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绮没有一个音在调上:最高赞的评论,你肯定想不到
一首歌下来,没有一个音在调上,张雨绮做到了!
近日,在节目《姐姐的爱乐之程》中,
张雨绮在《遥远的歌》的试歌环节,全程没有一个音在调上,
而她本人却丝毫不受影响,自信满满地唱完整首歌。
记得中国新歌声中,一次陈奕迅搞怪唱十年,
刘欢评论说,一首歌没有一个音在调上其实是很难的一件事。
然而,乘风破浪的张雨绮姐姐再一次做到了,
来看看大家伙现场和线上都是什么反应。
居然不少人点赞,赞的当然不是唱功
雨琦姐姐一开嗓,全场震惊了。
那一屏的弹幕是这样的:
现场的小伙伴更惊诧:
还有一组动图更全面:
此曲一出,立刻成为热门话题,仅微博话题阅读量就超过2亿人次,7万多人参与讨论。
张雨绮本人稍后也回应,
引得接近4.5万人再度点赞,
让事件再次升温:
评论区当然如同弹幕一样,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点赞最高的评论却是:
深以为然。
真实不做作、率真,
是我们做真实的自己、
真真正正的"人活一世"的核心条件。
可如何做到呢?
好心常常换不来好报
《小窗幽记》中说:
善良纵然不是所有人本性的全部,
至少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做真实的自己,
在社会中与众人和谐相处,
当然离不开善良。
但凡事过犹不及,善良也一样。
韩信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史记.淮阴侯列传》用今天的白话来说大意是:
韩信年轻时曾经向南昌亭长讨食物好几个月,
时间一长,亭长的妻子不乐意了。
于是每天很早就做好了饭,躲在房间里吃。
等到了吃饭的时候韩信来了,也不为他准备食物。
韩信怒了,愤然离开。
接下来他只能在城下钓鱼充饥。
有位"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绵的老妇)看到他很饿,
就一连几十天拿饭给他吃,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非常感激,对那位老妇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
老妇生气地说:
"男子汉大丈夫自己不能养活自己;
我不过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图有什么报答吗!"
多年之后韩信功成名就,成为楚王,
见到了那个亭长,赏赐百钱,说:
"你是一个没有见识的人,积德行善的事情未能一贯做完。"
而对于漂母,韩信则赏赐千金以示谢恩,
还留下了"一饭之恩"、"一饭千金"的美谈佳话。
同样是受人善良地对待(受亭长恩惠的时间估计要长得多),
同样是遭受了恶行、恶言(漂母的话说得也很重),
韩信的感受竟然有如此不同,
最后落实到行动上居然有百钱、千金这样大的差别,
换个角度看这个故事,
如何善良地与人相处确实是门学问。
还有一个大家常常引用的段子:
乞丐到一户人家乞讨,主人给了1块。
第二天乞丐又上门,主人依旧给了1块。
就这样持续了两年。
突然有一天,那个人只给了乞丐5毛钱,
乞丐大骂:"以前每天都给我1块,今天就给5毛,你的良心呢?"
那人回答说:"我结婚了,要用钱的地方很多。"
乞丐闻言,不高兴了,"你怎么拿我的钱去给别人……"
难怪有人说:
每天给人一块钱,只要有一天不给,那人便会记恨;
每天给人一巴掌,只要有一天不给,那人便会感激。
你的善意如果不加节制,
就会被人当成了理所应当,
哪天少给一点,
对方一定心生怨怼、恶言相向。
电影《教父》中说:
唯有把握好善良、仁慈的度,
才能活得真实,且活得快乐,
不被他人的为所欲为所绑架。
亲友之间,设定好边界
俗话说:
亲兄弟,明算账,
其他亲朋好友也要一样。
否则,有可能会上演现代版的
农夫与蛇或者白眼狼的故事。
前些日子,潇湘晨报报道了这样一个新闻:
浙江李女士有一套学区房,
她小叔子的女儿升学,学校在那套房子附近。
李女士出于好心,
就把房子过户给小叔子,帮助小叔子女儿就学。
李女士仍然居住在这套学区房里,
房屋按揭贷款也是由她继续向银行支付 。
天有不测之风云,李女士的丈夫不幸离世。
李女士为了偿还债务,想把房子卖掉。
万万没想到,她的小叔子乘人之危,
强行霸占房子,说房子本来就属于自己。
李女士心凉了,百般无奈,
唯有把小叔子告上法庭,
最终夺回房子的所有权。
就算是亲戚之间,
也会出现好心没好报、
反被倒打一耙的景象。
还好,李女士醒悟得算及时,
通过法律手段维护了自己的利益。
可发了好心、做了好事,
到头来只能反目成仇、对簿公堂。
相比之下,齐白石先生就能把人看得更通透。
曾经因为不好拒绝求他免费画画或者讨价还价的人,
齐白石先生累到身心俱疲,还住进了医院。
他实在忍无可忍,于是在客厅里,写了两张告白。
一张写着:
"卖画不论交情,君子有耻,请照润格出钱。"
另一张写着:
"花卉加虫鸟,每一只加10元;
藤萝加蜜蜂,每只加20元。
减价者,亏人利己,余不乐见。"
纵然如此,还是有腆着脸的亲友。
齐白石第一次为"老朋友"画了一幅《枇杷熟了》,
对方拿到画后不提笔金,连连称谢作别。
第二次,又来求画,
白石老人在画作上添了首打油诗提醒"友人":
"去年相见却求画,今日相求又画鱼。
致意故人李居士,题诗便是绝交书。"
至此,这个"老朋友"再也不好意思向齐白石求画了。
恶当会有恶报,善却不一定有善报,
善若无度,也会酿成一场灾难。
正如董卿所言:
白岩松说:
善须有度,才能家庭和睦、邻里友善。
面对亲友的有意、无意尚且不能如此,
面对他人的恶意、敌意,你的善良该如何安放?
老子说"以德报怨",孔子说"以直报怨",谁对?
《论语》说:
意思是说:
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怎么样。
孔先师反问道:那以什么来报德呢?
接着,孔子说:应该用公正无私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什么是"以直报怨"?
知乎上有个高赞的形容,可以参考:
有个小偷偷了你的东西,
你抓到他后拿回自己的东西、打断了他的手脚,这叫"以怨报怨";
你抓到他后看他可怜,把他放了,还把自己的东西送给了他,这叫"以德报怨";
你抓到他后把他送去派出所,该关几天关几天,也拿回了自己的东西,这就叫"以直报怨"。
这个比喻一打,大部分人应该懂了,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云谷禅师讲过一个的故事:
老员外要选家业的继承人,
可他认为三个儿子同样优秀,一时间无法定夺,于是向禅师请教。
禅师问了三个儿子同样的问题:
说一件自己曾经做过的善事。
大儿子说:
"我看到一个乞丐,走路摇摇晃晃,
像是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
于是把我身上带十两银子全部给了他。"
二儿子说:
"我见到商人和顾客因为缺斤短两的问题在街上打架,
于是把我身上的银子补给了顾客。
那商人追问我名字,我没办法才告诉了他。"
三儿子说:
"有一天,我父亲的死对头家里着了火,
我把他救出来还要了十两银子。"
听完三个儿子的回答,禅师告诉老员外:"三儿子能担此任。"
老员外不解。
禅师说:
"他救的那人是你的死对头,但他并未因此而弃之不顾;
救下人后讨要了银子,说明他不想为此让对方欠下人情。
这样彼此才能够留有空间。"
于是,产业交给了第三个儿子。
老员外的三儿子懂得善恶分明、以直报怨的道理,
果然家业越来越兴旺。
顾城在诗中写道:
想要活得真实,做真实的自己,
首先要保证自己能活出本色,活得开心,
对待他人的恶意、敌意,
尤其要注意把自己的悲天悯人之心管控好,
以直报怨,
方能伸张正义、打击恶行、保全善良。
植物尚且明白要生出锐刺,
何况于人。
博弈论中的冠军策略
纵然是唱歌完全跑调,
张雨绮依然被广大网友点赞,
究其实质,
是认同她那种"敢说敢做,快意恩仇"的性格、
认可"一报还一报"的生活态度。
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善良,
保证更多人能"活得真实",
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的"以直报怨"是最高效的做法。
博弈论中有个著名的实验佐证了这一点: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合作的进化》作者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20多年前做了个实验,
他向不同背景的学者们搜集合作的最优策略,
并写成程序在电脑上运算,
每两个程序比拼,然后算总得分排名。
两轮实验一共76个策略,
获得冠军的是加拿大心理学家拉波波特教授提出的"一报还一报"策略:
即第一回合善意相处,
以后每一回合都采取上一回合对手的策略。
是不是跟金庸先生《天龙八部》中的"斗转星移"很像?
——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接下来,罗伯特继续征集能打败"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或程序,
结果20多年过去,
"一报还一报"至今无敌。
所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快意恩仇吧,
要让我们自己及周边的人获得善良、
大家都能活出自我,
要让好人有好报,
怎么做?
保持本性善良,且一报还一报。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