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与大众的这层纱,被《舞蹈风暴2》撕破了
互联网强悍的信息搜索与筛选能力,让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品类,在近几年频繁地破墙而生。
去年,《舞蹈风暴》凭借才艺双绝的青年舞蹈家们,让阳春白雪向着下里巴人迈进,并唤醒了更多普通观众对舞蹈的喜爱。
今年,这档“神仙综艺”再度回归,豆瓣评分不降反升。两期节目过后,挑剔的“豆瓣鹅”们为其打出了9.5分的高分,让它攀升至一周口碑综艺top1。
同样是高雅艺术的流行化,同样凭借专业艺术人才出圈,《舞蹈风暴2》这一境况,很难不让人联想湖南卫视此前的另一档节目《声入人心》。
只不过,相比于《声入人心2》曾面临口碑断崖式下跌的窘境,《舞蹈风暴2》的稳扎稳打显得尤为难得。
两季后,《舞蹈风暴》做了哪些改变?
美声、舞蹈这类生僻的小众艺术相比于嘻哈、街舞、摇滚乐等亚文化而言,有着更高的鉴赏门槛。
三季《这!就是街舞》让街舞文化成为亚文化新贵。但在高雅艺术逐渐复活的过程中,其他舞种却并不为观众所熟知。
以往,观众更为熟悉的舞蹈类竞技节目,往往类似于《新舞蹈大会》。这一类节目常以明星舞蹈竞技为噱头,焦点也集中于明星本身,舞蹈的存在感则相对较弱。
从这一方面来讲,《舞蹈风暴》更为纯粹。观众曾经耳闻却不知其魅力的各类舞种同台竞技,让观众感受到美的另一面。
但这在“注意力市场”就有天然的劣势。为增加流量与关注度,在《声入人心》以高颜值、高学历、高身高的“三高”噱头成功出圈后,这种模式也被带到《舞蹈风暴》中来。
第一季节目,李子璇、王晨艺、张艺凡等选秀节目高人气成员纷纷现身,尽管未能坚持到最后,但也为节目吸引了足够的关注度。
但在这一季中,选手的专业技能取代了流量价值。“国际芭蕾大师”谭元元、“国际独立先锋艺术家”谢欣、休斯顿芭蕾舞团首席舞者陈镇威……在各个舞蹈领域如雷贯耳的名字,让《舞蹈风暴2》“神仙打架”的味道更为浓厚。
而随着新增赛制“挑战时刻”的加入,“新人”向上一季三强发起挑战这一环节,又颇有“神仙齐聚,华山论剑”的氛围。
与此同时,选手的专业化,也为节目带来了更为多元化的舞种。
第一期节目,选手吕科镝的舞蹈作品《假行僧》是山东三大秧歌中的一种。在表演过后,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系主任、“学院派代表”沈培艺对这个舞种进行了简短的介绍,吕科镝也在舞台上做出了动作示范,以更为接地气的方式,向观众普及概念。
关注“舞蹈”,规避“风暴”
比较两季节目后不难发现,尽管改变皆在细微之处,但也为《舞蹈风暴2》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两期节目过后,与高口碑成反比的是《舞蹈风暴2》的收视率。对比第一季的火热,《舞蹈风暴2》的热度,让不少观众开始怀疑它是否会重蹈《声入人心2》的覆辙。
但若仔细比较两者不难发现,两档节目的定位其实并不相同。
《声入人心2》延续了第一季节目中用大众化的美男,推广小众化的美声的策略。尽管并不缺少实力派选手,但偶像派美男也不在少数。而这一类选手,虽年轻、鲜活,但在实力方面的确稍有欠缺。
相反,《舞蹈风暴2》则更青睐于已经有所成就的青年舞蹈家,节目中的选手在各自领域也皆有建树。
这也进一步影响了节目重点的转移。上一季,《舞蹈风暴》的目标是“重新定义青年偶像”。风暴见证官扬扬在节目中这样说道:“你们的偶像名单里,从此要有舞者的名字”。而如今,《舞蹈风暴2》的slogan是“成为风暴,成就自己”。
在第二期节目中,高潮部分出现在“古典舞范本”华宵一身上。上一季亚军李响这样评价她,“有人说我是《舞蹈风暴》里古典舞的标杆,我现在想说,那是因为宵一之前没有来。”
时隔两年九个月重返舞台的华宵一,在过去这段时间里,结婚、生育、远离舞台。表演过后,她哽咽着说道:“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回到舞台上,我也不知道回到舞台上的路,我要再走多长时间。”
显而易见,节目开始更加注重舞者的个人化表达,也逐渐在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
这一重心的改变,更像是对《声入人心》退潮的反思。第一季《声入人心》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几位人气选手的商业化形势一片大好,郑云龙、阿云嘎等人的音乐剧演出一票难求。但在负面新闻影响之下,《声入人心》从第一季的“神仙打架”到第二季“默默无闻”,也不过短短半年时间。
同理,如今高雅艺术类综艺,纵然有持续挖掘的可能性,但当猎奇的目光散去,这些迎合观众的“时代产物”很容易失去它所存在的价值。
常言道,“一流的商家卖体验,二流的商家卖产品。”
对于综艺而言,除了最初面对吃螃蟹者的新鲜感,“卖产品”已经逐渐成为了奢侈品,“卖体验”才是此类综艺突围的关键。
而这或许也是《舞蹈风暴2》最终选择回归舞蹈本身的主要原因。毕竟,如果一档舞蹈节目,对于舞台本身的关注度过少,那节目的看点又在哪里呢?
【文/石榴】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