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山人海》8月公映 av经典动态高潮gif图无码图片
去年,《人山人海》在威尼斯斩获最佳导演奖银狮奖。国内媒体和观众几乎是在一片茫然中记住了导演蔡尚君的名字,时隔将近一年,《人山人海》终于公映在即。导演蔡尚君和编剧顾小白、顾峥再回顾起写这个故事的过程,反而是当初细细密密地讨论了很多关于社会的“务虚”命题。在一个传奇的叙述之外,他们更希望观众能看出深层的意思来。农民故事和底层图景只是电影的第一个层面,主题也许也需要观众更“务虚”地想一想。
当然,蔡尚君提到了“票房”:“我希望票房好,因为任何一点好都会超过我的预期。”
从新闻原型到电影主角
2008年,媒体纷纷报道贵州“五兄弟追凶”:因为警察没有及时抓捕杀害幺弟的凶手,几兄弟自发追凶最终将凶手押给了警察。新闻刚出来的时候,蔡尚君和顾小白就说过这个新闻可以改编电影。《红色康拜因》之后,蔡尚君开始捣鼓自己的第二部电影,编剧是老朋友顾小白和顾峥。一开始他们相中了一个城市里的底层故事,做小说改编电影。项目进行了半年左右,改编并不太好,加上其他原因,最终搁浅。这时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当时的那则新闻,决定重起炉灶做电影改编。
在搜集到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和不停地聊剧本之后,编剧们还是决定去一趟新闻发生地—贵州六盘水。贵州原本就是一个相对偏远的省份,六盘水则是偏远的偏远。2009年夏天,蔡尚君、顾小白、顾峥三人到了六盘水的猴儿关乡,直接去找新闻里的“老三”代成富,采访了一个星期。去之前,他们三个做了将近 200 个问题,包括家庭构成、经济状况、人际关系、子女教育情况、周边村落的地貌等方面,蔡尚君形容是“类似人类学或是社会学的调查报告”。他们甚至还试图去到监狱里采访凶手,但没有成功。尽管很多隐秘的事情他们仍然无从知晓,但是至少探访解释了他们的许多疑问,也建立起对六盘水那个环境的质感把握。
在没接触当事人的时候,几位创作人员像普通读者一样,更感兴趣的是故事的传奇性,经过七天的采访,他们发现事实并不像一般人想象或者新闻里呈现的那样。“五兄弟追凶”就夸张了,主要是老三代成富和老五代成军,而老三代成富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农民形象。
顾小白说:“一开始会觉得这个人是那种一根筋似的勇敢的人物。但是见到他之后会发现他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对社会的了解比城市人都清楚。”所谓的“千里追凶”,当事人完成的方法就是悬赏。代家兄弟早就知道凶手是谁,就不断见凶手周边的人,跟他们说,如果你给我提供线索,我就给你一两万—在山里,这是一个不小的诱惑。最终抓到凶手那条关键线索也是他们花一万块钱买来的。
蔡尚君这样形容人物原型老三:“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入木三分,他是一个老江湖。这是一个奇迹,也就是这样的人能做到,因为他懂得民间的生活法则。”顾小白则进一步点出了“民间生活法则”的所在:“他对目前这种以利益为主的社会关系还是看得比较准的,他知道现代人需要什么。在找凶手的时候他也会有判断力,知道有些线索是来骗钱的,他是很聪明的一个人。”
对导演和编剧来说,更有启发的一个点是,老三是一个在外面闯荡过的人,他很多年前就外出打过工、开过车、跑长途看仓库,什么都干过,自己也做过小生意。最后回到家乡开过矿,出了事,把钱都赔光了。这种状态在蔡尚君眼中是个“失败者”:“他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出来打工的人,都是为了有一个好生活,但凡能改变命运是不可能再回到过去的。他回家开矿失败之后,就开了个‘摩的’拉点人过活,基本上就是偃旗息鼓、认命的一个人,知道也闯不太出来了,岁数也大了,自己也不是20多岁的小伙子,家里还有老婆孩子。这个人物就是当下最普通人群的一个代表,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编剧们忽然想到,“追凶”这件事,对这样一个人来说,是一个重新出去看看的机会。“他原来在外面,10多年前在外面打拼过,所以他心中还是有很多希望和向往的,但是他的岁数和情况已经没有办法再出去了。弟弟被杀导致他有个机会可以再出去看看。就等于一个人陷入一种生活之中,不太自由了,所有人生都被确定了,突然有个机会他可以重新开始一下了。”顾峥这样描述这种心理。
当然,这不一定是当事人的想法,但是编剧们决定把两兄弟合成一个人,变成陈建斌饰演的主角“老铁”,把他往自己总结出的心理方向推进。而现实故事中 “悬赏追凶”遭遇的各种传奇基本上被舍弃了。
不止是“农村现实”
在现实中,代家兄弟跑到柳州,抓回了犯人,却被指行为违法。媒体密集报道之后,贵州省公安厅说他们是“见义勇为”,要奖励他们5万元。蔡尚君他们去采访那会儿,代家兄弟抱怨还没拿到钱。
而在电影中,男主角老铁一路追凶,最终来到了一个黑煤窑,黑煤窑里矿工暗无天日的境遇让他愤怒。在故意安排一个未成年矿工无法出工之后,老铁炸了黑煤窑。
新闻原型确实经历过黑煤窑,他听说凶手可能在黑煤窑里就去找过,但是没有找到凶手却意外遇到家乡的一位长辈,因为在外打工没能出人头地所以没脸回去,这位长辈也诉说了自己在黑煤窑里非人的生活。这一段最终被发挥成了一个关键段落。
编剧们选择“煤窑”,是因为故事需要一个极致的环境。最终完成故事结局写作的顾峥说:“我们对煤矿也不熟悉,但故事需要一个极致的环境,正好煤窑符合这个条件,大家都能相信。”
《人山人海》让男主角骑着摩托车一路追凶,沿途经过的都是偏远地方、遇到的都是各色农民或者农民工,看见的都是他们的困境:重庆密集的民工工棚、陶虹饰演的底层女性面对旧情人和亲生儿子的无奈、内蒙古穷困的小旅馆、监狱一样的黑煤窑。这种设置一般会被认为是“现实主义”描绘。加上蔡尚君此前的作品《红色康拜因》就是将目光对准甘肃一个偏远的农村,有很多关于农民进城问题的展示,人们很容易认为编剧和导演在着力做“现实主义”,甚至有观众谓之曰“中国当代农村版《摩托车日记》”。但几位编剧都认为,这只是表象。
顾峥和蔡尚君都没有农村生活经验,顾小白也只是有过县城生活而已。顾峥强调:“这种电影都是在谈我们对社会、世界的看法,都是借用这个东西。”顾小白则将“农村现实”这种理解称为“第一个层面”:“通过他的经历,展示中国当下,展示人们的生活困境和他们的命运,这是不会绕开的,但这只是第一个层面的问题。但是如果只讲一个阶层的事情,不如拍一个纪录片有力。我们当时想做的是对所有人内心的一个隐喻,不光是讲底层的。”
顾小白提出一个命题:“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你我身边,大多数人不会像他那么做的。这是这个电影想探讨的。”
男主角老铁的“寻人之旅”被顾小白看成了“经历”和“给自己交代”的命题:“老铁在寻人的旅程中有遭遇,带给别人很多遭遇,有很多抉择。这里面我其实想讲一个人,尤其是在目前,不管是城市里还是乡村,不管是白领还是矿工,他会面对很多现实的压力,人性里失去了很多单纯的东西,我们生活了五年十年之后,做过好事做过坏事,最后怎么面对自己,怎么给自己一个交代?”
做给愿意琢磨的观众看
威尼斯获奖,对于几个主创来说都是意外惊喜。顾峥听说蔡尚君带着电影去威尼斯了,电话里跟他说的是:“参展已经很好了。”颁奖那天晚上他干脆没等结果,直接睡觉了。半夜一点顾小白打电话告诉他,获奖了。
获奖是意外,这部电影最终走到公映这一步,也是让不少电影人都跟着高兴的结果。既然要公映了,就不可避免地有人要问票房的问题,蔡尚君直接回答:“我希望票房好,因为任何一点好都会超过我的预期。小芝麻榨大油这种情况更少,有奇迹很少。希望我这个电影能够找准与观众对应的口味。”他提到了同样在威尼斯获奖的《桃姐》在市场上的成功:“一般中国电影十年才出一个奇迹,我觉得《桃姐》就是个奇迹,做得非常好,我觉得也是一种信心吧,这样的电影还是有人看的,宣传和档期也很好。”
《人山人海》的上映也想过档期的问题,要不要躲开强势对手,但蔡尚君琢磨琢磨就8月上了:“你要是害怕,哪一天都害怕,其实一半的人是自己把自己给吓住了,每天都有大片你没法躲,我觉得是听天由命的。”顾小白反而不是很在乎:“《红色康拜因》后来也公映了,最后跟没公映一样。票房什么的我没有考虑。”
这部电影看似在讲底层,提出的命题却似乎都是给精英的,或者至少不是给底层的,有人说这是“排斥大众”,顾小白说:“所有有想法的小说电影,不能说它排斥普罗大众,但是是给一部分愿意琢磨的观众看的。三大电影节那些电影,大众喜欢吗?这部电影不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也不是《蜘蛛侠》,不是那种定位。”
《人山人海》筹备的时候经过了大量的讨论,从人物、主题,到最后电影的质感和样态,用顾小白的话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论证”。不管观众最终能否接受,顾小白和顾峥都觉得对自己的工作可以有交代了。他们都提到“新意”这个共识。顾小白很自豪:“我们三个人没有像绝大多数国产电影那样—不管是商业片还是艺术片—轻而易举地就把这件事做了。虽然这部电影有不足,但很多方面是有冲击力和新意的。这是目前华语片比较缺的。”顾峥则把目标放得更高:“搞艺术创作都是一个比赛,跟同时代的人比,也是跟历史上所有作品比。想要赢或者有别的可能性,你要有新意,要有不一样的东西。”和《红色康拜因》不同,《人山人海》的三位主演都是明星:陈建斌、吴秀波、陶虹。三位演员人气都不差,陈建斌和吴秀波更是炙手可热的电视剧红人,接下这样一部小成本且颇费周折的电影,基本上都是奔电影质量去的,陈建斌直接说接下这个电影“不考虑钱,也不考虑名”。
争议“黑暗结局”
蔡尚君、顾小白、顾峥,这“三人组”的工作方式主要就是聊天,一起聊出方向性的东西了,再由顾小白和顾峥分头执笔完成剧本。
在《人山人海》的具体的人物和故事成型之前,三个人讨论了大量的“务虚”的东西:中国的现状、问题、历史……宏大的命题看似和剧本无关,但都在他们的讨论范围。最后虚的东西聊得差不多了,才开始着手做剧本。
电影的结局里,老铁炸掉了暗无天日、给工人非人待遇的黑煤窑,这被很多人认为是“黑暗”的结局,也有人拿去套各种现实命题,诸如农民境遇、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探讨。目前的国内公映版本中,矿工们最终被救出,老铁的生活有了新开始,看上去是“好人有好报”,但是“炸煤窑”这样的情节仍然给观众不小震撼。当时代周报记者用“结局寓意”、“主题何在”这个问题去问导演、编剧和主演的时候,也得到了各种“务虚”的回答。尽管“务虚”,也许虚中仍有“实意”。
蔡尚君:提刀而上的能量
你要说咱们叫一个《千里追凶》,是不是也可以呢?但是我觉得主旨还不是一个简单的追凶。追凶是一个表面上的,每个人都能在影片中找到自己对应的一面,所以叫《人山人海》挺好的。改成《千里追凶》就没有美感了。《人山人海》首先是说人多,如山如海。二是人多就会势众。势是什么?就是能量,是激发增长出来的。势头在那儿,这个是引而不发的,这么多人后面的一种能量。《人山人海》后面有这样一群人汇聚成无数的势能,隐含在我们这个社会里。
这部影片能打动国际评审团的优势在于,至少做到了提刀而上,提刀而上又人多势众有它的能量所在,这个能量也传达给评审团了。其次这也是电影节对年轻导演的鼓励,所以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电影和你想要表达的世界是藏不住的,这种能量是藏不住的,就像我看一个东西不完美,但是有很强的能量。比如说树长了一个大疤瘌,但并不影响树的美,你反而觉得这个疤瘌还挺可爱的。也许我们这个电影没那么成熟,有无数个疤瘌,但是你觉得这是我想看的疤瘌,正好对上口了。
顾小白:愤怒的震慑
最终老铁把黑矿炸掉了,但是他救了一个小孩,那个未成年的矿工。我觉得这代表希望和温暖。炸掉矿,这讲的是一种愤怒,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愤怒才是某种希望。这也是中国的一个现状,比如微博上,你可能看到特别恶的事件发生在底层,而那些所谓的意见领袖、成功人士呢?也有让人失望的时候。有的人和稀泥,说善恶不容易分清、没有对错,这更是一种沉沦。这样变成没有标准了,很暧昧的一种状态。
这个结局其实挺理想主义的,像一声呐喊、一个炸雷一样,给出一个答案。这类似佛教里,观音、如来是慈祥的;怒目金刚的形象是恶的、鬼魅的,那是一种震慑力。后者的力量更适合当下状态,我们不是讲恶的力量,现在是缺乏震慑力的。我们想表达这样一种力量,它看上去是恶的,根上是善的。
顾峥:机会的不公平
现实里,追凶的人得到了不错的结果,抓到凶手也报仇了。他本来是个默默无名的农民,突然间还有很多人来采访他。还有很多人有一样的遭遇或者更惨,其实是得不到这个结果的。
“老铁”的原型,他原来是充满希望的,他跑出去,幻想发财,他搞过一个矿,最后被迫关了还赔了好多钱,但是同时熬过来的人已经成了富翁。他在的那个城市没什么产业,主要就是矿藏,部分人因为这个发了大财。失败者却觉得自己过了这么多年,毫无机会了,人生就这样了。你要问我主题,我觉得可以从这里理解。很多人说“不公平”这个话题,但是机会的不公平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他没有机会了。
陈建斌:结局是个救赎
拍片子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越来越熟悉这个人,就仿佛我回到老家,找到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儿时的玩伴,他们可能已经面目全非了。但当我们共同生活过之后,我发现,他还是原来那个他,你还是原来那个你,只是我们年龄不同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就越来越找到这个人物,我觉得他内心里面是有一丝怜悯的,哪怕只有一丝,这丝怜悯让他可以作为一个人,而不是一头野兽。结局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就是觉得他需要一个救赎,这个救赎必须要通过一个方式表现出来。这个结尾非常好,我们一致觉得这个结尾非常震撼,并且这个结尾挽救了这个角色,让他免于滑向永远黑暗的地狱。
上一篇:
波特曼的婚纱:端庄还是邋遢?下一篇:
《生活大爆炸》佩妮取消婚约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