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际音乐节如约而来,线上线下240+小时不落幕
扫码、测温,拿到节目单后,站在人来人往的保利剧院一层大厅里,唐先生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这一届音乐节竟然真的办成了!”
《献给2020》剪影着疫情发生以来武汉的许多侧面:忙碌的逆行者、寒夜街头为逝者点燃的烛火、珞珈山依旧茂盛却无人欣赏的樱花、同看夕阳的患者与医护人员……但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献给2020》的乐思也超越了武汉一座城市,上升到更加普世的层面。方非 摄
唐先生从2015年开始关注北京国际音乐节,而今年,音乐节注定被时代赋予别样的意义。昨晚,一曲世界首演的大型交响合唱《献给2020》,正式拉开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大幕。
“武汉”是《献给2020》最深沉而温情的底色。这部长约70分钟的作品由作曲家邹野、方石和词作家唐跃生共同完成,他们三人都来自武汉。音乐会上,邹野亲自拿起了指挥棒,近200人的演出阵容中,除了“主场”登台的北京音协合唱团以及北京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的部分音乐家,更有远道而来的武汉爱乐乐团和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合唱团,参演的著名女高音张立萍、男中音贺磊明也都是武汉籍。
《献给2020》由北京国际音乐节、中国爱乐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联合委约,共八个乐章,从疫情阴云下武汉的复苏延伸至对人类命运的观照,致敬、反思、憧憬等情绪反复交织在音乐间。昨晚的演出中,细心的前排观众发现,张立萍始终表情凝重,双眼时而泛起泪花。“每次演唱,一想到歌词背后的人和事,我就会鼻头发酸,热泪盈眶。”张立萍说。她和贺磊明将满心的悲悯与敬意尽付于歌声中,深情动人。
乐团和合唱团的表现同样饱满。当全曲在辉煌明亮的终章“重生”中收束时,观众们立刻报以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盛情难却之下,邹野又带领乐团加演了那段被湖北人民铭刻在血液中的“乡音”《洪湖水浪打浪》。
接下来,围绕着“音乐不停息”的主题,本届音乐节将线上线下并行,为观众们带来240+小时不落幕的全新体验。
幕后
《献给2020》:谱写爱与希望
2月初的一天,著名指挥家、北京国际音乐节艺委会主席余隆结束了在美国纽约的演出,回到国内。眼前的一切已经与离开前截然不同。他立刻意识到,八个月后的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可能有点儿问题”,因为原定邀请的国外乐团显然已不能成行。
那时的武汉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而作曲家邹野正是不折不扣的“武汉伢”。“到时候能不能请武汉爱乐乐团来为音乐节开幕,演一部可以被历史铭记的作品?”听完余隆的设想,邹野很快就联系了作曲家方石和词作家唐跃生,他们两人都是武汉人,前者还是邹野在武汉音乐学院读书时同住一间宿舍的室友。
“时代需要被记忆,灾难需要被反思,生命需要被尊重,文明需要被致敬。这部作品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邹野说。9月28日,《献给2020》最后一个音符终于敲定,此时距创作开始已过去7个月。
疫情期间,邹野、方石、唐跃生分处北京、武汉、深圳三地,地域空间上的距离和同乡情谊,依然没能阻止他们为了作品“吵架”。比如第一乐章“2020庚子醒”中的一句歌词,到底是用“戴上口罩的黄鹤楼”还是“默默伫立的黄鹤楼”,三人讨论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采用后者,“‘戴上口罩’就太具象了,这是一部给全世界、全人类的作品。”邹野表示。
《献给2020》第七乐章名为“看夕阳”,伴着小提琴与乐队的演奏,朗诵艺术家徐涛讲述了这样一个场景:90后上海护士推着一位即将病愈的老者去做检查,夕阳斜照,他们停下了脚步。许久未见阳光的老者笑了,说“阳光蛮好”。
一张定格在此刻的照片曾在疫情深重时广为流传,感动了许多人,也鼓舞了许多人。照片中的老者名叫王欣,已年逾八旬,他曾是武汉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而放眼国内,恐怕没有哪支乐团比武汉爱乐离疫情更近。
2月8日,在浙江老家结束了隔离后,武汉爱乐乐团团长张守忠开车返回武汉。之后,他和武汉爱乐的党员们一直坚守在社区一线,帮居民买菜送药,上门测量体温,登记出入信息。
即便在这样的时候,武汉爱乐依然不曾远离音乐。留在家中的乐手录制了演奏视频,乐团还整理了不少以往的演出影像资料,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输送着音乐的抚慰。
这次受邀为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他们兴奋且谦虚。为了保证演出质量,10月5日,武汉爱乐就赶到了北京。第二天的排练正式开始前,站在中国爱乐乐团的排练厅里,张守忠对大家说了三句话:“非常感谢中国爱乐的支持;我们庆幸能与中国爱乐、北交合作,有这次学习的机会;我们一定好好演出,给北京观众一个满意的答案。”
流程编辑:u00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