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查看:761 / 更新:2022-02-10 22:10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近些天,影视行业动作颇多。

  政策调控上,中宣部、文旅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通知”整治行业天价片酬、“阴阳合同”、偷逃税等问题。

  制播范畴内,视频网站、影视公司、行业协会纷纷发出“联合声明”。

  市场和观众,一堆“大IP+流量明星”的剧在今年播出效果惨不忍睹。

  按理,整个行业应该由此焕然一新,欣欣向荣。但是,跟人们想象完全不同:跨界资本和文化基金纷纷离场,三百六十行以此行最凶险,风险大、变数大、资金占用量大,却又利润率极低。

  已上市的综合型公司砍、裁、缩影视业务。大影视公司在彷徨,上市难,开机难,越大项目越不敢开机。小公司成批死。影视城收入直线下滑,开机的多是小剧和网络大电影。

  不管潜心创作还是流水化生产的编剧、导演、主演,都在叫苦连天。原来批评说剧组大部分工种是民工,但现在有工作经验的民工都在逃离横店。

  整个行业像是在被“放血治理”,也像被“化疗”。能否在低谷中完成蜕变涅槃,却依然前路漫漫。

  流量天价之痛:治标还待治本

  影视剧“大IP+大明星+出过爆款的题材类型+大制作=成功市场大剧”的资源组合模式,跟十年前电影《十面埋伏》《无极》《夜宴》《赤壁》那一波“大导演+大明星+有过市场检验的特定类型(主要古装)+大制作=成功市场大片”的思路,商业模式上本质完全一样,都是强调流量变现。

  操盘者未必相信,但鼓吹者认为流量不但可以代表观众,还可以代表传播价值和市场产业价值。

  这一商业模式下有个基本问题,人气流量如何估值?或者说,演员身份之外的明星和文本之外的大IP,流量和人气到底值多少钱?首先,知名不等于关注,关注不等于无条件支持,无条件支持不等于购买力。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用张黎导演的话,只要还有理智,只要还看内容,就不算是粉丝。只有无条件支持、活跃程度很高、哪怕拍成一堆狗屎都愿意砸锅卖铁去消费的,才是可以真正变现的“粉丝”。当然,也可以说是“脑残粉”。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那么,当下中国,有一个所谓的大IP作者有超过15万的死忠活跃粉吗?有一个所谓超人气明星有超过150万的死忠活跃粉吗?以鹿晗为例,他有5000万的微博粉丝,但粉丝后援会的微博关注数为105万,后援会贴吧关注数是40万。

  很显然,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没有。所谓的流量明星,核心粉可以帮忙营销、可以炒热一个话题,但都撑不起一部剧、一部电影。

  “大流量等于票房大片”的套路在电影圈很快宣告失败。但在电视剧市场,这一模式似乎屡试不爽,代表着流量的小鲜肉却涨成了“行业天价”,最后恶化到市场问题只能用准行政手段“一限了之”。市场不买单,“天价”会有价无市。市场以观众为基础,脑残粉并没有那么多,为什么却依然是认明星多过演员、认IP多过作品?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这是因为在这一个TO B为主的市场,代表观众的收视率和播放量被人为污染了,好坏已经失去了客观标准。“数据造假”的问题如果不解决,行政手段其实解决不了那些问题。

  政策甚至可以一刀切到主演片酬不超过10%,但是,明星也可以成立制作公司,把剩下90%的制作费用以全包的方式都合法合理地拿走。

  数据造假之痛:好坏标准已经完全颠倒

  一般情况下,电影、电视剧属于大众文化产品,好坏得有标准。

  这标准就只能是以大众评价和观看数据为主要标准,不是领导拍脑袋说了算,也不是专家媒体、少数精英说了算。

  收视率和网络播放量正是大众观看数据的反映,所以说,严禁“收视率对赌”,关闭“前台播放量”显示,其实这种处理非常简单粗暴。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观众当然不蠢,各种数据之所以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包括“流量明星和大IP天价”等市场问题,根源是数据造假问题太严重,真假难辨就是好坏难分。以卫视剧为例,据说收视造假市场规模已超过50亿元,而全国的卫视每年电视剧采购总额都不过200亿左右。

  造假方不只是吞噬了制作方和播出方的利润,同时还在将播出方和制作方逼良为娼,让文艺工作者无所适从,就像一个巨大的恶性肿瘤,正在逐步带着整个影视剧行业走向癌化。

  影视业要有所发展,最紧迫、最急需、最重要的事,就是“收视和播放量打假”。而且不应该只是总局行动,还应该中纪委、公安部联合国家广电总局重拳出击,因为这是违法犯罪。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只有在播出数据不被污染的前提下,才有讨论其他的意义。例如讨论数据的准确性,几万样本户能否代表13亿中国人。例如讨论多维度的评价标准,而不是只有索福瑞一个维度。但在“打假”有突破之前,这些讨论都没有意义,例如视频网站就是海量大数据,统计标准也不是被垄断,但网络播放量因为刷数据的成本和技术门槛最低,问题更严重。

  行业回报之痛:全方位加税后,利润比纸薄

  奔向资本市场的路被堵之后,其实不管有没有税收优惠政策,大量资本逃离都是必然之事。这个行业太苦了,上要关心国家大事、外交风云,下要编剧、导演、主演的私生活都了如指掌,才能让一个项目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各种意外。

  影视剧是典型的资金占用量大,几千万成本只能算小投入,大剧2亿起,最高投资国产剧据说号称10亿。

  周期长,创作剧本到拍摄制作再到播出回款肯定要两三年,却不保值,积压两年基本上就完了。

  利润低,各地税收优惠政策正被逐渐取消。风险高,不管电影还是电视剧,目前亏损率超过7成。变数大,其他行业例如房地产也经常被调控,但政策是从未来某一天开始不追溯以往,但影视剧领域经常不是这样。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中小影视公司死一片是难免的,但未来资源组合的影视公司也会越来越难生存。码盘子的活会被平台、平台公司以及明星创办的公司给抢了。但本就利润微薄、又资金占有量大且周期长的行业,资本纷纷逃离,税负加重,制作方和编、导、演博弈含税价还是税后价,可能就是盈利亏损的关键。

  任何事都要有平衡点,完全没有外界之水源,文化业变成了打肿脸充体面的自娱自乐,结局很可能是死水一潭。

  内容制播之痛:捆住电视台,现实主义其实不好碰

  从审查标准来说,一向是图书大于电影再大于电视剧,原因很简单,文艺图书出版市场是小众市场,电影是类型观众市场,电视剧是大众市场。

  而在影视剧市场,又网剧大于电视剧,原因也很简单,过去卫视才是全国头号大众媒体,所以黄金档包括剧场必然是调控第一重点,审查尺度最严。但到了今天,三大视频网站不管广告收入、观众规模还是影视剧采购力和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五大一线卫视之总和。且导向正确作为底线,本就应该不问台网,但台网审查标准依然不一样,依然是台严网松。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越来越多的卫视台正处于“半死不活”、渴望回归体制内被“包养”的状态。一方面被要求自收自支,另一方面承担节点播剧等宣传任务之外,在播市场剧时段,依然要被审查政策捆住手脚去与视频网站竞争。

  这一战肯定没法打,今年影视剧市场,无论爆款的《延禧攻略》,还是小爆款的《北京女子图鉴》、《镇魂》都出在视频网站。传统卫视今年没有产出过一部有影响力的大剧,这并不是偶然。

  相对被“捆住”的卫视来说,许多制作公司则属于被“活闷”的状态。《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之争,曾是媒体话题。《延禧攻略》当然更火,但实际上,《延禧攻略》并没有那么好,渐入佳境的《如懿传》也并没有那么差。如果能如期上星播出,或者不是因为对上星抱有期望以致播出一推再推,《如懿传》的火爆程度可能不会低《延禧攻略》多少。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政策倡导内容创作的方向是现实主义。但从商业竞争来说,差异化、非重复的创新性竞争才是王道,大家都急着跟风去做,就意味这是一个坑。

  其一,竞争更激烈,市场更饱和,市场需求量却不会猛增,有能力创作现实主义精品的编剧、导演,也不会因为政策一夜之间就大量新成熟一批。还是那几个以前就一直在坚持的老师傅,可是创作环境却更浮躁了。因此,商业上可能风险更高了,内容上却要面临同类题材过多审美疲劳的问题。

  其二,浮躁不是艺人一个工种的问题,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不只是制片人急功近利,其他创作者也跟许多小鲜肉一样,不做行活保持初心的名导演也没有多少了,略有名气的编剧还坚持自己写的一样屈指可数。

  滥竽充数多了,挂羊头卖狗肉的伪现实主义影视剧多了,最后会把这一题材做烂,国家的倡导变成适得其反。

行业之痛:凛冬已至,春天尚远

    

上一篇:

动力火车尤秋兴挥别单身,喜迎美人归

下一篇:

金宇彬抗癌初见成效头发长长 打电话给好友报平安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