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映3天粉丝疯狂票房近亿,电影复工后最受欢迎的为啥是这老男孩
引子
在进影院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前,心情其实是有点复杂的:
一方面,是陌生。
02年有些过于遥远,这会是我第一次在大银幕,看这部19年前的经典之作。
另一方面,则是熟悉。
实在,太熟悉了。
这个熟悉,不是每年都会翻出来重看一遍的那种熟悉。
而是,在中学那个求知欲最旺盛、记忆力又最巅峰的年纪看了太多遍,以致于印象是不可磨灭的那种,熟悉。
类似,很多过来人,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
新近听过的歌、看过的电影,往往转身即忘。反倒是学生时代,那些照着歌词本一句一句学唱的歌,多年之后,依然可以下意识无压力地、哼唱出大半歌词。
无他,青春的魔力。
再加上,今年,2020年,哈利·波特和罗恩·韦斯莱都度过了自己的40岁生日——他们俩都是80后。
以及,“哈利·波特”系列图书,也在今年步入出版的第20个年头。
这些,都让这份本就复杂的心情,变得更加特别。也让这次大银幕观影的感受,尤其难忘。
29年前的7月25号,哈利·波特收到了霍格沃茨的开学通知书
最重要的是,我收获了一个足够惊喜的体验,面对这个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第一次大银幕之约,却也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动。
是那种,找回初心式的奇妙。
就像是一个声音在说:
10年、20年,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都还是那个青涩的模样。
那,你自己呢?
不管怎样,波特先生,好久不见。
1.
重逢
老友重逢,最嗨的莫过于:
聊一些,只有彼此才熟悉的东西。
当哈迷重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亦是如此。
如果说,漫威宇宙是10时代粉丝电影的巅峰,那么八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显然就是00时代的代表。
这里的“粉丝电影”,比的不是粉丝数量,而是反过来的,“宠粉”程度。
简单说,比的是彩蛋、细节铺垫、台前幕后的趣闻,够不够多,够不够好,以及最关键的,有没有诚意。
在这方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21世纪之初,已经做了个完美的榜样。
反过来,粉丝的热情也是空前的, 比如有粉丝专门跑去伦敦, 在现场还原了影片的很多名场面
随便列几个,我在看片过程中嗨到的地方:
10分钟左右,哈利在自己的楼梯间住处,百无聊赖地摆弄着士兵小人。
这是个一闪即过的瞬间,直到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即将离开女贞路4号的哈利,回望自己这个童年居所,那些小人,早已被放在角落蒙上了灰尘。而其中,只有一个士兵小人屹立不倒。
这样跨越多年精心设计的伏笔,还有很多。
最为哈迷津津乐道的,自然是斯内普教授。
作为整个系列中最忍辱负重的那个人物,一开始看,和最后看完大结局后再去回看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最早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实在喜欢不来斯内普。
虽然,电影在第一部,就已经在给这个人物铺一盘大棋了:
45分钟左右,迎新会,哈利和他对视,额头的伤疤一阵剧痛;
1小时25分左右,魁地奇比赛,哈利被人施咒暗算。
同时,斯内普嘴里则念念有词。
直到最后,当谜底揭晓,奇洛教授才是那个真凶时,再去回看那两段,伏笔也早早铺好。
一个是斯内普旁边奇洛的后脑勺,一个则是同样双拳紧握盯着哈利。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甚至直接点出了,斯内普不仅没有害哈利,反而是在试图救他。
不过,当时年纪小,只顾着看正义战胜邪恶,哪里会有多余的心思或脑子,去揣摩一个如此复杂深刻的人物。
这次在大银幕上重看,单是斯内普与哈利初见的这个眼神,就值得一品再品。
当我们了解了后面的故事,再看这个夹杂了好奇、沉思、冷峻与思念的眼神,着实五味杂陈。
其他地方比如:
15分钟左右,海格找到被姨夫姨妈带到海上小岛的哈利,在他生日当晚,送上一个自己烤的蛋糕。
上面写着生日快乐,不过出现了拼写错误:
Happee birthdae,Harry。
一直以来,每到哈利的生日,也总会有哈迷送上这个海格版的生日祝福。
而整个看下来,最打动我个人的,是两个地方:
一是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这是哈利通向魔法世界的起点,也是哈利故事结束的终点。
站台还是那个站台,列车还是那个列车,第一部到第八部,那个小孩已经成为了送孩子上学的父亲。
包括《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那个跳出窗外的巧克力青蛙,也在最后一部的结尾处,做了虽然细微但足够精妙的呼应。
图片来自知乎
第二,就是邓布利多教授了。
当时,因为太喜欢《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后来《哈利·波特与密室》两部的邓布利多,以致于第三部换人,第一时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理查德·哈里斯的邓布利多扮相,实在太契合心目中那个睿智、儒雅、气场十足的校长了。
可惜,老人家02年去世,没能将这个人物一直演到最后。
而越是这样,重逢也就越让人唏嘘感动。
我最喜欢的邓布利多片段,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结尾,邓布利多来看望医院的哈利,临走前,拿起一颗多味豆放进嘴里。
“倒霉,是耳屎味的。”
哪个小孩子,不想在童年遇到邓布利多这样的长辈呢。
当然,重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感受下影院视听级别的配乐。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音乐,自然是影史级别的。
记得后来有了手机,很长一段时间里,来电铃声都是那段最经典的主题配乐。
关于重逢,似乎可以就一直这么聊下去。
但我其实还想聊的是:
这次重逢带给我的另一面惊喜。
2.
魔法
作为哈迷,怀旧与回忆,总是充满无限乐趣的。
但这次大银幕重看,给我的另一个惊喜是:
我竟然也找回了当时,初次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那种乐趣。
该怎么描述这种乐趣呢?
完全意料之外的、也是最最初级的那种,来自魔法世界的愉悦感。
就像是,如今一个小学生或者初中生,或者一个完全不了解魔法世界的新观众,第一次走进影院看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重映后,得到的那种完全打开一个新世界的惊艳。
嗯,打开一个新世界,就是这个感受。
举几个例子:
比如,11岁生日这天,哈利忽然得知,自己原来是个魔法师。
这是渴望成为天选之子的魔法快乐。
比如,海格带哈利去到古灵阁,仓库门打开,全是金晃晃的money。
这是幻想一夜暴富的魔法快乐。
比如,下了火车,乘着小船穿过湖面,眼前是恢宏雄伟的霍格沃茨校园。
这是想上一所梦幻学校的魔法快乐。
比如,哈利和同学们走进学校大厅,抬头看,漂浮的蜡烛,与一片星空。
这是期待住上梦幻房子的魔法快乐。
再比如,邓布利多一挥手,说着宴会开始,接着桌子上变出了各种美食。
这是盼望可以放开了免费大吃大喝的魔法快乐。
这样来自魔法世界的简单快乐,实在是数不胜数。
比如解锁的咒语阿拉霍洞开,比如骑扫帚飞行,比如看满是动图的报纸,比如有一只猫头鹰宠物,比如那只听到音乐就睡觉的三头狗Fluffy。
这或许很小孩子,甚至带着点憨憨的傻气。
但这样简单的、没心没肺的乐趣,就是很让人享受啊。
图片来自网络
一直以来,很多文学和电影,都在致力于创造一个新世界。
但真正成熟又成功的,寥寥无几。
而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几乎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各类喜好的观众。
小孩子,自不必说。
有哈利·波特陪伴长大的童年,是幸福的。
成年人,喜欢视效大片的,喜欢奇幻冒险的,喜欢情感丰富的,喜欢悬疑解谜的,甚至喜欢人类历史研究的,都能从中得到各自的乐趣。
相比我们这些多数为85后与90后的哈迷,现在更多的00后甚至05后的年轻新观众,也一定会爱上这个魔法世界吧。
虽然不是相伴着一起成长,但那些简单的乐趣,是相通的。
3.
成人礼
当然,如果只是停留在入坑时的那些简单的乐趣,“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影响力,不会至此。
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开始,整个系列的宏大规划,就已经展开。
简单说,八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就是主角和观众共同经历的一场成人礼。
前两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与《哈利·波特与密室》,还带着些许童话意味:
一个从小没了父母的不起眼的小男孩,忽然有一天发现自己肩负着拯救另一个世界的使命,他遇到几个知己好友,得到了长辈的帮助,经历了一番冒险,化解了几个阴谋。
后来的几部,人物越来越多,格局越来越宏大,故事也逐渐走向成人世界的残酷一面。
他不得不面对一个个生离死别,直面邪恶,甚至个人的死亡。
抛开那些来自各路大神对这个魔法世界的深度解读,对我来说,其实非常简单:
哈利·波特的故事,就是一部关于童真、友情、勇气和信念的史诗。
它最重要的那个作用,就是两个字:
陪伴。
很多长寿的剧集,可以做到陪伴观众走过多年,但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如“哈利·波特”这样的电影系列,能够陪伴一代、甚至两代观众走过10年之久的人生时光。
事实上,对很多哈迷来说,这份陪伴,在电影结束之后的近10年里,依然以某种形态存在着。
得以长期打动我们的,其实都是那些最最普世的人类情感,与智慧。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这次重看尤其打动我的一段,就是那个厄里斯魔镜。
它使人看到自己心底最迫切的那个渴望,及至令人彻底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哈利看到的,是自己从未谋面的父母。
他迷上了就这样和父母静静的相处,因为他从未得到过这样的呵护与照顾。
邓布利多教授的一席话,点醒了哈利:
“不要沉迷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了现实的生活。”
而更深远的一面,即整个系列最重要的那个精神内核,其实也已经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早早种下。
结尾,邓布利多解释了,手无寸铁的哈利,为什么能够战胜伏地魔?
因为母亲当年的牺牲,在他的身体留下了印记,不是那个疤痕,而是看不见的印记。
俗套吗?或许有点。
但,也十足真理。
每个小孩子,每个还热爱这个世界的成年人,都应该时刻记住、并珍惜这个“印记”——尤其在这个,肉眼可见的分裂时代。
这也是为什么,“哈利·波特”这样属于一代、两代人的成人礼,应该、也值得被一直传承下去。
结语
到今天这篇文章发出之前,《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公映三天,票房近亿——影院复工一个月,也终于迎来了第一部单日票房破3000万的影片。
除了感叹一句:哈迷的力量依然强大,更多新观众,也在加入这个大家庭。
以及,无论老粉丝还是新观众,这次的4K修复3D版本,都是拥抱这部经典的最佳选择。
很多哈迷,10年前故事完结时还是学生,如今已经为人父母,如果带着孩子走进影院,怀旧的同时,也是在为下一代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再联想到电影,这份从戏里延续到现实的传承,着实令人感慨。
而对我来说,想想当年那个刚刚迷上电影没多久的少年,沉迷于在碟店淘片,一待就是几小时,为买一盒《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双D9的精装DVD,努力攒钱一个月。
那时候觉得无比美好,现在回忆起来,更是加倍的美好。
所以,如今这次大银幕重逢,似乎只需要归结到那三个字:
仪式感。
琐碎平淡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心有热爱的人,更需要仪式感。
在这个世界“大病初愈”的2020,尤其需要仪式感。
过去,我们和哈利一起长大;现在,我们和哈利一起变老。
无他,这是电影的魅力,也是大银幕的魅力。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