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难懂的电影之一,全片78分钟,演员没有一句台词
一场战火,令亚美尼亚这个落后的小国,成为了世界的焦点。
可就是在这个弹丸之国,曾诞生过一名伟大的导演。
他的名字叫做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世界著名导演戈达尔,曾经这样评价帕拉杰诺夫:
一、因“大逆不道”行为被判5年劳役
帕拉杰诺夫出生于1924年,他的父母都是亚美尼亚人,他一出生就展现了惊人的绘画天赋,此外他从小就对电影和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俄罗斯电影学院毕业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导演生涯,凭借《Andriesh》、《被遗忘的祖先的影子》等作品,逐渐声名鹊起。
帕拉杰诺夫是双向恋,这在前苏联是大逆不道的行为,1973年他被苏联当局逮捕,判处5年劳役,当时世界电影圈联合起来为他声援,他侥幸躲过了牢狱之灾,却被逐出莫斯科,来到了亚美尼亚。
对于他个人,这是个天大的不幸,但对于亚美尼亚这个国家,却是一个天大的幸运。
以后提到这个国家,人们都会想起这个国家有一位天才的导演,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下这位导演最富盛名的作品——《石榴的颜色》。
二、世界上最难懂的电影之一,上海展映观众一半离场
上世纪60年代,美苏正在冷战期间,双方除了军事上互相比拼外,在电影上也是你追我赶。
1968年,美国的库布里克拍摄了《2001:太空漫游》,定义了什么叫“科幻片”,如今科幻片已经是一个很成熟的电影门类了。
1969年,苏联的帕拉杰诺夫拍摄了这部《石榴的颜色》,定义了什么叫“诗电影”,直到现在这个类别只有这一部孤片。
什么叫“诗电影”?
简单来说,看完一部电影就像读了一首长长的诗。
这位天才导演将影像和文字的藩篱彻底打破,他用一种静态的画面表达了一位行吟诗人的异想世界,影片中诗歌和画面交替出现,互相弥补契合,形成了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学享受,就像王维的诗歌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影片在构图和色彩上,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
每一帧的画面,都像一幅油画,闪耀着神性的光辉。帕拉杰诺夫坚持用中近景和特写来呈现画面,大胆摒弃了纵深镜头和广角镜头,使得每个镜头就像一个有着特殊隐喻的词汇,最后连缀成一个诗篇。
看完这部电影,你第一个反应是“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
你会深深领悟到,电影是可以作为一种特殊语言而独立存在的。
如果说诺兰的电影是“烧脑电影”,大卫·林奇的电影是“梦电影”,那么帕拉杰诺夫的电影就是“诗电影”。
“烧脑电影”和“梦电影”你还有迹可循,能看出个大概的内容,而“诗电影”极度抽象,全片没有对白,甚至缺乏情节,你只能如坠云里雾里,不辨西东。
帕拉杰诺夫就是在1968年回到亚美尼亚拍摄完成了这部作品,本片原名叫《萨雅·诺瓦》(Sayat Nova),可惜作品一问世就引发了轩然大波,当局请他喝茶,让他重新剪辑电影,最终才完成这部79分钟“阉割版”的《石榴的颜色》,原版的作品已经永远无法和观众见面了。
正因为“诗电影”的曲高和寡,注定了《石榴的颜色》是一部极具争议的作品。
一方面《石榴的颜色》是影史无可争议的神作,是很多电影学院课堂上的教材。一方面它又因片中演员没有一句台词及浓浓的宗教仪式,又被IMDb的网友被评为“最难懂的电影”。
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本片第一次与中国观众见面,它的票很快售罄,可是才真正观影不到半个小时,影院里却走了一半的人。
半个世纪,50年过去了,人们试图重新接近它,发现它依然遥不可及。
三、影片其实讲述了一场“不伦之恋”
有人或许会问,皮哥,你说得那么神乎其神,你自己看懂了吗?
老实说,皮哥也没有看懂本片的故事情节,只是惊叹于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电影呈现得如梦如幻的质感。
不过,2006年,意大利播出了一部纪录片《追忆<石榴的颜色>》,片中帕拉杰诺夫曾经的助手向我们揭秘了这部影片的大概情节。
影片讲述了一位吟游诗人悲惨的一生,他被选入宫廷,成为了一名宫廷诗人,却意外和皇后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事情败露后,诗人逃出宫廷,流落人间,他目睹了人世间的残局,在郁郁寡欢中走向死亡。
我们之所以看不懂情节,是因为导演用一种极度抽象的手法来讲述故事。
我们就拿诗人和皇后的爱情这一段举例吧。
两个人分别出镜,但从不同框,代表爱而不得。
两个人一个手捧蕾丝,一个手举乐器,代表各自的身份。
两人都面无表情,动作机械,这是刻意营造一种宗教般的仪式感。
接着诗人拿出一只白玫瑰,代表爱情告白。
诗人拿出一只海螺,掠过胸前,海螺就成了爱情信物。
皇后拿着海螺,掠过蕾丝花边,就代表爱情之火已在胸中燃烧。
诗人和皇后同时摘下戒指,代表两人有了私奔的想法。
而诗人和皇后是同一个演员饰演的,代表两人爱得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
看看吧,一场不伦之恋被层层拆解,最后成了一场盛大而诡异的宗教仪式,越是爱得炽烈,越是表现得克制;越是见不得光的恋情,越是要用神圣的宗教仪式来表现,两种极端的碰撞产生出了强烈的艺术美感,即使你没看懂影片,也能体会到导演溢出屏幕的才华。
恐怖的是,这样的设计不只是一处,在1969年电影工业还不发达的年代,这部影片就是凭借导演无比瑰丽的想象完成了这种极端形式主义的表达,观看本片更像是一次朝圣,一次对精神世界的洗涤,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天才的内心世界。
看完本片,皮哥一直在想,影片为啥名叫《石榴的颜色》?
石榴的颜色,就是鲜血的殷红色,影片中大部分人群都是机械重复无意义的,只有一尺白布上的石榴,被打碎后,它的汁液飞溅,晕染开来,仿佛吟游诗人涌动的内心一般,给人荒芜的世界注入一丝跳动的生命力。
诗人永不死去,他的缪斯永生。
最后,皮哥想告诉大家《石榴的颜色》已经可以在国内直接线上观看,各位朋友在闲暇之余,在弹幕护体下,不妨来一次灵魂的震颤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