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金刚川》 丰满少妇翘臀光屁股人体图片
今年刚好是抗美援朝70周年,在举国回望这场立国之战的时候,也有一部万众关注的电影献礼。
这就是《金刚川》。
今天是该片上映首周的最后一天,估计大部分影迷都已进入影院看了,所以我们就敞开了聊了。
因为今年疫情原因,《金刚川》从开机到上映不足三个时间,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电影,片方找来了郭帆(《流浪地球》)、路阳(《绣春刀》)和管虎(《八佰》)三位导演合作完成。
一开始我以为会是如《我和我的祖国》一样由三个不同的故事组成的,但看完后我才惊叹于导演的天才想法。
影片确实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只不过不是我们所想的那种三个故事,而是同一个故事提供了三种视角。
我之所以称主创人员天才是因为这样的拍摄方式可以架设多机位,拍摄的时候同一个场景用不同的机位来呈现,几个镜头一拼接就能最快地剪成一部电影。
电影《金刚川》分别从士兵、对手和高炮排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昼夜的故事,总的来说,我觉得比较符合我心中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想象。
这电影刚出首支预告片的时候我就说过,千万别拍成人海战术,这种明摆着送人头的行为志愿军不可能干得出来。
志愿军打这场仗胜利的因素有很多,只说坚强的意志力肯定不行,最重要的还是志愿军的战斗智慧和纪律性。
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战术便是大部队穿插作战。
第一次战役打响的时候,彭德怀指挥志愿军打了所谓“联合国军”(以下简称“联军”)一个措手不及后便要求部队全体后撤,几十万人的大部队啊,夜行昼伏大规模撤退,联军的侦察机在志愿军头顶上盘旋过来盘旋过去,愣是没发现。
于是麦克阿瑟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命令继续向前挺进,结果被志愿军的反攻打了个措手不及,然后联军就开启了战争史上有名的“反向进攻”。
整个部队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没有严格的纪律性和战术规划是肯定无法完成的。
而《金刚川》中电影开篇,在那片绿油油的庄稼地里,一声哨响就冲出来一大片志愿军战士集合行军。
随后我们基本可以看到,镜头但凡有扫过部队的场景,无论是隐蔽还是过桥,都是齐刷刷的声音。
这是我心中的那支人民军队!
比较独特的是,《金刚川》还从美军飞行员的角度展现了对于这场战斗的看法,我觉得很新奇。
我看到有的影迷不是很理解导演的这种做法,认为导演是夹带私货,我倒是不这么看。
正所谓你的敌人是什么样的,那么你就是什么样的。
比如马云的商战对手怎么也得是马化腾这个级别的,你弄个乡镇企业家出来都不合适,更不用说是普通人了。
我们常常说志愿军是世界战争史上轻步兵的巅峰,那么给他们找一个合适的敌手也是对这支部队最大的夸奖。
看着《金刚川》中的那个美国飞行员,这TM不就是我平时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的那种主角么?
一毛一样啊!
经典的十字架、经典的牛仔帽、经典的个人对决,当然还有经典的不服从命令。
你想想,这样的形象,放在好莱坞战争片或者动作片中,就是主角命啊。
但他就是被高炮排的战士们用为数不多的炮弹给打下来了。
当然,与《上甘岭》、《英雄儿女》这样的经典不同,电影工业的进步可以用更宏大的视角向我们呈现战斗的场景。
我印象深刻的就两个画面:
一个是联军用榴弹炮远距离轰炸人工桥的情节,那个俯视的炮击视角,简直太震撼了,这是以前的电影完全达不到的高度。
我是第一次在国产战争片中看到这样宏大的场景。
其实我想说的是,抗美援朝那么多经典案例呢,各大电影公司可以安排了,这么短时间内就能拍成这样,要再追加点预算和时间,基本可以复刻一整场战役了。
而且,这个题材只要不胡乱拍,票房肯定大赚。
另外一个场景就是喀秋莎火箭炮了。
就在联军刚刚榴弹炮轰炸完我军的人工桥的时候,志愿军后方的喀秋莎火箭炮齐射直接把联军的炮兵阵地炸成了粉尘。
这个场景简直太震撼了,看得我是热泪盈眶啊。
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一路走来的红军终于也有了如此具有毁灭性的炮火压制力。
喀秋莎就是我滴神!
志愿军刚入朝的时候后勤补给跟不上,饭都没得吃,但作战后期志愿军帮朝鲜人民修建了许多基础设施,后勤马上就跟上来了,棉衣有了,炮火也就有了。
事实上,在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的时候志愿军就已经迎来了苏联援助的喀秋莎火箭炮,这恐怕是当时志愿军最喜欢的武器了。
“喀秋莎”火箭炮营一次齐射就把整片阵地打成火海,可见这是多么可爱的一种武器。
在影片中所着重强调的金城战役中,志愿军集中了五个喀秋莎火箭炮团,外加上其他炮兵部队的上千门炮全部投入了战场。
这场战役最终迫使联军不得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为板门店的停战协议签署扫清了障碍。
影片结尾,那个扛着木头被联军燃烧弹烧成了碳的黑色背影则成为了共和国崛起的丰碑。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