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比起《姜子牙》,我却更愿意看《夺冠》

比起《姜子牙》,我却更愿意看《夺冠》

查看:683 / 更新:2022-02-10 21:59

如果你把《夺冠》不停拆分做减法,

整部电影的事件部分,最后只会留下两场比赛:

1981年,中国女排3:2战胜日本队,

获得世界女排大奖赛的冠军。

2016年,中国女排3:2战胜巴西队,

之后一路高歌猛进,折桂里约奥运。

中间是郎平和陈忠和

两位教练40年的关系轮转。


这是陈可辛高明的地方,

他在采访里曾说过,拍电影就是

less is more,你得做减法。

于是,最后两场比赛,两个时代,两个人、一种精神,

被一条时间线串了起来。

夺冠叙事上的路径是简单的,

正因为简单,于是就有了力量感。

那种被时代逼出来的呐喊,

动人心魄。


1981年的中国是什么图景?

这图景背后的期待是什么?

心思细密的陈可辛,

在《夺冠》第一部分,

耍赖似的插入了许多老纪录片镜头,

那一年,中国的GDP排名世界第11,

比不上墨西哥。

全国职工全年平均工资是772元。

也是那一年,中国全年

可以生产105部电影,为历年最多。

还是那一年,中国人拿了25个世界冠军,

打破和超过8项世界纪录,成绩冲上封顶。

但我们还缺一个集体大球项目的冠军,

那是一个国家整体体育水平的象征。

挣脱10年浩劫牢笼的中国,

正开足马力向前冲,

中国人开始思考,

如何让世界认识我们。

这时候,十多个长腿少女,

被推到了国家历史的前台。

《夺冠》的上部聚焦了一个

「无中生有」的奇迹是如何用最原始方式「拼」出来的。

初代冠军们的苦,

在陈可辛的镜头有一种诗意的暴力感,

福建漳州血泪凝结的现场,

在一代人的完整记忆面前,

经受住了考验。

它开宗明义地宣泄一种情感,

流血不流泪,掉皮不掉队!

这是女排精神的最初诠释。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她们每天需要承受这样的训练额度

发好 100 个球,

扣好 200 个球,

垫好 300 个球……

训练、训练、训练。。。

练到脱水那是家常便饭。

练不够,大年夜也照样开工!


她们受伤、受伤、再受伤。。。

打个封闭针,还得接着练!

把血擦干,把痛咽下去,

皮开肉绽?没关系!再来!


在她们的日子里,

眼泪是可以当饭吃的,

但哭完,继续上!


不练到天荒地老,

哪有赛场上的暴力一扣?

奔跑、起跳、下球。。。

少女们铿锵不屈的形象,

通过电视转播和报纸上的大幅照片,

进入千家万户,完成了一个团队的「封神」。


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冠军

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

1985年,第四届女排世界杯冠军

1986年,第十届世界锦标赛冠军

5连贯——这是中国女排的一个辉煌10年。

她们从日本、美国、古巴、前苏联

这些超级对手那里,夺来了自己的奖杯和尊重,

所有这些,也让「中国女排」这个称谓,

领衔整个80年代中国自强的叙事

——只要我们够努力,世界就必须尊重中国。


这是80年代的女排精神,

但当镜头直逼当下,

陈可辛重新调整了布光和调色,

摄影机摆好架势,抛出另一个问题:

从一无所有的80年代,

到几乎「拜物」统领的今天,

人们为什么还需要女排精神?

40年前,

我们饥渴、呐喊着挣回尊严,

40年后,

直视坐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我们,

「赢」对中国人、对中国的孩子又意味着什么呢?


该听听50岁郎平在电影里的一句话,

只有不够强大,才会只想着赢。

解读「赢」与个人价值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是电影后半段的企图。

于是,我们见到了一个不想打排球的女孩,

她说:

从小到大,没人问过我,

究竟为什么要打球,都是别人在帮我选。

此处,郎平流泪,

这泪远不是怒其不争这么简单,

这泪,恐怕也为自己当年流,

时代不同了,对女孩们来说

「有得选」——也是一种幸福。

于是,我们见到了一言不合,

就拿球砸窗的沙排女孩张常宁,

我们见到了打了好球就摸人屁股的丁霞,

见到了喜欢尖叫的袁心玥,

也见到了只为带着全家幸福起飞,

多找条好出路的朱婷。


如何用同一种符号,

去激励相差40岁的两代人?

这才是《夺冠》真正的提问价值所在。

当新一代的中国女排,

在去年国庆节豪取11连胜,

在世界杯一骑绝尘的时候,

人们才惊觉,原来

《夺冠》想要说的是,

「女排精神」不是死的,

是和姑娘们一样,能在每一个时代里

重新破土、生长、开花的。


但《夺冠》完美吗?

远不是!

我们现在要进入让陈可辛无奈的地带,

去看看《夺冠》作为一部电影的硬伤。

以及,

爸妈们在带孩子看完《夺冠》后,

需要给孩子补充另一个常识,

只靠精神,无法让人赢。


夺冠的第一个硬伤是,

——不完整。

这种不完整,甚至到了

影响你正常观影的程度。

全片最大的Bug——没有名字。

特别在第一部分,

大多数人都成了伏地魔

——名字不可被提起。

黄渤的陈忠和,贯穿始终,

但只配叫「陪练教练」。

吴刚的袁伟民,顶着无数个大特写,

被唤做「教练」。


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

81年的首冠成员,除了郎平,

全部自动没有姓名。


到了陈招娣葬礼那一幕,

拿着她遗像的那只手,

用两根手指遮住了姓名,

很明显,这是一个后期重新调整的镜头。

这种刻意的「隐姓埋名」

被放大到了「事故」的级别。

唯一可以纪念这些名字的方式,

就是前期发布的这款剧照,

以及去年po出的那支预告片。

在一部以史为纲的电影里,

参与者被匿名,这究竟是对谁的不尊重?


从去年大年初一到现在,

电影团队和影片中涉及的人事,

究竟发生了什么?

小道消息很多,官方却始终噤声,

但作为观众的我们,

只能验收一部被凌迟了许多刀,

却还努力活着的电影。

所以,如果你发现

电影里的人物口型严重对不上,

或者你对那个嘎然而止的结尾

表示出120%的困惑,

那么你需要明白的是,

这可能真不是陈可辛的锅。

有太多「不够伟大」的东西,

被刻意从电影里剔除了,

而这个已经习惯中国叙事的导演,

为了让电影可以上档,只能呆在

孙大圣用金箍棒画好的圈里念着阿弥陀佛,

圈外多妖,不看也罢。


《夺冠》的第二层短板——是偏颇。

中国女排作为一个符号,

是否只能胜不能败?

只能详写波峰少谈波谷?

过分强调「意志成就胜利」的结果是:

让被情绪感染的观众,忘记成功真正的要素

意志+科学+天赋


你以为郎平为什么要在电影里那场

与整个官僚体制对峙的会议上,

怼天怼地怼空气?

那是她知道太多被伟大忽视的事。

她知道80年代五连冠之后,

有多少新女排队员,在这套虐练体系里,

被活生生练废,

25岁就练到全身伤退的比比皆是。

她知道90年代,

不够拼的古巴女排一统江湖,

成为绝对逆天的存在。

4分靠练,6分天赋。

她知道美国教练手上的武器,

从白板到计算机再到ipad,

不是为了耍帅,

是每一分都要你命的科技算计。


所以,

work smart,

work smart,

work smart,

这才是教练郎平给「中国女排」带去的新东西。

大国家队战略、外国体能训练团队、

选材、心理疏导、计算机战术分析。。。

所有这些,都是意志之外的另一种「胜负手」

遗憾的是,《夺冠》只是点到即止。


太可惜,最终《夺冠》成了一部被

「信念」与「伟大」吓坏了的电影,

它在向人物内心进军的过程中,

为「必须伟大」与「收割眼泪」的诉求自废武功,所以它成不了另一部《火战车》或者《伯尔尼奇迹》。

陈可辛为它造出了「为国而战」的脊椎,

皮肉部分,却只是从我们

有着优良传统的主旋律素材库中,

完成一次高明的「洗稿」,

毕竟,那里躺着《挑战者》、《女足9号》,

以及更高明的《女篮5号》。


所以《夺冠》众多角色的人物弧光,

只在及格线附近游移,

有任何一个人比得上《甜蜜蜜》里,

纹着米奇花臂躺在太平间的曾志伟吗?

恐怕没有。


最后再来说一句,

爸妈要不要带孩子去看《夺冠》?

答案是:要看!

《夺冠》对孩子的影响至少有两个

第一:知道那段历史。

孩子们会发现,什么是80年代,

什么是80年代精神,他们也会明白,

中国人纯靠拼搏,可以取得多高的成就。


第二:明白体育究竟是什么

体育不是请客吃饭,(改一下伟人的话)

体育是

竞争、磨砺、协作、坚持、思考、信仰

——所有这些珍贵质素的集合。

它能从内到外塑造一个孩子,

并且最终让他们明白,

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的价值」。

所以,这部讲述「完胜奇迹」的不完美电影,

还是带孩子去看看吧!

上一篇:

姜子牙最后的结局是什么揭秘 姜子牙结局彩蛋内容解析大盘点

下一篇:

郭碧婷孕期上街被跟拍,皮肤状态好引热议,孕期皮肤该怎样护理?
标签:女排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