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3D版《2012》
《2012》一度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电影中的惊悚大场面
11月11日,《2012》3D版视觉重建效果发表会在京举行,并抢先放映了40分钟的3D化片段,经过技术重建的视听效果全面升级,地震、火山爆发等灾难场面更加震撼。本次视觉重建核心技术团队成员、视觉工程师Keith Collea和崔晓宇,也现身与到场的媒体和影迷朋友共同分享了3D视觉重建背后的故事。
3D版视听效果全面升级 灾难场面更加震撼
2009年11月13日《2012》以2D格式在国内和全球同步上映,在国内打破包括首周末以及总票房在内的多项票房纪录,短短一个月即收获4.7亿票房。据介绍,导演罗兰·艾默里奇早在最初拍摄本片时,就有大量镜头和场景均是为3D拍摄而特别设定的,只是当时迫于技术和后期时间的限制只推出了2D版本。时隔三年,随着3D技术的大行其道和日渐成熟,罗兰·艾默里奇联合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以及索尼3D视觉中心着手重建《2012》的3D版本,对原拍摄的2D和3D素材进行了逐帧重新绘制和3D重建。
发布会现场播放了40分钟的3D巨幕版片段,震撼的3D特效场景层出不穷,全新3D特效技术打造出更加逼真的灾难场景。该片段主要重现了“加州毁灭”和“黄石公园火山爆发”两个场面,公路被截断、桥梁集体坍塌、高楼大厦如覆倒的多米诺骨牌,巨型火山爆发、滔天海啸巨浪,主人公驾车疾驰在公路上,后面紧追着波涛般塌陷的地面,令人身临其境。
据称,《2012》3D版的声音进行了全部重新混录,结合重建的3D视觉特效,实现了视听效果的全面升级。除了3D版本之外,《2012》3D版还特别推出了3D+中国巨幕版本,加宽的银幕也将使得画面比照09年的2D版本增加30%的内容。
3D“视觉重建”绝非普通转制 中国团队贡献核心技术
在本次视觉重建工程中,中国团队应邀直接参与了主要部分核心3D视觉的重建工作,其工作成果取得出品方和导演本人的高度认可。视觉工程师Keith Collea和崔晓宇也针对目前国内关于“3D转制大多坑爹”的看法做出了回应。
Keith Collea表示,此次3D“视觉重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2D转3D,而是更为庞杂的技术工程。同时他也认为采用3D制式拍摄与后期的3D重建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孰优孰劣。作为中国技术团队的代表,崔晓宇自豪地表示此次中国团队提供了核心的技术支持,中国的技术人员在此项工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并非只是“给人打工”。
今年上半年上映的3D版《泰坦尼克号》后期转制工作耗费了卡梅隆很长的一段时间,而《2012》的视觉重建工程则显得更加“兵贵神速”。两位工程师透露,这与影片导演罗兰·艾默里奇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非常感谢罗兰导演提供了全部的原素材,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便利。”此外,《2012》中大量的CG特效应用也给后期的转制工作提供了帮助,相对于实拍画面处理起来要方便得多。
据悉,本片经过3D视觉重建后,灾难场景的视觉冲击力大幅度提高,如果不经过适当删减处理,原片北美PG-13的分级可能难以得以保留。11月20日,中国成为全球最先上映未删减3D版本的国家。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