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枝蔓中汲取奋斗力量
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段时间以来,从老片复映、公益放映、中小成本新片登场,到上海与北京国际电影节举办、优秀国产影片定档,全国影院已有序恢复开放营业。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在国际上收获了不少殊荣,用童真的视角讲述了“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让人们不经意间打捞起自己心底关于亲情、关于友情、关于故乡的种种记忆。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新疆沙雅,在那片有着世界最大胡杨林的美丽土地上,维吾尔族少年艾萨与一次次分别不期而遇。哥哥离家去了远方打拼,常年患病的母亲被送到了养老院,小伙伴凯丽为学好普通话而搬到了城里,而他和凯丽一起喂养的小羊也在风雪天走丢……这些人生初始的分别,让艾萨体悟成长的滋味,寻找奋斗的方向。影片没有令人震撼的特效,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它就像一首娓娓道来的散文诗,吟咏着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源源不断的诗意。
《第一次的离别》讲的是成长的故事,同时也展开了一幅新疆人文风情的画卷。阳光下,牧羊人驱赶着云朵一般的羊群缓缓走来;古尔邦节时,人们聚在一起跳起热闹的民族舞蹈;馕坑前,劳作的人们谈论着生活的细碎;棉花地里,捡棉花的人们唱起浪漫的歌谣……这其中,没有专业演员,全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村民,他们不是在演绎别人的故事,而是在呈现自己的生活,散发着地域风情的独特魅力和人文风俗的丰富多彩,也让平淡如实的日常拥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第一次的离别》主题看似简单,但正如导演所说,“开满了生活的枝枝蔓蔓”。扛起家庭责任的艾萨父亲,离开故乡的凯丽父母,向往去大城市打拼的乡村青年……实现个人梦想是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人都绕不开的话题。而在这些个人选择背后,包裹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远方的向往、对传统融入现代的适应等,构成了现实的肌理。有人评价,虽然《第一次的离别》是一部儿童电影,却具有了“汇入当代中国发展的现代性图景中的可能性”。
在影片中,有一个重要的意象——胡杨。它是艾萨和小伙伴们相聚聊天的地方,也是那片土地上勤劳生活的人的象征。生活在茫茫沙海中的人们,面临着诸多不易,但他们的精神却如胡杨般挺立向上。他们渴望外出务工看看更广阔的世界,更希望孩子们能接受良好教育,拥有更好的未来……所以,没有考上理想大学的哥哥,把自己的求学梦想交付给弟弟;凯丽的妈妈坚持让凯丽姐弟去城里念书、学好普通话,到更广阔舞台追梦。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是人性共通的情感;无论面对多大困难,依然以一种乐观坚韧的态度,奔赴在通往幸福的路上,更是打动人心的力量。这可能也是电影能感染众多观众的原因。
每一次出发都是新的开始,就像孩子们走向成长一样。影片中,凯丽搬去城里时给故乡留下一个深情的回眸,而现实中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生活的一切早已与我们深深牵绊,那些深植于心中的情感永远不会淡漠,会在一次次回望时给予我们向前的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0日 05 版)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