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叫你一声国师你敢答应么?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对导演张艺谋的称呼从“老谋子”变成了“国师”。
据说“成就”他“国师”头衔的,是08年北京奥运开幕式。
可这称呼从一开始似乎并不那么友好,坊间传言,正是因为张艺谋拿下了开幕式的总导演席位,才被外界诟病跟“上面”走得太近,这种类似主动求招安的举动,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显然是失了“艺术圈”风骨的。
好在随着新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国师”二字背后的恶意已经越来越少,再加点怀旧滤镜,“国师”这个词似乎真有了点“天下武功集大成者”的大宗师味道。
论国际上捧回来的奖项,张艺谋在中国导演圈里,确实是舍我其谁的存在。
最近,“国师”的新片《一秒钟》上映了,票房前几天刚破了亿。很多人觉得这个成绩有点打脸,但看看今年电影市场的大盘,一部文艺片能做到这份上,其实算不错的了。
这电影在上映前还“突击”了一个热搜首位:
据说之前金鸡奖公布的首映名单里本来是有《一秒钟》的,但因为某些“技术原因”,被取消放映了。
最值得玩味的是,这条冲上热搜的微博,是张艺谋的妻子陈婷发布的。
这个操作妙啊!因为是导演妻子,所以这话说得够分量,有可信度,不是什么张三李四出来随便说一嘴,大家还得“坐等官方辟谣”。
但也不是导演本人或是电影制作方说的,这样如果真有“相关部门”追究她给技术打引号到底几个意思,至少电影方可以轻松“弃车保帅”:导演家属个人言论,电影片方无关
。
具体为什么金鸡首映上不能给几千个人看,却能如期首映、放进电影院给十几亿人看,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反正导演太太这一波“且看且珍惜”的操作下来,大家好奇心被拉满了:故事怎么样先不提,就想看看到底是啥“技术原因”。
毕竟,这片子去年在柏林电影节上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故”,好不容易入围主竞赛单元了,却临时因为“技术原因”退赛了。
这可激动坏了外媒,这一通报道啊,曝光率绝对比他参赛了但是没得奖要高得多。
要说如果是因为沾了WG才被“技术原因”,那冯小刚的《芳华》不也活着么。对了,《芳华》当时也闹了临时撤档的事儿,最终票房破了十亿。
有人说去年的柏林和今年的金鸡,都是因为国师玩了个“狸猫换太子”,拍了AB两个结局,送电影局过审的时候送的是A,送去参赛、展映的是B,被发现后就被咔嚓了。
《一秒钟》卖点其实很多的,张译、范伟两大影帝飙戏,新晋“谋女郎”刘浩存,当然了,还有“敏感”的题材。
现在的这版结尾一看就是补拍的,删掉了最有戏剧冲击力的情节,就为了让整部电影“柔和”一些。
具体情节不剧透,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进电影院看。但宣发为啥要把卖点定在“张艺谋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肉麻不说,还疑似碰瓷《天堂电影院》。
真的,如果你是电影,你收到了这样一封“情书”,这边建议您,回手就是一板砖,然后有多远跑多远。
因为这位70岁的大爷,对于电影的爱,早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付出的行动开始有了动机不纯的嫌疑,甚至这份“爱”,细品之下,也仿佛从一开始就没那么纯粹。
一个男人的心如果离开你了,永远不要问“是否爱过”。年少时,那几年的悸动总是有的,谁也不是生而为渣。
有人说张艺谋的电影总是在“回望深渊”,因为他的青春就是在深渊里被无情踩踏过的。
因此他对那个年代的回忆,永远不会像京圈导演一样温情脉脉。他是个在角落里偷眼窥探的边缘人——篮球场上穿着海魂衫纵情肆意奔跑、滑冰场上裹着军大衣拍婆子,这样的青春,他从没参与过。
他只是在一旁默默按下快门的记录者。
一台海鸥相机,186.6元,是他所有的积蓄,也是他年少时最孤注一掷的“梦想”。他有一个梦想,不敢跟任何人说。
前妻一路托人找关系,终于把张艺谋的一本摄影作品送到了当时文化部长黄镇的手里。黄镇被他的才华打动,直接找到北京电影学院:
“这孩子初中就没念了。文化课肯定是考不过的,但艺术造诣绝对可以。特招了吧。”
就这样,快30岁的张艺谋终于走进了大学,也走进了电影的世界。
刚走出大学校门,张艺谋就被征召进了“青年摄制组”,和张军钊、肖风、何群合作拍摄《一个和八个》。
这部电影,如今被认为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
同年,张艺谋“会师”陈凯歌,作为摄影,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红黄蓝三部曲”的第一部——《黄土地》。
除了做摄影,张艺谋还做过演员。他主演的《老井》和《古今大战秦俑情》,演技都可圈可点,尤其是他西北汉子的长相,演“秦俑”特别有说服力。
而《古今大战秦俑情》里,跟他爱了三生三世的女主角,就是巩俐。
在《红高粱》里作为导演和女主演相遇之后,此后十年,他的电影女主角,再无他人。
那段时间,他拍了《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电影的共同点,除了女主角都是巩俐,就是统一的大红色调。
满眼的红,红得就像人心中熊熊燃烧的欲望。最初的几年,他和电影的结合,像极了火力旺盛的大男孩,爱不爱的自己也没想明白,但只要能让他持续不断地输出“欲望”就足够了。
当然,性欲只是人性的具象表现:80年代正值中国的“文艺复兴”,讲究一切“以人为本”,批判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歌颂劳动人民在压迫下依旧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所以“性欲”这个选题,没毛病。
不过这时候张艺谋却有了个“意外发现”——老外好像还挺好这一口的啊?
一出道,就被世界三大电影奖项垂青,连奥斯卡都伸出了橄榄枝。这样的成就,放眼世界影坛,恐怕也没几人。
那几年,蓬勃的欲望发泄得差不多之后,张艺谋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老外到底喜欢看什么呢?我总不能把摄像机怼着旧社会里偷情的男女拍一辈子吧?
在这样的思考中,他拍摄了反映现实问题的《秋菊打官司》——一个因为丈夫的下身被村长踢坏,执意向“上头”讨说法的农村妇女的故事。
乍看之下,虽然时代变了,但叙事似乎还是那套“女人性生活不幸福就要搞事情”的调调。其实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张艺谋已经不再拍“欲望”了。
他开始拍人。
他镜头里的人,已经不靠性欲来驱动行为了。一根筋的秋菊就想“要个说法”,这是她对心中“正义”的坚守。
《秋菊打官司》开启了张艺谋的“农村宇宙”,主人公总是穿着花花绿绿的破棉袄,大甩裆裤,背景环境总是尘土飞扬。
大概那也是他对于家乡黄土地的某种情结吧。
有很多人是从《秋菊打官司》开始,琢磨出张艺谋暗戳戳惦记小金人的心思来,便批评他为了迎合西方社会对中国的猎奇甚至是审丑心理,故意把镜头对准落后的中国社会。
实话实说,张艺谋钻营那几个国际大奖是真的,但不是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对《秋菊打官司》,张艺谋是有真情的,至少他始终都没忍心把刀割得太狠——村长不是坏人,秋菊也没错,这背后情与法的思考才是更珍贵的。
这个命题,放到今天都依然具有讨论价值。
在此之后,张艺谋拍出了我个人认为他职业生涯的巅峰作品——《活着》。
电影根据余华的同名小说改编。余华,牙医出身,描写血腥与死亡都能做到超人的冷静与无感。原著小说,是“一家人就要死得整整齐齐”的人间惨剧。
但张艺谋没有忍心按照原著拍,他给了电影一个更温情的结局。
但细品之下,才发现这层温情之下,才是真正的“钝刀杀人”,后劲儿足,且杀人诛心。
很遗憾,这部作品至今没有上映。但这不影响它为张艺谋继续源源不断地从各大国际奖项中“掘金”。
至此,张艺谋作为导演,已经功成名就。时间也进行到了90现代中期,市场经济的浪潮下,社会剧烈变革,他觉得似乎有什么更重要的东西在远处呼唤他。
但在迈向下一站之前,他想拿下“大满贯”:奥斯卡小金人不到手,人生总归是不圆满。
按照歪果仁的口味,他用20世纪的最后几年“量身定做”了《我的父亲母亲》和《一个都不能少》,丰富了自己的“农村宇宙”,也一次次冲奥……失败。
算了,先放放,人生总是带着遗憾前行的。
进入21世纪,张艺谋的创作进入第二阶段:不再被欲望牵引创作,也不执着于“农村宇宙”,大导演要拍大片啦!
花花绿绿的大色块,港台重磅卡司的加盟,熊熊燃烧的经费,都是这一阶段作品的特点。而相比早期剧本多有小说改编,这一阶段的电影都是张艺谋一人身兼导演与编剧。
也正因如此,张艺谋暴露了他最大的短板:不会讲故事。毋庸置疑,张艺谋是有思想的,也是技术过硬的,但是脱离了好剧本的加持,他的作品就如同少了脊骨,立不住。
电影如人,张艺谋也不算什么“硬汉”(但也不会像冯裤子那样一辈子都在抱大腿)。
不知道张艺谋是否羡慕过姜文:才华与血性齐飞,站着就把钱挣了。
或许也感慨过陈凯歌,有一部《霸王别姬》牢牢占据着中国电影史的扛把子地位,之后不断探索,不断骂娘,不断被骂,但骨子里的蜜汁自信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再或者,像田壮壮也好,功成身退,教书育人,早早退出“战场”。
张艺谋早些年的成就,让他成了商业电影投资人眼里的摇钱树。但张艺谋的拧巴也从这时候开始了:想赚小钱钱,却不甘心只做一部爆米花电影。
排场要有,深度也要有,小孩子才做选择。
可惜,艺术家一思考,资本就发笑:乖,别闹。
一脚踏入资本大局,再无回头路。张艺谋被资本裹挟着前进,可资本也最无情:管你家里几座金人金熊金棕榈,才华如果不能转化成票房,你就是弃儿。
但“大制作”的手笔倒也不是全白费,至少见惯了大场面的张艺谋,在08年交上了他那十年最骄傲的作品。
奥运之后,“国师”加冕,可资本却似乎不再眷顾这位金字塔尖的男人了。看着宁浩、徐峥、陈思诚、吴京这些后辈“票房狂人”的崛起,张艺谋想:是时候回归初心了(这条赛道太吓人了,改路吧)。
想到奥运会开幕式给他的启发,张艺谋开始了他创作的第三阶段:向主流靠拢。
目前可能还感受不到老谋子向主流靠拢的热情,不过看看他这些备货……
不难看出,《金陵十三钗》与《长城》之后,张艺谋已经彻底放弃小金人了。蝙蝠侠和上过火星的男人都帮不了他,可能命中注定缺金吧。
张艺谋也许是老了,他想找一条“容易的路”。拍主流电影总不会错,但他拧巴的个性又开始发作了:逮着机会就得支棱支棱,人到七十,归来仍少年。
与其说《一秒钟》是张艺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倒不如说这是他写给自己青春的告慰信。张艺谋与那个年代,始终不曾和解;可他又没有王小帅、贾樟柯、娄烨那种“我拍禁片我骄傲”的骨气。
只能一边暗戳戳骂着娘,一边又希望自己被认可。
但张艺谋的拧巴又让人不忍心责怪:在最想要获得认可的年纪里,他被“那段岁月”压垮了尊严,但成就他“国师”头衔的,却恰恰是“那段岁月”的“遗风”。
张艺谋的“拧巴”,其实恰恰说明了他是个骨子里的好人。也许好色、也许贪婪,也许懦弱,但他总想对得起所有人,最想对得起自己。
对“主流”,骂是肯定想骂的,就是有点心虚。
一来后面几部主流戏眼瞅着就要轮流上,二来红利该占的都占完了,回头再骂是不是有点不厚道?
想想真是心累,被资本推着走的那几年,既想卖好又想卖座,不开心;马上开始的这段跟着主流走的日子,既想要面子又想要里子,不过瘾。
倒不如最早的几部电影里,赤裸裸的欲望来得痛快。
“国师”今年70岁了,他这辈子还会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那天么?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