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台》中,萧太后的“男闺蜜”,不是契丹人为何能得到重用
在电视剧《燕云台》中,辽国的太后萧燕燕,曾有一个关系非常铁的“男闺蜜”,叫韩德让。韩德让虽然是一个中原人,而不是契丹人,但他在辽国却深受萧太后“喜爱”,萧太后曾说要下嫁他,而他在辽国的权力,也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作为一个外人,是如何做到的呢?看了电视剧的人或许会说,人家和萧太后有“真感情”呗。关于韩德让和萧太后的感情问题,骆驼今天不再讨论,咱们今天换一个视角,来推测一下韩德让被重用的原因。
我们大部分人可能都知道,萧太后所在的国家是辽国,但少有人知的是,辽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时,最初的国号并不叫“辽”,而是叫“契丹”,至于原因,则非常简单,因为当时“辽国”的绝大多数人,几乎都是契丹人。那么为何到了后来,辽国的中原人比重会越来越大呢?其实这一切也是因耶律阿保机而起。
马背上长大的耶律阿保机,受中原王朝的影响特别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之所以能在契丹众人中崛起,除了他个人的才智过人之外,他还从中原获得了很多的“资助”,当时契丹人大部分以游牧为主,但是耶律阿保机的眼光却很独到,他经常利用手下的中原人,为自己的部落教授实施农作物种植、矿产转化等工作,这为他带来了不菲的收益。
其次,和中原人打交道越多,他越发现中原王朝的优势所在,其中之一,就是中原王朝,有非常完善的行政制度,这些制度不光能让国家机器高速运转,还能减少各种不必要的争端(耶律阿保机曾差点因为“可汗选举制”倒台)。所以他在位期间,非常重视中原人才的引进。
有人可能会问,草原上的生活中原人能习惯吗,定居又不是旅游,谁愿意往草原去呢,中原再不好,也比去塞外吹风要香得多吧?如果是在平时,那么除了商人之外,真不会有太多人塞外,但是耶律阿保机崛起的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这一段时期,中原乱的如同一锅粥,很多人为了避乱,只好逃往相对太平的北边。
这一现象,在耶律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以后,变得尤为明显,因为有“中原门户”之称“燕云十六州”,正是在这一时期被石敬瑭“送给”的契丹人。当时中原人在契丹多到了什么程度呢?耶律德光曾专门弄了个“一国两制”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在一个辽国,实行两套官制,以契丹人为核心的叫“北面官制”,以中原人为核心的叫“南面官制”,而这两套制度的核心,基本摒弃了契丹原来的官职,而采用了中原官制。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在耶律德光在位时,中原人在辽国体制内的数量,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那么契丹人为什么要重用中原人呢?骆驼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原王朝制度的先进性,根据后世的说法,契丹建国之初,其实实行的是奴隶制,而中原王朝已经进化到了封建制。大家可能听过一句话,小公司发展,靠的是领导的能力,而大公司发展,靠的是完善的制度。
制度的先进性,体现在各个方面,但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它能带来稳定的发展。当时辽国的统治者,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也想学习中原王朝的制度。不过制度不是武功秘籍,你掌握了关键点,就能打通任督二脉,制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保障这个体系的正常运转,则必须依靠大量的“熟练工”,所以……
第二,除了行政制度之外,中原的先进生产经验,也是辽国所“觊觎”的。因为先进的生产经验,能提供衣食住行所需,有了稳定的补给,那么契丹人就不必“逐水草而居”,把大量的时间精力“浪费”到旅途中。而“生产”也和行政制度一样,也需要大量的熟练工,所以……
其实?,在古代的王朝中,重用“外人”一直都是一个好传统。大家比较熟悉的建立唐朝的李氏家族,他们之所以能逐鹿中原,守住“燕云十六州”,很大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草原上的土著,李世民等人,一方面利用这些人为自己的士兵训练骑射,另一方面,他还重用他们“以夷制夷”,这两个方面,最初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而我们另一个熟悉的王朝—清朝,他们也非常善于利用“外人”,清朝的皇帝立蒙古族人为皇后,从而利用他们的族人守卫北方草原,他们在占据中原以后,又利用中原土著,去管理中原辽阔的疆土。这两个王朝,在我国的历史上,都曾有过“盛世之治”,而反观不知道善用这一点的元朝,虽然前面打得热闹,但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留下的“辉煌”,仅如烟花般短暂。
骆驼聊了那么多,相信大家已经能明白,萧太后之所以重用“男闺蜜”,除了“真感情”之外,其实都是政治需要,而纵观辽国的历史,在其繁盛时期,类似于韩德让这样的中原重臣,往往不在少数。所以骆驼认为,对于古代的统治者来说,爱情诚可贵,国事价更高,若为江山固,别管地图炮。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