领青年人的文化兴趣点,必须将居庙堂之上的文化基因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载体呈现。因此,以文化类综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必须结合节目自身定位找准创作立足点,并结合一以贯之的创作思路。这种创作立足点可以是传统文化的某个具体物化载体,比如《上新了·故宫》每一季节目均围绕故宫展开文化类命题与解题式的探索性真人秀,再比如《了不起的长城》在明星嘉宾爬长城的过程中设置知识性游戏环节引发青年观众的参与兴趣。这些多以季播形式出现的文化类综艺,每一期节目均以多元化的娱乐化表达方式普及了传统文化知识,而整季节目贯穿下来,也构成了一类传统优秀文化元素的整体表达,由此潜移默化地完成中华文化抽象内涵的传承和普及;这种创作立足点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的某种具体表达形式,比如《叮咯咙咚呛》立足于传统戏曲等非遗艺术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传统与流行混搭的大众化娱乐表达;比如《非凡匠心》立足于民间传统匠心手艺人,在引领观众进行深度的探寻与体验中寻访中国瑰宝级文化与技艺;再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立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语言文化,在青年人一场场智力与记忆力的较量与比拼中引领观众深入品味语言文字之美。
600岁故宫因为有了青春的味道而活力四射。关于年轻人对故宫的热爱毛嘉并不意外,“年轻人并非对传统文化无感,文化积淀也并不意味着故纸堆,只是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频率去对接他们的话语体系。”《上新了·故宫》用一种更年轻更广普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正是呼应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