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了妈妈的“月亮姐姐”说:不必当“完美妈妈”,要成为自己
35岁备孕,39岁成为第一个孩子的妈妈。
从“月亮姐姐”变成“月亮妈妈”,完成这一蜕变,要经历许多,学习许多。
生理上的变化、心理上的波动、实际操作上的困惑,角色转变的焦虑忐忑,酸甜苦辣的体验,只有女性才能感同身受。
月亮姐姐从事少儿节目主持20余年,接触大量育儿专家,她自身在育儿方面亦有自己的心得智慧。
本文整理自《月亮姐姐当妈妈》,成了妈妈的月亮姐姐,对妈妈这个身份有着怎样的感悟?
「不做完美妈妈」
很多人都想做个好妈妈,可究竟怎样才算好呢?
小时候你是不是也曾经觉得,妈妈天生就是妈妈,自己永远都是孩子?我们本能地相信,妈妈是无所不能的,天然就知道该怎么照顾小孩。
有了宝宝“正好”后我才知道,尽管我学过大量育儿知识,但理论和实践的差异比我想象中的大,我还是要从头学起。
以前觉得,好妈妈只有一种形象:温柔、慈爱,永远支持鼓励孩子。有了正好后,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妈妈的不易,才明白,妈妈其实是有许多种的。有的妈妈心很宽,有的妈妈心很细,有的妈妈习惯放养,有的妈妈事必躬亲,有的妈妈温柔,有的妈妈严厉,有的妈妈会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有的妈妈还是会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你是哪一种?只有等你真正当了妈妈后才知道。但,殊途同归,各种各样的妈妈,都能成为好妈妈。
在大方向没问题,没有原则性错误的前提下,不同的育儿方式、细节差异,对孩子的影响其实不是特别大。过于执着,反而徒增紧张。
很多妈妈,包括我自己,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矛盾、困惑。是偏于工作还是偏于家庭?要多鼓励孩子还是对孩子严格?督促孩子学习还是允许孩子玩?我们之所以纠结,归根结底还是希望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做出最完美的选择。
其实真的不必试图掌控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有时候我们无法提前获知命运的走向。跟着直觉走,有时也很好。
不必当完美妈妈,要成为自己;也不必追求完美孩子,而是要让孩子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美有很多种」
当了妈妈后,不知不觉地,我身上发生了一些改变。
没孩子时,看到有的妈妈在公共场合给孩子喂奶,我总觉得有点羞,怎么大庭广众之下就喂奶呢?有了孩子后就懂了。孩子饿了大哭时,真是马上就想给他吃上奶,哪儿还管羞不羞啊。
没孩子时,出门总要臭美很久,化个精致的妆,在镜子前换上几套衣服,仔细地梳个发型。有了孩子后,经常头发随便一抓,薅起一件衣服套上,素面朝天就出门了。鞋子要好走的,衣服也要方便随时喂奶的……
必要时,也能精心修饰一番,以最佳的状态示人。但用于打扮自己的时间确实变少了。很多人因此会说,看,女人当了妈,就失去了自我。不修边幅、邋里邋遢,从年轻小姑娘变成黄脸婆……我觉得倒不至于。以前打扮是为了取悦自己,现在没那么多精力,随意一些也是为了取悦自己。
我认识到,美有许多种,没有孩子时那种恣肆自由的青春味道是一种美,有了孩子后虽然有了束缚,但整个生命也因有了负重而更沉着。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现在我是妈妈了,凡事要悠着点,不能太消耗。我要照顾好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很多过去想不通的问题,在妈妈视角,突然就释然了,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要找对轨道」
我相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事都是无心插柳,太执着则会有反效果。如果爸妈对我抱有很高期望,每天监督我,要求我必须要取得怎样的成绩,我可能反而会变得抗拒,早早地对这些事失去兴趣。
我一直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都有他擅长的领域,只有在这个领域不断努力、精进,孩子才会脱颖而出,所以,关键在于家长有没有发现孩子潜能的眼睛。家长要发现孩子的天赋,找对轨道。
如果孩子学一样东西,投入了很多,却不见成效,孩子进步很慢,也学得很痛苦,大人也逼得很痛苦,就要想想了。要不就是劲儿使得不对,要不就是这个领域不对。
有的孩子逼了一辈子都逼不出来,有的孩子可能不怎么努力就成了。记得我朋友的两个孩子,老大被逼着学了很久钢琴,每次弹琴都很不情愿,弹了很多年也弹得不太好,老二才三岁,自己去摸钢琴,去弹,天然有兴趣,这就是天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找对了轨道,成长就会事半功倍。这个轨道其实不难找,关键是家长愿不愿意尊重孩子的喜好。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这辈子都有一件最适合他去做的事,这件事的最大标志,就是热爱。做自己热爱的事时,一个人会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他不需要别人去催,去逼迫,自然而然就会去做。问题是,如果这份天赋早早就被否定了,被认为没价值,这份才能就会被压制、被扼杀。孩子一辈子都在做自己不擅长也不喜欢的事,做得很平庸,还要被责备不够努力。
如果能早些找到适合的领域当然是很幸运的,如果还没找到也不用着急。人这辈子常常会经历迷茫期。迷茫,其实是心在发声,是心想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时候,就要敢于跟随内心的召唤。
我在节目中接触过不少人,都是在成年后才发现自己喜欢的事、擅长的事,然后毅然去做,慢慢积累出一些成就。我还记得有一位美国人,他在20岁时突然喜欢上中国功夫,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去少林寺修习了一年。他从20岁才开始学中文,而今他40岁了,中文非常流利,娶了中国太太,有了一个可爱的宝宝。他的“起跑线”是从20岁开始的,这并不妨碍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特长、有所成也很幸福的人。
所以,家长为什么一定要着急在起跑线上就让孩子领先一筹呢?当一个人发现自己这辈子真正要做的事后,不用家长着急,他自己就会跑得很快的。
孩子小时候会认多少字、会背多少诗、会不会算术、学不学英语、上几个课外班都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更为重要的还是让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吃好、睡好、玩好;有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好奇心、观察力,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让孩子有承受力、抗压力、恢复力,有获得快乐的能力。孩子将来离开父母,能否独立在社会上生存?面对诱惑时是否有定力?遇到挫折时是否能承受得住?遭遇失败后能否耸耸肩,站起来继续前行?我觉得这些才是一个人成长中更为宝贵的财富。
退一万步讲,就算孩子什么都没学到,可童年一共就那几年,转瞬即逝,为什么不让孩子这几年开开心心的呢?人这一辈子,如果得到了成功,取得了地位,但失去了快乐,失去了健康,又真的值得吗?
(本文图片来自《月亮姐姐当妈妈》一书)
相关推荐
最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