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丹斯》,变态杀手家中藏尸,全剧没出现一滴血,却更令人胆寒

《丹斯》,变态杀手家中藏尸,全剧没出现一滴血,却更令人胆寒

查看:888 / 更新:2022-02-10 21:46

一位相貌平平无奇的苏格兰中年男子,戴着一副稍显老气,却很符合他小公务员身份的大框眼镜。

当他瘦弱的身影从你身旁经过时,绝不会引起你多一分的留意,他看上去实在是太普通了,与人相处时低调,谦逊,待人友好,甚至还有一点儿英国人的小幽默。

一位上世纪臭名昭著的连环杀人犯,在1978年至1983年间杀害了15位男性,他储存并随意摆弄着受害者们的遗体,为了腾出空间,他采用极其残忍的方法进行分尸,毁尸灭迹。

尽管令人难以置信,正如案发当年那些认识这位杀手并感到无比诧异的人们一样,以上的两段描述其实是一个人——丹尼斯·安德鲁·尼尔森(Dennis Andrew Nilsen)

今天要给大家安利的这部剧,就是关于他的故事——

《丹斯》

这部英国ITV电视台的剧集短小精悍,整个故事只有三集,一经播出便收获了不俗的口碑。

剧集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的著作《杀人解寥》,同时还有一些针对丹尼斯的研究,以及这位杀人犯的个人供述。

可以为剧本做支撑的材料相当丰富,然而《丹斯》紧凑的叙事却没有服务于一个较为普遍的套路。

剧集直接跳过了所有的犯罪行为,终点亦是起点,丹尼斯真正的骇人之处逐渐拉开帷幕。

伦敦警局分局侦缉总警督彼得·杰(丹尼尔·梅斯 饰)一早就接到报案,一位水管工人声称在麦斯威山克兰利花园23号的下水道中发现了人体残骸。

房客丹尼斯·尼尔森(大卫·田纳特 饰)有着最大的嫌疑。

彼得和一同前来的督查史蒂夫一直等到了丹尼斯下班回家,在进入屋子的一瞬间,一股令人难以忍受的恶臭扑面而来,彼得立刻就认定丹尼斯就是罪魁祸首。

没人料到在彼得第一句质问后,丹尼斯就承认了罪行,并毫无保留地指出了屋内的藏尸地点。

一切都顺利得反常,而最令人感到不适的便是丹尼斯的态度,没有丝毫的慌张,也没有任何糟糕的谎言,满是轻松与坦然。

当坐上警车的他面对“究竟有一具尸体还是两具”的质问时,丹尼斯以你可以想象到的最心不在焉的语气说道“十五六具吧”。

短短几分钟,他的镇定自若已经显得与荧幕上的一切格格不入,不禁让每一位观众在心中发出感叹:“他绝对不对劲”。

一开始我说《丹斯》是“他”的故事其实不完全准确,至少不符合此类改编影视的传统做法。

剧集不仅回避了一切带有刺激性的血腥场景(最重口的也就是一带而过的被害者手部画面),也杜绝直观重现丹尼斯被捕之前的一切生活状态。

从被捕,到确认被害人的身份,再到最后备受关注的法庭审判,这些构成了《丹斯》的主线。

如果你预先并不了解剧集背后的真实案件,那么《丹斯》一定会为你提供一次足够紧张的观剧体验。

不断翻涌上来的悬念直到最后一刻才给人松一口气的机会。

丹尼斯被捕后的平静状态时刻流露着一种异常的压迫感,剧集对他的直观刻画来自于他与警察,传记作家等人的对话。

没有外露的暴戾与疯狂,或是明眼可见的心理创伤,他以一种抽离的状态谈论着自己的罪行,甚至为了“正义”而赶走了自己的辩护律师。

大卫·田纳特贡献了极具信服力的表演,不仅外形高度还原,举手投足间那令人不寒而栗的气场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部剧都找不到一个所谓的“演技爆发时刻”,一切的震撼都在平静的表面下上演。

当丹尼斯这个角色一次又一次推翻观众对他的既有认知时,他用眼神仿佛就能把人推入无尽的深渊之中,冰凉刺骨。(怪不得有影迷将其戏称为“投胎式演技”)

剧集在时间上被框定了范围,使得《丹斯》的叙事野心被安放在展现一个尽可能完整的社会切面上。

在《丹斯》快速进入正题之前,最开始出现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伦敦。

经济萧条,失业率激增,社会动荡不安。

满怀希望的“伦漂”们经历着痛苦的幻灭,掠过眼帘的社会图景简洁而高效的点明了丹尼斯所处的社会大环境。

案件的受害者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生活不如意的年轻男子,糟糕的社会环境与安置措施的欠缺,制造出了大量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以及瘾君子。

混迹于社会的边缘与底层的他们置身于一个没有丝毫温暖的冰冷世界中。

而“温暖”就这样成为了让丹尼斯屡试不爽的“鱼饵”,突如其来的善意与关心引诱着受害者们走入了死亡陷阱。

讽刺的是,这些受害者与加害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缺少陪伴”。

正是因为渴望得到永久的陪伴,人性中最美好与最丑恶的两面被扭曲在了一起。

正如出庭作证的幸存者卡尔的困惑一样,他甚至不知道丹尼斯究竟是他的“谋杀者”还是“救赎者”。

我们当然不必将杀人犯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某种联系摆在其个人恶行的前面,但这也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角度。

就如同温子仁在《招魂2》中将英国底层的现实困境融入到了恩菲尔德吵闹鬼事件中,《丹斯》中这样的多维度刻画实际也在丰满着剧中的核心人物。

身处漩涡中心的丹尼斯有着无比清晰的认知,剖析自己,审视社会,追求正义与绝对真相,了解自己的“恶”却没有丝毫愧疚,更不需要任何宽恕。

他冷静得像一位人类道德体系的观察者,只不过他自己站在了体系的外面,而这又没有掺杂着任何类似于邪教的极端思维,矛盾且难以捉摸。

利用“伦漂”们较为干净的人际关系来规避警方的注意以及在住所内连续犯案,让丹尼斯有点儿像另一个版本的“白城恶魔”霍姆斯。

但若是从“难以捉摸”这一特点来看,丹尼斯显得更为夸张。

对于受害者们,他道出了冰冷的真相:“事实是只有他们死了,才会有人关注他们的困境”。

对于边缘人的唾弃与欺凌,在如此骇人听闻的案件被揭露的同时仍在发生,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确实隐藏着单纯且不受控制的邪恶。

然而时至今日,助长这种邪恶,并将其投射到现实中凝结成血淋淋的悲剧的社会土壤仍未彻底改变。

这种土壤甚至在一起案件的正义未得到伸张的时刻继续散发着毒性。

无论是西方社会当今面临的种种困境,又或是我们身边屡次出现的“完美受害者”等歪论,不难看到在新世纪中,根植于社会血脉中的毒瘤仍在以持续不断地搏动冲击着人类最基本的良知。

只是由于剧集的体量与选择的角度,导致以同性恋为代表的边缘人议题没有被进一步挖掘,尤其是省去了丹尼斯的同伴马丁这一重要人物,实在是有些遗憾。

除此之外,《丹斯》还借由对于警方的刻画平缓地展现了“真实世界的样貌”。

在以连环杀人犯为题材的影视剧中,抛却猎奇的犯案过程与血腥刺激的视觉画面,邪恶败露的“光辉时刻”往往是最具有戏剧性的部分之一。

无论对方是虚构的恶魔还是真实事件中的杀手,这种“胜利时刻”都是对于人性善面以及社会信任的一种维护。

而在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所谓的“胜利”在开始不到十分钟后就被草草带过了,现实世界的“胜利”呈现出了更为繁琐且令人抑郁的一面。

警方高层因为考虑资金问题,勒令彼得迅速结案,只有六位受害者的身份得到了及时的确认。

由于刻板的程序正义,受害者之一格雷厄姆无法在审判时被列入受害者名单。

时至今日,仍有数位被害者的身份无法得到确认,对于他们来说,正义仍未到来,而丹尼斯却已在2018年死于狱中。

金钱、政治、名誉,都可以大摇大摆的走在“公道”之前,彼得以及整个小队的努力都被笼罩在了一层呛人的浓雾之中。

以至于他在最后重返那座恐怖阁楼之时,哀叹自己已经闻不出那种尸体的臭味了。

丹尼尔·梅斯没有赋予这位总警督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对于真相孜孜不倦的探寻中,他的脸上常常浮现出错愕与困惑的神情,无论是面对丹尼斯,还是所谓的正义。

当事件中的“正邪之争”卸下了假面,它的真面目残破而充满缺憾,是多重因素角力下的无奈妥协。

绝望与无助没有止步于某个特定的节点,在早已写就的历史中持续渗透入整个社会的毛细血管,流淌在冰冷而杂乱的小巷之中,汇聚在散发着恶臭的下水道里。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回应着片中人物的,我相信也是不少观众心中的那个疑问,“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丹斯》尝试着给出了一个富有批判性的答案。

上一篇:

汤唯红毯造型真惊艳,穿半镂空连衣裙气场全开,41岁好有女人味

下一篇:

瞄准:秦紫舒加入战斗与苏文谦强强联手,听力太震撼,池铁城慌了
标签:丹尼斯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