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刚川》到老电影《桥》:赶走侵略者何惜用血肉筑起长城
“啊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相信不少70后80后,甚至90后,可能不是念出来而是唱出来的吧。
抗美援朝热血电影《金刚川》从还没上映就已经点燃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九十分君也抽时间接受了一回爱国教育。
看完之后,又忍不住翻出经典二战电影《桥》复习了一遍。
没错,本文开头就是《桥》的插曲,经典的意大利游击队歌曲《啊,朋友再见》,在上个世纪70年代电影《桥》引进中国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在大江南北广为传唱。
“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你一定把我来埋葬,请把我埋在,高高的山岗……”。
是的,为了和平,不管哪个国家,都不乏“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雄。
而就像《金刚川》中,张飞带战士们葬下关磊带的一个高炮班,青山处处埋忠骨,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献身烈士197655人,有的英魂至今仍遗留异国。
还真是——太平本是英雄定,未见英雄享太平!
《金刚川》的剧情不用赘述,鉴于可能部分年轻朋友对《桥》不甚了解,简单讲讲为什么我又重温了这部电影。
电影《桥》是前南斯拉夫1969年出品的二战电影,跟《金刚川》一样,剧情也是紧紧围绕一座桥来展开。
如果有对前南斯拉夫比较陌生的朋友,可以查查南联盟。
当地时间1999年5月8日,以m国为首的北约部队导弹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这无异于骑在我们头上拉屎的事件都知道吧。(这一说又是m国,世界的搅屎棍无处不在)
查到南联盟,也就知道南斯拉夫了。
当然二两者区别也很明显,《桥》的故事是游击队员不惜一切代价要炸掉被纳粹视为逃亡生命线的桥,而《金刚川》是志愿军不惜一切代价要守住我军视为进攻生命线的桥。
电影与真实的历史事件许有出入,不谈史实,同样也不说电影技巧和工业质量,以及剧情、逻辑的合理性,我们只看看电影传达的精神。
电影《桥》中,几名游击队员不畏强敌,英勇穿越敌占区,面对强有一个团镇守的大桥,发挥聪明才智,最后以牺牲了几名队员的代价,设计建造那座桥的工程师不惜用炸药将自己和桥一同粉碎,完成了任务。
战争,从来都不缺少流血牺牲,但真正能直面死亡的,不能不谓之英雄。
与《桥》相比,《金刚川》战斗惨烈得多,场面宏大得多,画面震撼得多。
《桥》里面的纳粹守桥,武器弹药充足,兵力有一个团之多。炸桥则只有几名游击队员,必须贴近桥体安装炸药。
《金刚川》志愿军守桥武器弹药匮乏,只有区区两门高射炮,不足百发炮弹(当然,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十分给力的摧毁了敌炮阵地)。
l军炸桥则又是侦察机又是轰炸机,还有榴弹炮阵地,榴弹、燃烧弹、延时炸弹等等齐齐往大桥和我志愿军肉身上招呼。
冷兵器时代,惨烈莫若似关羽温酒之际挥刀斩敌首级,再牛的武将再快的刀一下也只能砍一头。
而热兵器时代,一发不知来向的炮弹便能让一群人血肉横飞,一个炮阵地的齐射,可以夷平一个山头。
面对下一秒自己可能尸骨无存,志愿军官兵没有一人皱眉,哪怕是瘦弱的女话务兵,那一句“前线见”是她毅然赴死之心的最好诠释。
看着炸剩半截的连长,看着机载机枪打得凑不齐完整尸身的战友,他们誓死修桥护桥的决心更加坚定,誓死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斗志更加昂扬。
于是就有了高炮班点火将自己树成机枪靶子,吸引敌机火力的壮举;就有了被炸断一条脚和一条胳膊,仍将自己绑在高射炮位一人完成射击的壮举;就有了迎头炸弹,踩进河水组成人墙一同扛起木桥的壮举。
这得需要一种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精神来支撑?
正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到志愿军,那从未改变而历久弥新的——
对G产主义和爱国为民的不变信仰,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敢于牺牲舍身成仁的奉献精神。
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只能任人宰割。
中国有了如今的强大,正是因为那一批批信仰坚定、精神高尚的英雄们前赴后继,用血肉筑起了一座座不倒的长城。
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不应该忘记英雄,《金刚川》不仅是将英雄们英烈们再次展现在我们眼前,更是又一次地在警醒我们。
在m帝亡我之心不死,反复舆论攻击、贸易制裁、滋扰我l海等等龌龊伎俩齐上之际,全中国也需要一种精神。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m国的叫嚣只能说明其内心的虚弱,我们有“用血肉筑起长城”的精神,任它来一次教训他一次,来一百次教训他一百次。
抗m援越,抗m援朝,正是最好的证明!
不管《金刚川》本身质量有多优秀,或是有多少不足,起码她将这样的精神传递给了我们。
从这一点来说,她已经比较好地完成了使命。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