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光影表达
日前,农村喜剧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入围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华语力量”单元并在全国影院上映。该剧由山西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薛晋文编剧,青年导演李伽西执导,由曾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的赵小锐领衔主演。电影以近20年来中国北方农村的脱贫实践为背景,讲述了郭大河和郭小河这对土生土长的农村父女两代人奋战农村脱贫一线的故事。影片以清新活泼的基调,以及喜剧表达呈现了乡村蜕变的喜怒哀乐,优雅美丽的田园叙事疏解了当代人城市化进程中的困惑与焦虑,引领观众从农村脱贫实践的感人故事中收获心灵的洗礼。
乡土叙事的真趣表达
古罗马的贺拉斯但凡论艺,就会强调“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中国明代戏剧家高明对于戏剧作品也有“乐人”与“动人”两个层面的不同认知,足见“趣”之于文艺作品的重要性。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就颇具“戏趣”。该片立足山西本土农村现实生活,人物语言以上党地区方言为主,风趣幽默又兴味十足,其中也不乏晋东南当地的俏皮话和口头禅。例如上党地区对于“闹”“几”等地域表达的广泛使用,让观众在观影之余倍感放松,语言技巧的民间化与地方化,语言风格的草根性和通俗性,为这部作品增色不少,不觉使人开怀一笑又心领神会。此外,人物角色的巧妙安排也让这部影片充满意趣。无论是主角郭大河、郭小河父女俩,还是小虎子、二赖子、大宝、二宝这些有血有肉的小人物,都极具机趣和幽默智慧,充满了生命的张力和生活的乐趣。特别是郭小河与小虎子这对恋人,一个爱闹、一个沉静,活泼与呆萌相映成趣,可谓本剧的趣味担当。该片自然、朴实又诙谐的人物塑造方式,达到了“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的效果,营造了意味深长的喜剧氛围。此外,影片采用传统的链条式结构推进叙事,没有大开大合的矛盾冲突,没有传统农村剧的悲情和煽情,在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点滴琐事中去展开故事,让观众倍尝亲切、朴实和灵动之真味。
父女情感的温情呈现
白居易曾经有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都是作者用情感敲开了通向观众心灵的大门,往往能够让观众产生心灵的激荡与共鸣。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包含的情感是丰富多样的。父女之情、同乡之情、恋人之情、同志之情等都在宁静的景凤村一一呈现出来,找回了乡土社会流失的古道热肠和脉脉温情。郭大河和郭小河父女的亲情是该片的情感主线。母亲早年出走导致父女俩相依为命,但影片没有刻意表现父女生活的苦难,而是打造出父女相亲相爱、有滋有味的生活氛围,从女儿儿时对父亲撒娇的快乐,到女儿青春期与父亲叛逆的争吵,再到女儿成婚时对父亲的恋恋不舍,影片恰似父女俩细水长流的生命之河,润物无声地展现了父女之间看似粗线条却又极具真实感的浓厚亲情。郭小河成长、成才和成家的三段故事徐徐展开,在创作上有意回归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以意境的营造作为民族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作品中郭小河与小虎子之间的爱情是本片的情感副线,这段感情有一种青梅竹马的小美好和小温馨。虽然郭小河在城市读了大学,但她依然对小虎子牵肠挂肚。影片中两位年轻人的爱情纯净美好,令人感动。
乡土文化的自觉传承
《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是一部颇具人文精神的艺术电影。这不仅体现在影片对中国农村乡土风光的热爱与珍视,也体现在本片对进取、贵和、仁爱、惜时、诚信、扶弱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影片采用了大量诗意化的空镜头,为观众呈现了北方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与情景交融的生命意境。片中多次出现茂密的森林、绿色的梯田、奔流的瀑布等地域风光。观众伴随着主人公心境的起伏,感受到大好河山之壮美,具有一种新时代文化寻根的意味和追求。作品最后一场戏,父女二人站立黄河岸边,面对奔涌的黄河水,同声唱起振奋人心的经典歌曲《大河向东流》,歌声中充满了父女俩对家乡脱贫攻坚走上正轨的喜悦之情,充满了子承父业同心同德、携手共进的昂扬之情,隐喻着乡土社会的发展如同黄河水一般奔腾不息,永远不会断流。
本片塑造了一组有文化韵味的农民群像,例如,一心扑在家乡脱贫致富路上的郭家父女、心系群众顾全大局的老支书、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大宝和二宝、知错能改知恩图报的二赖子、淳朴憨厚的小虎子等,他们都是乡土文化哺育下的中华儿女,尤其是努力回报父老乡亲的郭小河极具文化象征意义,代表着美丽乡村的未来和希望,隐喻着乡土文化的当代复苏和时代价值,可以说,这组人物群像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内涵。新时代的家乡于他们而言不再是装点梦境的故乡,而是干事创业和追逐梦想的舞台。
我们从电影《大河向东流之沁源故事》中看到了久违的乡土故事的真趣,看到了温暖朴实的伦理情感,也看到了乡土文化传承的自觉。当然,该片并非白璧无瑕,抑或是由于资本的局限,在矛盾冲突的展开方面、在表演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方面以及人物的角色转化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
作者:王鑫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