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流量当道,正在毁掉中国影视

流量当道,正在毁掉中国影视

查看:728 / 更新:2022-02-11 00:19

大家有没有感觉,现在刷微博很少能看到有用信息了。

水军蔓延、粉丝控评、营销号带节奏。

大水淹了雷峰塔,只能透过露出的塔尖推测水下的形状。

之前一条演讲视频上了热搜。

当我点开微博热搜,满屏都是“蹭热度”、“不要脸”

当我点进B站的视频,满屏都是“保护”、“保护”

太敢说了!

炮轰流量模式,矛头直指背后的资本——

《汪海林:我与流量的战争》

汪海林是谁?

他的社会身份是一名编剧。

编过大热剧,也编过烂片,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网络身份是一个因与流量作战,意外出圈的批评者。

像他说的,反抗流量,却拥有了流量。

汪海林有他的立场,他代表学院体系,反对现下的流量模式。

尽管蕉姐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

却也不想让这本就稀少的反对声销声匿迹,淹没在资本的横行霸道下。


蕉姐是一个很喜欢问为什么的人。

当我们在为老艺术家,无戏可演惋惜的时候,在明星为番位争得你死我活,投以鄙夷的时候。

特别想问一句为什么?

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

作为行内人,汪海林深谙行业规则,输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潜规则。


这要从90年代说起了。

>>>>假收视率的出现

90年代,网络没有兴起,电视台还是按收视率结算。

所以那会编剧会研究怎么让收视率上去。

汪海林那会研究收视率曲线,发现狗血的剧情,收视率会高一些。

2000年的《红蜘蛛》,堪称大陆性犯罪cult剧鼻祖,收视率极高。

据该剧的内部人士说,有性暗示镜头的时候收视率蹭就上去了。

“一双男人的脚,一双女人的脚,互相搓两下”,观众嗨了,收视率有了。

「狗血收视高」这条规律,到现在都没有打破。

2011年《回家的诱惑》,狗血的集大成之作。

收视份额最高时达到了惊人的26.7%,也就是说当晚每四台电视机就有一台播放这剧。

随后,去年的《致命女人》,甚至到今年的《三十而已》,出圈的依然是小三原配绿茶渣男这些狗血。

不过那会的评价标准非常中肯,就是看「口碑」。

一部剧收视率再高,口碑不行,行业也不会认可。

相反,一些质量好的剧,播出时收视率不高,但凭借口碑杀出重围。

比如《士兵突击》首播收视低迷,数据反馈回来,总制片人半年多没睡好觉。

《武林外传》收视率太差被叫停,放在半夜播。

好在这些口碑剧经过反复播,播着播着就红了。

《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都是二轮播放的时候收视率得到提升。

最后的情况是,狗血剧无一人火,口碑剧全员红(有点夸张大概这个意思~)


2009年是一个转折。

那年出现了一个叫“卫视排名”的东西。

即按照各大卫视的收视率和市场占有量进行排名。

广告商根据这个排名进行广告投放,价格呈阶梯状递减。

卫视排名一出现,收视率开始成为唯一的标准。


但我们都知道,收视率并不能代表一部剧的口碑和质量。

有些现象剧就像时鲜蔬菜。

开始新鲜,放着放着就烂了,再无人买单,比如《太子妃升职记》《都挺好》。

有些剧则需要时间检验。

除了上文提到的《士兵突击》《亮剑》等,还有《大明王朝1566》。

这部权谋剧巅峰之作,一开始收视惨淡,重播还被砍,上映10年后才火起来,命运实在坎坷。

就像郑晓龙导演曾讲的那样。

“以收视率为先”的标准给电视剧制作带来很大弊端。

“如果收视率成为评判电视剧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肯定将走下坡路。”

这一趋势没有得到任何缓解。

卫视排名出现后,收视率和广告收益、金钱利益挂钩,有的电视台开始动歪脑筋了——直接买假收视。


不过收视率尚有第三方机构审核,一定程度上是可控的。

然而,这一切,到了网播时代就不一样了。


2020年初开播的《清平乐》被爆买收视

野榜收视破3,总局真实脱水收视仅0.57.


>>>>数据泡沫、流量造假

互联网时代,造假可操作性变强。

数据在后台,想刷多少刷多少。

也许大家还记得2017年开创400亿播放量的《楚乔传》。

这部剧的原著后来被法院判定抄袭,并陷入数据造假的风波。

2018年,人民日报曝光造假内幕。

“全球人口不足一部剧点击量”,“刷1万流量费用不过百元”

也许大家会问为什么要造假?

跟收视率造假一个道理——通过好看的数据吸引广告商和真实用户。

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一个新的词汇——“流量”,它成为一种新的结算方法。

流量明星是什么?


看他带来的数据。

包括微博转发量、评论量、话题的热度、超话的情况等。

这些数据被提供给广告客户,对于明星来说,直接的反馈就是丰富的商务资源。

只要你稍稍涉足饭圈,就会发现五花八门的割韭菜行为。

数不清的电子刊,卖不完的实体刊,五花八门的代言,都要粉丝掏腰包艹数据。

这些人均不到20岁的粉丝,不仅心甘情愿沦为“数据女工”,成为资本操纵下的韭菜还甘之如饴。

有需求就有买卖,一条造假的产业链形成了。

买粉丝、买转发、买评论、买弹幕。

假数据、假流量、辨不清真假。

2018年8月,某顶流一首新歌被刷到1亿转发。

1亿转发什么概念?

——每3个微博用户就有1人转发此条微博。

幕后推手“星缘”APP被查处。

该APP利用粉丝给“爱豆”刷流量的需求,疯狂牟利,半年吸金800多万。

2019年北京日报刊文《“唯流量论”虚妄性的一次自我证明》,批评了这种流量泡沫

粉丝群体被“爱他就为他花钱”的口号裹挟;


品牌主往往只依据数据的热度来判定某个明星或博主是否有可被收割的粉丝;


企业通过市场份额、用户数量、日活用户等数据快速提高自身估值;


投资机构出于利益考量,与企业、平台合谋制造更大的数据泡沫……


多方力量的推波助澜,让流量至上的逻辑大行其道。


除了获得商务资源,投资方还会根据数据,决定综艺、影视作品由谁出演。

于是,流量明星成功绕过了学院体系、专业培训,直接进入影视市场。

然而大多流量艺人,没有天赋,还不专业。

这个时候就产生了不需要表演的剧集去配他们。

汪海林作为编剧,现身说法:

“这些年甲方经常要求编剧降低剧情的难度,(因为)他演不出来的”。

“很久没写过超过两行的台词了,他背不下来的”,“编剧现在写台词很自觉了,男的一句,女的一句”。

“尽量不要让他们在一个带戏的空间”,因为可能演员没来。


表演不专业,就降低剧本难度。

但台词不训练,一定是不行的。

黄渤曾在节目里说:“我们学配音,光是练习哭笑,就要练两个多月”。

早上,表演系学生在学校操场这边“咦、呀、嗨、嚯”;配音系在另一边“哈哈”大笑。

操场外边的人们听到了说:“这不是电影学院吗?怎么变精神病院了?”

流量模式倒好,直接省略了台词这一关。

“流量”台词不过关,就找专业老师配音。

汪海林说,基本上100%都需要后期配音。

结果是什么?

演艺这个行当,变成“零门槛”。前有未有。

我们看到的是什么?

大量嘴形都对不上的影视剧充斥我们的视线。

讽刺的是什么?

明明是后期配音,粉丝还在吹演技。

粉丝对艺人的无条件捧杀,以为靠控评、刷数据,就可以操纵公众认知,其实会让路人极度反感。

这样的模式,是拥有了粉丝,却消灭了观众。

原本流量有自己的圈层,粉丝圈地自萌;同时建立次元壁,躲避批评。

现在的情况是,破圈了。

继侵入到需要观众买单的影视剧后,

粉丝的非理智力量,团结起来一起举报,可以炸掉一个网站,

饭圈逻辑侵入到公共领域,在社交媒体制造反智言论。

公共讨论区被粉丝控评、黑粉、水军吞没。

他们拥有的数据权力,一天之内可以把一张专辑刷到全球第一。

汪海林说:数据权力开始碾压专业,碾压行业,碾压一切。

而拥有数据权力的人年纪都不大,思想不怎么成熟。

当事态变得不可控,凸显了监管的重要性。

2020年暑假,网信办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行动。

打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打榜、刷量控评、大额消费等行为;

整治煽动挑拨青少年粉丝群体对立、互撕谩骂、人肉搜索等行为;

清查处置饭圈职黑、恶意营销等违反常规账号。

饭圈的确该整治,汪海林很敢说的一点是,他揪住了背后的资本。

有人说资本是中性的,中立的,没什么好坏。

这个“中性”的定义,就把资本无辜化了。

汪海林引用马克思的话,资本是人格化的。


资本不无辜,更不可能中立,资本投向谁不投向谁,都是有选择的。

>>>>带货能力将取代流量?

汪海林在演讲中,披露了一件内幕——艺人经纪被平台分约。


并大骂媒体平台贪心、不要脸。

这是怎么回事?


大家可能也感觉到最近几年平台的话语权越来越大。

平台高度参与了流量明星的制造,产出大量自制剧、自制综艺,同时也是发行方和播出平台。

娱乐产业被资本垄断,形成了一个闭环。

垄断会产生可怕的后果。

一部剧,主演如果不是自己平台的演员,平台会逼主演分一半的合约给他们。

汪海林讲,媒体平台逼艺人分约,这个是强盗行为。

演员在平台播的节目火了,有会员收入、广告收入。

汪海林大骂平台伸手分演员钱,太贪心、太不要脸。

在娱乐体系成熟的好莱坞,为了防止垂直垄断,维护市场正常秩序,


制作、发行、经纪是分离的。

经纪公司不允许做制作,制作公司不允许做发行,发行公司不允许做经纪,三方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

有垄断就有霸权与压榨,最终受损的是观众利益。

结果就是,我们的荧幕上充斥着经资本从头到脚包装的“产品”。

观众被迫接受资本方的投喂,选择越来越有限,甚至别无选择。

耽改剧即将扎堆上映

然而现在又出现一个新情况:

流量可能会被带货能力取代。

原因是现在一部剧整体广告价格在下降,广告投放在下降,流量兑换广告的模式势必要改变。

于是平台想出了一个办法,直接对用户收费。

2019年,《陈情令》大爆,平台趁机开启了付费观看模式。

付费30元可提前观看最后6集,据传付费点播最终入账1.56亿。

能带动多少人付费观看,也是一种带货能力。

后来大家都知道了,VIIIP模式沿用至今。

一部优秀剧集,比如《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观众情愿付费观看。

事实上,根本没有多少能让观众心甘情愿掏腰包的剧集。

想赚钱怎么办?


让艺人粉丝买单。

表面上艺人商业价值由流量变成带货能力,实际上一个逻辑。

只不过前者更直接,更粗暴。

《汪海林:我与流量的战争》演讲视频上了热搜,我目睹了一个怪现象。

微博评论很多一模一样的话术,骂“蹭流量热度”“碰瓷小鲜肉”。

避重就轻、转移矛盾、扣帽子、引战。

这都是营销号、水军、控评惯用招数。

看过视频的人会发现,王海林根本不是单纯的骂流量艺人。

他骂的是流量产业链对行业的危害,以及粉圈的破坏力。

披露数据的可操作性与虚假繁荣,平台一旦形成垄断有多可怕。

尽管有言论偏激、措辞不当的地方。

他敢站出来抨击乱象,发出稀少的反对的声音,已足够难得。

一切又回到当时“唯收视率论”时的问题——

如果上到制作公司,下到艺人演员,都如此急功近利,那么我们的影视创作将走向一片晦暗。

像他最后的呼吁:


“希望在这流量时代,我们有所坚守,有所追求。我们已经退无可退,唯望往前走,不要停息”。

希望观众需要看到自己如何被绑架,拨开迷雾深林,明辨是非,不轻易站队。

艺人好好利用自己的流量,不要让流量变成洪灾,吞没自己。

粉丝能明白追星的意义,不要沦为被“流量模式”利用的炮灰。

我们的内娱不成熟,需要监管。

希望审美的全线溃败,只是危言耸听。


上一篇:

金瀚张芷溪恋情是真的吗?金瀚深夜紧搂张芷溪被拍

下一篇:

《地狱男爵》中的黑暗怪物:重生之犬萨迈尔
标签:流量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