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这新片妥妥年度前三,甚至第一
爽!
贺岁档说了这么久的“重磅炸弹”,终于炸出一个真的。
今年唯一一颗,货真价实——
核弹。
Sir没夸张。
就凭预告片里的3秒钟,肾上腺素瞬间拉满。
- 什么爆炸品?
- 世界最小的核弹之一
拆炸弹,变成拆核弹。
炸隧道,升级到炸大楼,炸大桥,炸机场……
香港电影,还是你“狂”——
拆弹专家2
两组噱头十足的“CP”。
邱礼涛+刘德华。
几乎每年都有作品的港片劳模,二人去年的《扫毒2:天地对决》,12亿票房,近年市场表现最成功的香港电影之一。
另一组Sir更期待。
刘德华+刘青云,《暗战》搭档时隔二十年后回归。
双影帝飙戏。
再加上全面升级的制作。
会有多爽?
观众已经给出答案——
淘票票9.3,猫眼9.4,豆瓣开分8.0,上升至8.1(Sir没记错今年商业大片不超3部)。
大多数人应该打死也想不到。
2020院线华语片最后一炸,会来自“半死不活”的香港电影。
但Sir觉得这不是意外。
《拆弹2》当然是一件香港电影手艺人合力用心完成的工艺品,它更是这群人突破刻板的“试验品”。
它好就好在——
既保留着浓郁“港味”,又试图摆脱长久以来的“港片惯性”。
什么是“港味”?
庄文强导演曾在知乎一针见血:
功利主义。
最短的时间,要最多的效果。
不仅是观众要什么给什么,还要双倍,甚至三倍奉上。
《拆弹2》就极其“功利”。
于观众,它首先是一部买票绝不吃亏的片子。
所有感官冲击都不藏着掖着。
直给到赤裸。
大噱头,核弹恐袭香港。
安危系于一线,失败,就是史诗级灾难。
不仅是几百万条生命,核爆的污染会导致港岛至少25年没法恢复。
换言之,核威胁面前,香港无比脆弱。
大场面,预告片能给到足够的想象:
世界级地标,88层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IFC),炸。
4.9万吨的青马大桥,炸。
迫切想抓住观众的野心,在开篇5分钟暴露无遗。
核弹从地铁抵达机场,人群恐慌,紧急疏散。
按以往套路,应该是拆弹专家出场,在千钧一发间化解危机。
呵呵。
接下来一幕Sir想都不敢想——
警察还没到场,市民还没疏散,连停机坪的工作车都还在正常运转着。
镜头一切。
火焰如巨兽般,碾压整个机场。
瞬间,年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的香港国际机场。
化为灰烬。
当这一幕在IMAX大银幕上出现时,全面升级的特效带来的沉浸感,相信能够给观众带来最强烈的视觉冲击,肾上腺素飙升。
△ 这特效看IMAX版的体验绝对超爽
而这种上来就亮底牌。
只有香港电影敢这么赌。
别以为这就完了。
最重要的,大冲突。
Sir不得不佩服香港电影人真敢,真快。
细品电影里的正反两派:
一边是恐怖分子,由境外组织牵头,吸纳各种边缘人群,利用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对现状的愤懑,投运炸弹恐袭香港,试图扰乱安定,挑动人心。
另一边是港警(拆弹专家),他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牺牲自我,拆除炸弹,一次次用血肉之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熟悉?
只有香港电影会这么“野”。
当电影倒映现实,尤其在大银幕。
《拆弹2》从立意就超出了第一部,不再局限于警匪片,反恐题材,歌颂职业精神。
而是直截了当地点明:
这是一场更残酷的血肉互博。
从里到外,《拆弹2》都突出了一种港片特有的风格:
该蹭就蹭,又能把电影的商业娱乐属性点满,绝对值得在影院以超大银幕感受。
Sir只能说,这可能是你能在当下大银幕看到的,最原汁原味的邱礼涛作品。
劳模不亚于刘德华。
入行36年,作品近百部电影,风格冗杂。
大尺度B级片、纯爱小品,社会题材的作者电影,顶级制作的商业大片,他都游刃有余,来者不拒,是投资人眼中,最具有性价比的导演。
简单介绍他战绩:
八成预算拍出《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300万拍《等候董建华发落》,1000万+14天拍《爱情梦幻号》,21天拍《原谅他77次》……
关键是,快并没有影响他的质量。《叉烧包》捧出金像奖影帝,《董建华》提名金像奖最佳导演,《77次》票房近7500万。
《拆弹2》大手一挥,追加投资。
以至于他都坦言,这个戏拍得难(当然不仅仅是花钱难)。
所谓港片的“功利”,就在实诚。
你肯花钱,我就往好的给你做。
更难得的是。
邱礼涛在力求性价比的同时,又做了件叛逆的事。
对象,“香港老好人”刘德华。
别以为刘德华“民间特首”的外号只是个梗。
2017年,香港民调。
刘德华依然出现在特首“人气榜”第五位:
可见刘德华在观众心中好人形象的根深蒂固。
现实中真正意义上把刘德华放在反派位置上的电影,就三部。
杜琪峰/韦家辉的《全职杀手》;尔冬升的《门徒》;刘伟强/麦兆辉的《无间道》。
可即使演反派,刘德华在电影中多数状态依然潇洒,帅气。
△ 《全职杀手》
邱礼涛想更进一步。
他要逼出一个撕裂、焦躁、混沌的反派。
真正的“坏人刘德华”。
拆弹专家潘乘风(刘德华 饰)在一次行动中,失去左腿,终身残疾。
虽然康复后装上义肢,也通过各项严格体测。
但他依然失去冲锋一线的机会。
从此性情大变,离群索居。
五年后,潘乘风意外在一场大型爆炸案中被捕,警方却发现他失去记忆。
装的?
电影所有悬念,全部压在潘乘风身上。
不仅是他的真实身份。
更是他的选择。
电影出现过各种互相矛盾的烟雾弹:
同僚眼中,他是从炸弹客手下救小女孩的拆弹英雄。
为了救人可以豁出性命。
重案组眼中,他是身背十八条人命的持枪通缉嫌犯。
当场击毙都不嫌多。
高层眼中,他又是身负秘密任务,执行反恐计划的卧底。
牵一发动全身。
但问他自己,却说——
我不记得了。
这也是剧本在刘德华角色上设计出的最大看点:
当你的身份和记忆,已经关乎几百万人生死的时候。
“你是谁”重要。
还是说,你可以是谁,你必须是谁,更重要?
《拆弹2》作为续作,绝非简单的制作和体量上的升级。
邱礼涛终于在这一部中露出他向来尖锐的獠牙。
他将整个系列彻底按在了善恶间的模糊与粘稠中,露出一副狰狞却迷人的面孔。
多面潘乘风。
三位一体。
刘德华在电影中分裂成三个角色(至少)。
其中有两个还是残疾人。
警队里的他:
阳光乐观,乐于助人,救人连命都不要,一个典型的英雄形象。
受伤后得知不能回归一线的他。
偏激,悲观。
不仅怨恨自己的残疾,更是变得敏感多疑,和身边所有人都产生矛盾,逐渐销声匿迹,离群索居。
刘德华的演技也有着清晰层次。
不甘心,暴怒,再到完全失去希望时,脸上完全没有了情绪。
复仇已是唯一选择。
但失忆后,又换了一个样子:
茫然无措,情绪波动更大,发起火来更加歇斯底里。
此时的爆发又与之前不一样。
可见难度之高——
一个角色,三种身份;
一种身份,又三种情绪。
连刘德华自己聊起这个角色,都无法掩饰内心的爽。
诚然,电影不是完全没有缺点。
反转揭开过早,人物转折有生硬的地方,过度聚焦潘乘风以至于没有给其他演员如谢君豪等更多发挥空间,都是电影比较遗憾的地方。
但Sir可以放心地说,瑕不掩瑜。
《拆弹2》依旧是近几年我们能看到最具突破性的港片之一。
它的突破在于——
用偏向暗黑的视角,重新梳理着我们在正义光环下所默认的秩序与规则。
在Sir看来《拆弹2》像是一部港版的《小丑》。
不同在于。
后者是隐喻,前者是明喻。
后者讲述一个被逼疯的人,如何在被挤压得扭曲的社会里,阴差阳错地称“神”。
前者,则是一个被体制和舆论造出来的“神”,如何重新做回一个人。
尽管《拆弹2》囿于商业与尺度的考虑,无法做到像《小丑》般尖锐。
但Sir依然为此动容。
动容于,这位年近60的香港导演依然没放弃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追问。
对社会题材的热爱,导演甚至一度表示过:
如果有投资方愿意投社会题材的电影,我会非常高兴,并且我会选择把《拆弹专家2》推后一点。警匪片今年不拍明年还能拍,但有关社会题材的电影,今年有机会不拍的话可能明年就没有了。
邱礼涛还是那个邱礼涛。
他就像一个钻研严肃文学,但日常却靠写黄段子和下流笑话糊口的作家。
再宏大的危机冲突,再酷炫的特效场景,再大牌的明星演绎……
终究是他的障眼法。
收束到最后,决定胜负的,还是一个个渺小的人。
他们的善恶、取舍、人心向背,也是举在我们眼前的一面镜子。
Sir希望香港电影一直能当好这块镜子。
哪怕它再老,再旧。
吹开灰尘——
它依然能照出我们可能不愿意面对。
却最真实的样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