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神仙正剧!你“真香”了吗
去年是我国全面脱贫的关键一年,在中央的号召下,各大卫视、平台方开始了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影视剧制作。
虽然反应社会现实和重大社会变革是好事情,但是一开始,我确实也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主旋律剧难拍,是有目共睹的。需要对现实做合理地再现和改编,但也不能假大空;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但太教条的东西人民群众又不爱看。所以主旋律影视剧往往是顾此失彼,难出爆款。近几年最火的主旋律剧,可能就是反腐倡廉的《人民的名义》了吧。
但是,比起《人民的名义》中紧张刺激的正邪较量,扶贫剧的镜头下,是极为接地气的农村题材。想要将这种主题拍得“能看”,更是难上加难。
然而以上的这一切,在我打开《山海情》后,都变成了两个字——真香!
让我对这部剧产生兴趣的,是在微博上看到的一个片段:郭京飞饰演的福建人对着黄轩在内的一群西北人,费力地解释着自己的来历。南北方言差异带来的交流障碍,营造出让人喷饭的喜剧效果。
可能是为了照顾大多数观众不想看字幕的需要,近些年影视剧中方言越发见得少了。其实我国这些自带“性格特征”的方言,对塑造人物有不小的作用。尤其是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方言的存在一下就让人物变得真实可感,而且洗脑的西北方言和福建方言,让我找到了之前看《炊事班的故事》《武林外传》的快乐。
“真实”这个词,可以说贯穿了这部剧的方方面面。
九十年代,沿海地区已经在改革开放中步入小康,现代化的中国正在逐步显现。而在遥远的西北,很多人还挣扎着只求温饱。能吃的只有土豆,全家人只有一条裤子……
这不是电视剧的夸张,而是对当年情状的真实再现。有观众质疑《山海情》中对闽宁镇的描写是否有些夸张,无法想象九十年代还有这样的地方。但是作为一个西北人,看着剧中的那些土坯房、还有村民们皴裂发红的脸颊,真的是宛如昨日重现。
气候的恶劣导致了土地的贫瘠,而土地的贫瘠导致了农村的贫困。剧中的涌泉村,就是当时无数贫困村的缩影。
为了改变这里的贫穷,政府制定了“吊庄移民”政策: 把老百姓从山里搬迁到首府银川市近郊的平原地区,原有耕地不变再另外给予相应的土地,就好像将村庄直接“吊”过来一样。
搬迁并不是结束,毕竟就算到了平原,想要富裕还是要有新的技术和方法。于是政府制定了帮扶政策,由福建省帮扶涌泉移民村所在的宁夏。而涌泉村驻扎的玉泉营被定为了当地的移民示范区,就这样,闽宁镇诞生了。
故事的中心人物,是黄轩饰演的扶贫干部得福。为了让乡亲们真正接受移民政策,集体脱贫致富,他可以说是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观众也跟着他揪心,有人评论说:“之前担心蘑菇能不能种出来,种出来又担心能不能卖出去。”也从侧面反映出得福这个人物切切实实地让大家感受到了扶贫干部的不容易。
扶贫不是一个人的事,这注定了《山海情》是一个群像故事。代表老一辈的马喊水(张嘉译 饰)、代表当地普通妇女的李水花(热依扎 饰)、还有来自福建的外来者陈金山(郭京飞 饰)等等。在人物主次分明的同时,每个人物都是真实而饱满的,这是《山海情》让人感动的关键之一。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生存的逼迫下,村民们选择了暴力和铤而走险:有人跑去水站闹事,打算砸了水阀;有的人扒火车,抢物资。但是编剧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划分为反派或者批判的对象,更多的是去带领观众思考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正是由于看到贫穷的可怕,才让扶贫工作变得无比可贵。
这些在黄土和贫穷中生长起来的人们,他们会顽固、无知、目光短浅,但他们同时也质朴善良、坚韧乐观。张嘉译饰演的马喊水,他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儿子的前途,想要赶走前来投奔的、儿子曾经的恋人水花。但是当他亲眼看到水花有多不容易,那些想好的话却一句也说不出,反而主动帮忙。
贫穷没有磨去这些人身上的生命力和善良,也没有让《山海情》变成一个卖惨的悲情剧。反而在感动中掺杂着诙谐,艰难中又有着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最初移民时,很多村民受不了移民地的一穷二白,偷跑回山里,在得福上门劝说时,各个化身段子手,吐槽毫不留情。
还有当得福渐渐听懂了福建人陈金山的方言后,就成了他的翻译。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好笑的场景,每次开会时陈金山一说话,下面鸦雀无声(没人听得懂),但一经得福的解释,村民们就热热闹闹地讨论了起来。
调节剧情气氛的同时,也还原了当年一个真实的情况:对口扶贫的福建干部来到西海固,听不懂当地人讲话,当地人也听不懂福建话,语言关成了扶贫的第一关。
这种苦但不诉苦的叙事方式,很好地避免了让故事变成教育片,也让观众对剧中的人物产生了真实的喜爱。
扶贫这件事,离我们很多人的生活都很遥远。当通过电视剧,我们对这些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幸福未来的人们产生共情,我们才能理解扶贫这项工作真正的意义。我想,这就是《山海情》最成功的地方。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